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小区侧门看到有人摆了几只凳子给人理发,顾客基本是小男孩和男士。问了一句能否剪长头发,他们回答剪不了。
上周,在小区里,看到一位大爷在给一位大妈理发,旁边摆了一块牌子,写着“十元快剪”。问剪不剪长发,大爷摆手,剪不了。
当天,B站给我推了一个视频:居家如何给自己理发。要么怎么说大数据最了解自己呢,我根本没搜索过,它就推给我了。
以前看一些需要动手的视频,常常表示脑袋会了,可惜手不会。看了那位专业的tony老师教人自己给自己剪头发的视频。我表示,脑袋没明白,手就更不明白了。因为tony 老师是用一位模特做示范,工具齐全,还在教怎么剪出层次感……
昨天,摸着已经齐腰的、有些毛躁的头发,决定自己上手。
剪之前,还是找了一些视频。这次没看那些用模特示范的,全是自己对着镜子剪的那种。刷了五六个视频,虽然方法理论什么的依然不懂,但至少也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大家都是先扎了高马尾,然后用橡皮筋把头发从上到下一节一节地绑住,拿着剪刀对着最下边的橡皮筋的位置剪,剪完一截梳理整齐再剪下一部分。
按照这个流程,我先把头发绑起来,剪了大概十二三厘米。拆了橡皮筋梳理整齐后,发现与原先的发型没什么区别。于是又绑起来剪了10多厘米,大部分头发到了肩膀的位置,左右还有两撮比较长,对着镜子修理了一下,最后……
哈哈,最后没剪残,效果还过得去。
分享这段经历,倒不是鼓励大家都在家自己动手剪头发。
在开剪之前,我就确定这是一场值得的冒险。因为我的头发长得比较快,又容易毛躁,平常不方便打理。真心羡慕那些头发柔顺的女生。上个月就想剪了,只不过还没来得及,苏州这边的店铺就通通关门了。
另外呢,因为头发比较长,试错的机会要多一点。如果剪完第一截,乱七八糟不好看,还有修整的机会。
退一万步说,哪怕最终剪完很难看,像狗啃似的(我怎么好像在骂自己),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就算去理发店也不能完全保证不翻车。而且啊,现在这种特殊时期,大家对自己剪头发的容错率还是很高的。看到了也无非想一想:咦,那个人的头发估计是自己剪的……
(想什么呢,其实大家都在过自己的日子,谁会去关注别人的发型~)
其实,自己剪头发这段经历,让我的一些观念松绑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我们的祖辈父辈基本上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一代一代下来,我们所掌握的技能渐渐变少,大部分人的技能比较专一或者说单一。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是说我们一代比一代懒,而是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关。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在很多方面可以享受细致的服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丧失了去学习某些小技能的兴趣,因为很多时候确实是没必要。
虽然说术业有专攻,但好多看起来或者听起来有些难度的事情,并非没有入门或者说做好的可能。
最近一段时间,还尝试了烤肉、烤土豆,自己调酱料做拌面和粉丝汤,虽说不能与大厨相媲美,但是味道还挺好的。
以前觉得难,不过是因为只停留在想象,而没有实践。只要开始行动,就能一次比一次好。
苏州到现在还没开展线下教学,4岁的小外甥不时让我给他折纸,陪他做手工。网上的幼儿创意美术手工视频一大堆,挑了一些材料简单的来做,竟也沉浸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不止一次感慨,别再用“手残党”来给自己贴标签啦!
《微精通》的作者罗伯特·特威格尔说,很多人学不会一些技能,只是因为对学习有错误的认知,把学会一样新东西的过程想得太难了。他在书中提出:哪怕只有三分钟热度,也足够学会一门新技能。从“不会”到“精通”之间,还有一个领域,那就是“微精通”。
微精通是什么呢,它是指能针对一门手艺,完成一个最小化的闭环。比如下厨,哪怕还做不出什么精致的大菜,但是完成了番茄炒鸡蛋的整个流程,也算是完成了一个最小化的闭环。
因为兴趣,特威格尔微精通过哪些技能呢?
砌一堵砖墙、编织麻绳、烘焙手工面包、磨刀、学唱《马赛曲》、堆一个超大的木材垛、讲一个迷得住孩子的故事、探戈走步、钻木取火、接头摄影、酿啤酒……
他在书中列举了39种微精通,并且叙述了基本的步骤。这个人太有意思了。
如果你也有“XX看起来很有趣,我也想学”的时刻,何不开始呢。我们不用成为专家,只需要迈出第一步,就能慢慢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