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后人研究《易》,又形成体系众多的“易学”,上下五千年,几乎代代有所传承和突破。《易》的基本思想同后世所有的文化体系都已经是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西方文明和近代科学技术遥相呼应。易经里面的天人一体、无中生有思想以及后来的阴阳、五行理论等,都是超越时空的真知灼见。
一、易经说的是人事。
《易》为人所创,讲的是人事。有人可能有疑问,里面没讲自然的天文地理吗,没讲人群社会吗?我肯定的说,讲了,并且是大讲特讲了。《易》的伟大,恰恰在于她是用最简单的横线勾勒出了多维的人本。静下心来想一下,自然是不是人的一部分,社会是不是人的一部分,身心是不是人的一部分,智能是不是人的一部分?再想一下,没有自然,有没有人群?没有自然、人群,会不会出现独立的身心?
在《周易》的卦象中,客卦就是代表着自然,主卦就代表了人群,主客卦结合在一起,就是身心运动的基本规律,卦就是最古老的文字,用于标注定性的,是象理;数字则是最接近物质本性的二进位,用于精确定量,是数理。《周易》中的每一卦,都会出现变卦和爻变,这种变,其实就是人本演变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周易》就是用六十四个集性、量于一体的古老文字,勾勒了人本的基本维度(最古老的字同时兼有文字和数字的功能)。这也是我主张的人本四性的来源和思想起点。同时,这64个古老文字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可以作为史料来研究的。
二、天人一体
《周易》里面的人,不是孤立荒原的独木,不是没有来去的幻想,《周易》里面的人是很具体的。在《周易》中,人有自然的一面,有社会的一面,有独立身心的一面,有智能自强、厚德载物的一面。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比如时下的新冠疫情,就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易”字,许慎讲,“易”从日,从月。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无论是事实,还是现代科学研究都已经证明,太阳和月亮对于人的生存实在是太重要了!万物滋养靠太阳,没有太阳,人的生存就失去了基本的条件。月亮在地球的影响是潮汐运动,潮汐运动会引起地磁变化,对人的具体影响则是情绪。也有发现说,日、月对其他地球生物也是生死攸关的,一些小动物甚至有拜月的举动。日、月加在一起,就是个“易”字,易就是变化的意思,这种变化,既有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变化,甚至于还有其他维度的变化。
《周易》中的乾卦讲的就是天,就是自然,天行健,生生不息。与乾卦相辅相成的是坤卦,讲的是大地,大地厚载万物。人的基本物质成分与大地成分是高度一致的。地球又和众多的星球一起,形成了一个适宜的引力环境。这个引力环境对于人的基本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引力环境发生变化,人的结构就必须适应这个变化,否则就是灭绝。引力、磁力,弱引力、反弱引力等力场与人的整体结构和生理运动息息相关。
《易》中的卦象在对天人关系的表述上,有的爻是从“天”的角度来讲,有的“爻”是从“人”的角度来讲;有的“爻”见微知著,微言大义,有的“爻”居高临下,直抵本质。“人”是天的一部分,“天”也可以是人的一部分。总之,以人为核心目标,天人是一体的。
三、无中生有
什么是无中生有?这既是一种事实,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举个例子。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没有土壤、没有空气、没有温度、没有养分、没有水分等等,成吗!?肯定不成。但我们单独看这些土壤、空气、温度、养分、水分等,却没有任何一个是树的形象。相对于树来讲,他们都是“无”。树才有树象,是“有”。再举个例子:撞车。如果没有特定的时间条件、特定的空间条件、特定的甲方、乙方的身心条件、车况、环境预设等,甚至是差一个,撞车这件事情也是发生不了的。撞车发生了,这是有。而单独的“特定的时间条件、特定的空间条件、特定的甲方、乙方的身心条件、车况、环境预设”等诸要素之于撞车事件来讲就是无。所以,无中生有是一个事实。
从思想方法来讲,“无中生有”思想其实是人在对事物进行溯本求源。
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一般是以“有”为对象,以“无”为基本要素进行性量分析的。作为求学者而言,我们往往关注的不是事物表象的“有”,我们关注的是事物表象背后的“无”。大家一定听过“君子不器”的说法,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君子?在我的理解中,君子首先一定是智能之士,智能之士往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器”就是成型的“有”,而“器”的本质,或者说器之于君子最有用的部分,却是“无”的部分。所以“君子不器”是对“无中生有”思想的另一个角度的阐释。
四、阴阳、五行。
回到人的根本,人是自然物质。人的物质属性兼有化学属性、物理属性和生物属性。阴阳概念中,一切可感知的东西为阳,在同样的可感知物质中,容易被感知的东西被认定为阳。其他不被感知和难于被感知的东西被认定为阴。阴阳是一种变化中的相对运动。这样的阴阳定义本身就是说明,任何事物是阴阳相互依存的。阴、阳概念的提出是在纵向阐述事物变化的普遍属性,同时也是在对立统一中强调对立的属性。阴阳是在阐述事物的量变过程。我们不知道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但我们肯定地见到了其变化的本质,中国古代有《易》来说明,来运用阴阳去解决具体问题。现代科学里面提出了力学,就是试图用力来为变化找一个可能的原因,至少用力学的规律和数学来描述这种变化。而五行则从横向描述事物的质变。在量变过程中,事物的空间形式,物质属性,或者说性量始终是统一的,互动的。
而五行则是质变后继而形成了事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或者说五行学说是对物质世界的向前追溯,是试图回答什么才是物质世界的最近的一个起点。五行学说形成了一个闭环,这和近现代宇宙爆炸学说、奇点理论、全息理论一样,企图从对宇宙的溯源,来了解现实和未来。在具体的思辩逻辑中,也是务实和有效的。
五、道、德、术
什么是道德?在现代狭义理解中,是某种全社会需要遵循、对个体言行进行规范的社会公共秩序。在《周易》中,道,指的是一条条的横线,六十四卦实际是用这些横线在讲述人本的基本问题:讲述自然规律,讲述社会规律,讲述身心规律,讲述智能规律。通过研究这些道道(爻),人会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身心规律和智能规律等四个方面有所“得”。“得”本身是一个动词,把它概念化,就演绎成了“德”字,这些“得”被赋予到人的言行上,一个人的言行风范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也就是说一个人是有道德修养了。
道德会不会对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有所改善呢?答案是肯定的。你想想,掌握了自然、人群、身心和智能等基本规律,就有了很多的手段同自然、人群打交道,并实现自我身心和谐。这就是通过演习道道(爻)所获得的“术”,就是道术。
六、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研究《周易》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语出道德经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译文: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有好多种。但我更喜欢从哲学方法的角度来理解。
什么是1?一粒沙,一棵树,一栋楼,一个人,哲学方法脱离了一切具象的限制,能够让我们的思考更加自由和深入。古人给后人留下了《易》中的哪些道道,实际上是留下了最早的人文智慧,老子通过研究这些道道,有得有德,遂成《道德经》。抛弃一切虚妄,让一切人文归于自然,必然会得到接近本质的答案。万物同源同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根本上没有彼此的关系,只有时空的区别。简易、不易、变易是《易》最精彩的思想法则。
这里面的每一个字眼都是一个概念。我们不妨通俗的一句一句地讲,一个字眼一个字眼地抠。
首先什么是道?历代争论不休。在不停的思辩中,道德经作者本人对道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这才是后人理解分歧的原因所在。古代人和现代人对内外部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一种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但我认为,无论什么人,只要是人,他的生物属性大致是一样的,而人的智能就是一种生物属性,人的智能有着趋同和传承,所以人际之间才能够沟通交流,知识才能够递进。不管《易》也好,《道德经》也好,还是后世的什么知识也好,思想方法才是最精华的部分。而思想方法往往隐藏在物质观和语言系统之内,需要你把这些东西剥离开来,才能看的更清楚。所以,道生一,就是说按照一定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就能对事物形成统一的认识。
观察卦象,每一卦都由代表阴阳的道道组成。到今天我们仍然把这些横线叫道道,在《道德经》里,“道”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理解为道就是哲学思想和方法,是自然法则,是自然规律和时空定数。六十四卦也的确在讲述着人本的基本规律。
“生”,就是得到,获得的意思。因正道而得到的东西又叫道德。后世的道家提出“师法自然”,就是要人们按照自然法则去规范自己的身心言行,人用这种规范的身心言行去和自然、社会打交道,自然有得有德。德,就是一种身心言行的表现。言,就是心,言不由衷,自然是言不由衷的心;身,就是行,身不由己,就是身不由己的行。限制了身心自由的身心言行要么害人,要么害己。人总有身心不自由的时候,愚善之人一般是害己不害人,邪恶之徒一般明害人暗害己,浑噩之辈是害人又害己。对于正人君子而已,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态度。什么是正确的态度,你自己想。从远古起,人就是在斗争中生存发展的。我很喜欢主席的斗争哲学。
后人把道德的内涵狭隘化后,仅成了人与人交往应该遵循的规范,这绝对是败家的理解。道德的内涵,应该包括你同自然、社会和身心如何打交道。我们可以提出若干种道德要求,比如诚信、爱国等,这些道德概念,放到三易的时代,就是卦。64卦就是规范人的身心言行的。 “一”,就是统一的认识,是指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规律。这个规律,上至天地自然天体运转,下至社会人伦变迁,中指人生生死兴衰。既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也可以是播种、耕耘、收获这样的家庭经济小事情。所以,这个道,或者叫哲学思想很重要。
古往今来,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有很多。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大多始于《易》,西方的哲学则根源于古希腊、罗马古典哲学。唯物与唯心的争论让人的认识对立起来,在各自愈加分明的同时,也凸显了彼此的缺陷,物是一个即时状态,心则映射出事物运动的事实。这种道路的分歧不是永远的,两者必然是殊途同归。古今中外有数不胜数的哲学流派,他们互为参照,互为阶梯,坚定的追随着人类的步伐。你所接触到的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两种而已。世界上各种学问并行不悖,都可以纳入到我们自己的哲学体系当中去。
一生二:对事物有了统一的认识之后,就能够合理利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了。这个短句中的新概念是“二”,“二”就是古人的阴阳。阴阳又是一个你经常听说而又经常不懂的一个概念。简单通俗一点儿,从静止的角度讲,阴阳同体,阴阳是一个事物同时存在的基本属性,是同一个事物会存在的两个极端,比如,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从动态的角度来讲,阴,就是阻滞事物属性的自然发展的要素,阳,就是促进事物属性的发育发展的要素。洞晓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就可以以事物基本属性为抓手,人为干预事物的发展进程了。后世在阴阳思想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五行学说,古代哲人通过五行相生相克来演化事物的发展趋向,象理学说和数理学说并行,现代科学思维就是古代思维模式不断优化的结果。
二生三,有了阴阳两用的基本思想以后,就可以有很多的智慧和好多的方法、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了,我们的一切事业都可以兴旺发达。这里的三,是泛指,是多的意思。“三”在人类早期智慧当中,曾经是最大的数。现在有些有智力缺陷的人,不管吃了多少个馒头,你要问他,肯定是吃了三个。
三生万物,万,还是泛指,万物泛指一切事业。这里的“物”字,很有意思。庄子思想中有齐物的思想,不知我想的是不是符合他老人家的哲学。人类的物质观一直在变化,而这种物质观的演进又给这个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我们现代人都看得见。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何尝不是也改变了自己。现在,人对于内外部世界的认识已经质的变化。但古人与现代人的智能结构却没有道路上的巨变。人自身比较稳定的物理化学结构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人的语言文字代际传承和横向交流也具有着相当的稳定性。古代社会,还很缺乏必要技术手段的积累,对自然材料的提炼和能源的利用还很有限,这些认识还不能立竿见影地反映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来,但道、阴阳、五行等思想理论对于人思维模式的锤炼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她的作用会引领一个新的时代。
近500年的西方有一个大的发展,人们用力学体系(经典力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解释着人们眼中的物质世界的来去,确立了新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用分子学说、原子学说乃至基因学说更精确的量化世界,到达了一个科学的时代。
七、《易》同现代科学
在普通大众的意识中,《易》就是给人占卜算卦的封建迷信。其实《易》是最古老的哲学,其哲学内容和哲学方法同近现代科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正懂得易学大师是不屑于卦术的的本本主义的,所以才有“善易者不卜”之说。卦是俗人的经典,是先哲们给普通人备好的宗教——你不懂好,信我就行——这是先哲的慈悲。
在易学大师那里,卦只是一种古老智慧的表象和媒介,是“器”外在“有”的部分。易经探讨的是人本的问题,现代科学同样是探讨人本的问题。人本有哪些内容?自然、社会、身心、智能,这四个要素特征在《周易》中无处不在。在近现代科学中也同样如此。
你可能不了解近现代科学都有些什么,但你只要上过中学就能够想明白了:我们的物理、化学、地理是主讲自然规律的,自然是人本的一部分;我们的政治、历史等是主讲社会发展的,社会是人本的一部分;我们的生理课、心理科、体育课、艺术课是关乎人的身心健康的,身心是人本的一部分;我们的语文(汉语、外语)、数学课是为我们的内外部世界定性、定量的基本工具,关乎人本的智能发展。总体看来,《易》是人类思想的发端之一,考虑的是关乎人本的基本问题,并且其天人一体、无中生有思想以及后世的阴阳、五行学说等许多思想方法同现代人几乎没有多少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我们时代的技术较之《易》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进步。而这,也正是创造《易》的先哲们所一直期望的。
我们在《易》所开创的道路上,走了一段上下五千年的路程。对于《易》的解读,由于古今的物质观、时空观和运动观以及语言体系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很难说哪一人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有用就好,有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