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97年3月2日,北京西郊机场降下半旗,松枝上缀满了白花,一架专机静默地停在中央,舱内悬挂着挽联和一张黑白遗像。
在沉重的哀乐声中,一众国家*胸配白花肃立一旁。
只见邓公夫人卓琳手捧盖着党旗的骨灰盒缓缓走上舷梯。
而后,她含着热泪,亲手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的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临终前,无私奉献了一生的小平同志向党中央提出了五个要求。
关于他的一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刘邓大军和改革开放的岁月。
*
但鲜有人知的是,1992年十四大之后,隐退后的*过着怎样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的晚年......
改革总设计师,功成身退1989年11月9日晚,夜幕降临的北京结束了一天的喧嚣,静待梦乡。
但在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3号,一座青砖灰瓦的两进小院内却热闹非凡,传出阵阵欢笑。
餐厅内,两张圆桌上摆满了精致的菜肴,侧面墙壁上贴着一排鲜红的字:
“1922——1989——永远”
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的家。
邓家是四世同堂。
上有“老祖”,即*的继母夏柏根老太太;下有五个儿女还有四个孙子孙女。
老老少少加起来有十几口人,所以吃饭时要两个圆桌才坐得下。
邓家的晚餐向来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的。
因此数十年里,这样的场景是家常便饭。
但这一顿晚餐格外特别。
退休当晚,*与家人的合影
就在这一天的下午3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五次会议召开。
此次会上表决通过了*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请求。
从此,邓公便无任何公职在身。
席间,他的四个孙儿一蹦一跳地跑到爷爷面前,将一张合力制作的卡片塞到他手里,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愿爷爷和我们一样永远年轻。”
自然,望他健康便是全家人支持他退休最重要的原因。
只不过小平同志自己,为的却是国家前途和命运。
众所周知,他第三次复出时已经73岁的高龄,到了常人眼中的老年时段。
但就是这样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硬是将一穷二白的中国引向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而中国的崛起,使从前傲慢的西方国家变得极为不安。
于是,经常有不良媒体造谣邓公“病危”或者是“遇刺”,想借此来搅动人心。
就在他退休的前三个月,邓公在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时,直言:
“最近香港传说我被刺了,病危了,引起股票市场波动,这说明早退还好些,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
退休后,*不再参与任何党内决策。
因为他历来不赞成夸大个人作用,其曾非常明确地指出:
“这样是危险的。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容易出问题的。”
*右边为李政道
可尽管本人这么说,他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却是无法轻易撼动的。
因此,对于党内许多重要决策,中央领导还是会咨询他的意见。
那段时间,每日都会有简报文件送到邓家小院。
只是邓公一一阅后,从来只在在末尾处写下一个“阅”字,便将决定权完全交给第三代*。
但他也并没有就此躲清闲,做甩手掌柜。
而是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建设事业和第三代*的成长。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邓公趁着身子骨还硬朗,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最重要的便是,到他心心念念的人民群众中间去,切实感受中国的发展情况。
1991年,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解体。
彼时,不少人对社会主义的前景产生了怀疑。
次年1月17日,一列从北京出发的火车,过黄河跨长江,向着南方驶去。
列车上正是小平同志和他的家人。
这一次,他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带着全家人游历南方诸省。
邓公从武昌开始,依次到了深圳、珠海、上海等多个城市。
他一路边走边谈,史称“南方谈话”。
这其中,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里,一棵叶茂花盛的树引起了邓公的关注。
见状,工作人员主动介绍到:
“这是发财树。”
闻言,邓公朗声大笑,不住地点头,说道:
“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这虽是一句玩笑话,却反应了他的毕生所愿。
那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