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一个山西羯族后裔的自述(山西羯族后裔长相)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0-30 02:31:09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一个山西羯族后裔的自述,山西羯族后裔长相(1)

百战奇略 刘基

51.死战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①,告令三军,示不获已。

*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

曰:“必死则生。”②

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项梁④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

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

⑥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⑦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⑧为上将,项羽⑨为次

将,范增⑩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⑾,留四十余日不进,遣

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⑿,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

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

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⒀,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

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⒁。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之。使桓楚⒂报命于楚怀王,

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⒃救巨鹿。战少利⒄,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

渡河,沉舟,破釜甑⒅,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

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

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

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

大破秦军。⒆

【注释】

①死地:《孙子兵法》术语。意即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

的地区,叫做“死地”。

②必死则生: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镇压过陈胜、项梁领导的起义军。后

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而自*。

④项梁: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项良”,今从汪本。项梁,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

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将项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年),他响应陈胜起义,与其侄项羽率兵八千于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陈

胜失败后,他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梁自号武信君。后在定陶(今

山东定陶北)与秦军作战中战死。

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⑥涉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涉涧”,今据史校改。

⑦甬道:谓两旁筑有墙坦的信道,以保证运输的安全。

⑧宋义:故楚令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从项梁起义。后楚怀王熊心以其为

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率军北上救赵时滞留安阳不进,为项羽所*。

⑨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从叔父项梁起义。梁战死后,他与宋义等率军北上

救赵,于安阳*死宋义,被楚怀王任为上将军,率军北进于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秦

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击败,

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身死。

⑩范增:项羽谋士。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时,年已七十,初从项梁,后佐项羽,

颇有谋略,被羽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掉刘邦,未被采纳。后因刘邦施反间计,

为项羽怀疑而忿离死于归乡途中。

⑾安阳:地名。位于今山东曹县东北。

⑿无盐:地名。位于今山东东平东南。

⒀支吾:亦作“枝梧”,意谓抵触,抗拒。

⒁假上将军: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暂署上将军之职,故称“假上将军”。

⒂桓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旦”,今据史校改。

⒃河:这里指“漳河”。

⒄战少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战不利”,今据史校改。

⒅釜甑:均为炊具。釜,一种敛口圆底,或有两耳的锅,有金属制和陶制两种。

甑,类似现代的蒸锅,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2.生战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

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法曰:“幸生则死。”①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

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

【注释】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53.饥战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

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①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陈湘州③。陈将侯④讨之。秋水泛滥,

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

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

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⑤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

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

中。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

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马畏船不

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

船不上,伏兵发,尽*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

岁余,瑱不能制。⑥

【注释】

①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贺若敦:北周将领。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善骑射,多计谋。官

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恃功怀怨为丞相宇文护所不容,而被逼自*。

③湘州: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湘川”,今据史校改。湘州,南朝陈长沙郡治所,

位于今湖南长沙。

④侯瑱: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侯琪”,今从汪本。侯瑱,陈朝将领。巴西充国(今

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作战勇敢,在梁朝时因平定侯景叛乱有功,任豫州刺

史。陈文帝时,官至太尉。

⑤罗:即罗州,位于今湖北房县西北。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贺若敦传》,又见《周书·贺若敦传》。

54.饱战

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之,绝其粮道。彼

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①

唐武德初,刘武周②据太原③,使其将宋金刚④屯于河东⑤。太宗⑥往征之,

谓诸将曰:“金刚垂⑦军千里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太原,专寄金

刚以为捍蔽⑧。金刚虽众,内实空虚,虏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当坚营待其饥,未

宜速战。”于是,遣刘洪⑨等绝其粮道,其众遂馁,金刚乃遁。⑩

【注释】

①以饱待饥: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刘武周:唐初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徙居马

邑郡(治今山西朔县)。隋炀帝时,任鹰扬府校尉。隋末,乘乱*死马邑太守王仁

恭,自称太守,遣使北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不久称帝。唐初,与宋金刚等率

兵南下,入据太原,以拒唐军。后被李世民击败,北走突厥被*。

③太原:郡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④宋金刚:原为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力量之一,活动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

后被窦建德击败,归附刘武周,号称宋王,谋与刘武周人据太原,企图南下与唐争

天下。其后为唐军击败,与刘武周同逃突厥被*。

⑤河东: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⑥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但此时尚未称帝而为秦王。

⑦垂:史载原作“悬”、《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

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⑧捍蔽:谓保障,屏蔽。

⑨刘洪:史载并无其人,据新、旧《唐书·刘弘基传》所载内容,疑刘洪为“刘

弘基”之误。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55.劳战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

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①

晋司空刘琨②遣将军姬澹③率兵十余万④讨石勒⑤。勒将拒之,或谏曰:“澹

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

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寇已垂至⑥,

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⑦!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

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

疑兵于山下,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勒前后〕伏

发,夹击,澹大败而退。⑧

【注释】

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刘琨:晋将。魏昌(今河北定县南)人,字越石。西晋惠帝时,因其平定东

平王司马懋有功,封广武侯,官至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后,拜司空,任大将军,都

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

③姬澹:亦称“箕澹”。北魏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人,字世雄。官至信义将

军。后率众归晋。刘琨以其为前锋讨石勒,兵败被*。

④(姬澹)率兵十余万:此姬澹所率兵力数,出自《晋书·石勒记上》。但《晋

书·刘琨传》则称:刘琨“悉发其众,命澹领步骑二万为前驱,琨自为后继”。据此

可见,本篇所说的“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之数,当为晋北伐的总兵力数,而

非姬澹前锋军的兵力数。

⑤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字世

龙。青年时被掠卖到山东为奴,与汲桑等人聚众起义。后投汉刘渊为大将。晋元帝

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石勒败晋刘琨军时,

仍为汉之大将。

⑥寇已垂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援又垂至”,今据史校改。

⑦岂易中还: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宜易远”,今据史校改。此句意谓怎幺容易

中途退还。

⑧本篇史例出自《晋书·石勒记上》;又见《晋书·刘琨传》。

56.佚战

凡与敌战,不可恃己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敌,佚而犹劳。法曰:“有备

无患。”①秦王翦②将兵六十万代李信③击荆④,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

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

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

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荆兵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

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⑤

【注释】

①有备无患: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

②王翦:战国时秦国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曾先后率兵攻破赵国、

燕国和攻灭楚国,因功着而晋封武成侯。

③李信:战国秦将。曾率兵击败燕军,俘虏燕太子丹。

④荆:古代楚国之别称。因其原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一带,故名。另

一说,秦称楚为荆是因避秦庄襄王子楚之讳。

⑤本篇《佚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佚战》补人。此篇史

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57.胜战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

法曰:“既胜若否。”①

秦二世②时,项梁使沛公③、项羽别攻城阳④,屠之。西破秦军濮阳⑤东,秦

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⑥,因西略地至雍丘⑦,大破秦军,斩李由⑧,

还攻外黄⑨。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

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

高陵君显⑩,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

“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

楚军,大败之,项梁死。⑾

【注释】

①既胜若否:语出《司马法·严位第四》。

②秦二世:即秦始皇的次子,名胡亥。公元前210年即帝位,至公元前20

7年秦灭亡,在位仅三年。

③沛公:即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农民起义后,他于沛县起兵响应,

故史称其为“沛公”。

④城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襄城”、今据史校改。该地故址在今山东鄄城东南。

⑤濮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阳”,今据史校改。该地位于今河南濮阳西南。

⑥定陶:地名。位于今山东定陶西北。

⑦雍丘:地名,位于今河南杞县。

⑧李由:即秦朝丞相李斯之子,时任三川郡守。

⑨外黄:地名。位于今河南兰考东南。

⑩高陵君显:显,人名,姓氏不详;高陵君是封号。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8.败战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

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①

晋末,河间王颙②在关中,遣张方③讨长沙王④,率众自函谷⑤人屯河南⑥。

惠帝⑦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乂⑧奉命讨方于城内,方军

望见乘舆⑨,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

桥⑩,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⑾是常事,贵因败以

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又既

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⑿

【注释】

①因害而患可解也: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杂

于害,而患可解也。”

②河间王颙:即司马颙,司马懿之侄孙,字文载,封河间王。晋惠帝时,镇守

关中,官至侍中、太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为争夺政权,他派张方等率

军攻入洛阳。

③张方:晋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司马,曾率兵攻

入洛阳,劫持惠帝去长安。官至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后为司马 所*。

④长沙王乂:即司马乂,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字士度,封长沙厉王。惠帝时,

任抚军大将军,后于洛阳被张方所*。

⑤函谷:即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战国秦置。新函谷关在今河

南新安东,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移此,去故关三百里,故名新关,今

遗址尚存。本篇指新函谷关。

⑥河南:指河南郡,汉置,西晋因之。治所洛阳。

⑦惠帝:即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之第二子。公元290—306年在位。

⑧乂:此“乂”及此后之“乂”,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商”,今据史校改。

⑨乘舆:旧指帝王乘坐的车子。这里指晋惠帝所乘之车。

⑩十三里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十里桥”,今据史校改。该桥在洛阳城西,

距城十三里,故名。

⑾利钝:谓顺利与不顺利。这里可作“胜败”解。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张方传》。

59.进战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

可则进。”①

唐李靖②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③走保铁山④,遣使入朝谢

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

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

日⑤粮,自白道⑥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

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⑦。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

⑧,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⑨。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

乘雾而行,去其牙帐⑩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⑾首万余级,

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迭罗施⑿,*义成公主⒀。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

宝相擒之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⒁

【注释】

①见可则进: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见可而

进。”

②李靖:唐代著名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兵

法,善谋略。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曾先后指挥唐军南灭萧铣、

东平辅公祏、北击东突厥、西讨吐谷浑等重大作战,因其战功卓著而晋封卫国公。

史载其一生撰着的兵书多达10余种,但大都失传了,现在仅有清人汪宗沂根据唐

代杜佑《通典》等存录的部分内容而辑成的三卷本《李卫公兵法》流传于世。

③颉利可汗:东突厥最高统治者。名咄芯,启民可汗少子。在位期间(公元6

20—630年),屡扰唐朝边境,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将张宝相俘

送长安。

④铁山:位于阴山之北,在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境内。

⑤二十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日”,今据史校改。

⑥白道:即阴山南北的重要信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⑦韩信所以破齐也:即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说齐归

汉,齐王为之所动,撤除屯守历城(今山东济南)防御汉军进攻的兵力。这时,韩

信听从辩士蒯彻建议,乘齐无备一举袭破历城,进至临淄(今山东临淄北),齐王

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⑧阴山:即今内蒙古境内之阴山。

⑨随军:马本作“随车”,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⑩牙帐:即突厥颉利可汗官署处所。

⑾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辕”,今据史校改。

⑿迭罗施:马本及汪本作“盅罗施”,唐本作“垒罗施”,皆误,今据史校改。

⒀义成公主:即隋义成公主,本为突厥处罗可汗之妻,处罗死后,其弟颉利可

汗纳之为妻。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靖传》和《新唐书·李靖传》。

60.退战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法

曰:“知难而退。”①

三国魏将曹爽②伐蜀,司马昭③同行出骆谷④,次于兴势⑤。蜀将王平⑥乘夜

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平退。昭谓诸将曰:“费祎⑦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

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⑧争险,爽等潜师越险,

乃得过。⑨

【注释】

①知难而退: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自《军志》;又见于《左传·宣

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孙。字昭伯。魏明帝时,官至武卫将军。明帝病重之时,拜

其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受遗诏同辅齐王曹芳。

后因与司马懿争权被*。

③司马昭:马本及各本皆作“司马懿”,显误,据《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

之《魏书·三少帝纪》、《魏书·曹爽传》、《蜀书·后主传》、《蜀书·王平传》

等*载,此次曹爽率军伐蜀,不但皆无“司马懿同行”之说,相反,却称司马懿对

此次攻蜀始终持劝阻态度,但结果是“止之,不可”(见《晋书·宣帝纪》;又见《三

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据《晋书·文帝纪》载称:“大

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

可见,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马懿,而是懿子司吴昭。故据《晋书·文帝纪》校改。

④骆谷:狭谷名。位于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地势险要,是关中

通往汉中的交通要道。

⑤兴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兴元”,今据史校改。兴势,即兴势山,位于今陕

西洋县北。

⑥王平:蜀将。马本及各本作“王琳”,《晋书·文帝纪》作“王林”,皆误。今

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和《资治通鉴·魏纪六》校改。

⑦费祎:蜀将。江夏鄳县(今河南信阳东北)人,字文伟。蜀后主时,任黄门

侍郎,为诸葛亮所推重,拜为参军、司马。亮卒,祎为后军师。蒋琬秉政后,祎任

大将军,录尚书事。

⑧三岭:即沉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西南之骆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文帝纪》。

61.挑战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

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曰:“〔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①十六国②,姚襄③据黄落④,苻生⑤遣将苻黄眉⑥、邓羌⑦等率步骑〔万五千〕

讨襄。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曰:“襄性刚愎,易以挠动。若长驱一行,直

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战,可一战而擒也。”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

怒,尽锐出战。羌伪不胜,率骑而退,襄追之于三原⑧,羌回〔骑〕拒襄,〔俄〕

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⑨而归。〕⑩

【注释】

①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十六国: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乘各族人民起义之机,纷纷起兵

建立政权,从西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称王,到北魏太武帝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的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

建立政权,主要有: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

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十六国,史称此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另有冉魏、西燕和代(北魏前身)不包括在内。

③姚襄: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五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字景国。

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其父死,他率众归附东晋,驻谯城(今河南

夏邑北)。次年叛晋,进屯盱眙(今江苏盱眙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后移驻

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欲谋取关中。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被前秦苻黄眉

所*。

④黄落:即黄落镇,亦称“黄堡镇”,位于今陕西铜川西南。

⑤苻生:前秦苻健的第三子,字子长。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健

卒,苻生即帝位,改元寿光。在位二年,为苻坚所*。

⑥苻黄眉:前秦苻健之兄子,初仕健为卫大将军。苻生即位后,封广平王。后

因谋*苻生事泄被*。

⑦邓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邓差”,今据史校改。邓羌,前秦将领,苻生时任

建节将军,苻坚时任车骑将军。

⑧三原:地名。位于今陕西淳化东北。

⑨振旅:谓整队而还。

⑩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苻生记》。

62.致战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

地而待之,无有不胜。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①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②诏耿弇③,悉收集降附,结部曲④,置将吏,弇帅骑都

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张步⑤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⑥,又令兵屯祝

阿⑦,别于泰山⑧、钟城⑨列营数十以待之。弇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

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费邑分兵遣其弟

费敢守巨里⑩,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

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

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⑾之耳。野兵

不击,何以城为?⑿”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⒀,乘高合战,大破之,斩

邑。既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悉收其积聚,纵兵

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⒁

【注释】

①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光武:即东汉光武帝刘秀。

③耿弇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伯昭。西汉末,从刘秀

起兵,任大将军。刘秀称帝后,任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建武五年(公元29年),

奉诏率军击灭称雄于济南郡地的割据势力张步。

④部曲:本谓中国古代军队编制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本篇这里指军队编制。

⑤张步:东汉初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字文公。

新莽末,刘秀起兵,张步亦乘机拥众据济南郡地,自称五威将军。刘秀建立东汉政

权后,曾派使持节授步为东莱太守,但步*使自立齐王,成为东汉初盘据山东济南

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五年为耿弇击败投降,后因谋叛被*。

⑥历下:亦作“历城”,济南郡治,位于今山东济南。

⑦祝阿:县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南西。

⑧泰山:郡名。治所奉高,位于今山东泰安东。

⑨钟城:故址在今山东济南南。

⑩巨里:故址在今山东章丘西。

⑾诱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又致”,今据史校改。

⑿野兵不击,何以城为:此两句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耿弇语,而《后

汉书·耿弇传》则为“今来,适其所求也。”

⒀冈阪:据《尔雅》释义称:山脊为冈,山坡为阪。冈阪,在这里可作“山顶”

或“制高点”解。

⒁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

63.远战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并众应之,我

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缻①、瓮囊②、枪杆之属,缀为排

筏,皆可济渡。法曰:“远而示之近。”③

汉初,魏王豹④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⑤反〔汉〕,与楚

约和。汉王遣郦生⑥往说豹,不听。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魏王〕盛兵蒲坂

⑦,塞临晋⑧;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⑨以木罂〔缻〕⑩渡

军,袭安邑⑾。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⑿

【注释】

①罂缻(yīng eǒu):罂,一种陶制的盛酒器;缻,同“缶”,一种陶制

的炊具。此两种器具,其形状均为小口大腹,在渡河无舟的情况下,可以将其与竹

木、蒲苇连缀在一起,作为渡河用的飘浮工具。

②瓮囊:也是一种形如罂状的盛器。

③远而示之近: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④魏王豹:即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子弟。秦灭魏后,与其兄咎皆被贬为庶人。

秦末,陈胜起义攻下魏地,立咎为魏王。后咎被秦将章邯击败而自*,豹逃往楚,

楚怀王予以援兵收复魏地,被立为魏王。后从项羽入关,被徙至河东郡,封为西魏

王。刘邦定三秦,豹叛楚归汉,不久又叛汉归楚。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

八月,为韩信击败被俘,后在荥阳被*。

⑤河关:指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的黄河西岸。

⑥郦生:即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⑦蒲坂:邑名。即今山西永济西之黄河东岸的蒲州镇。

⑧临晋:县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与旧关相对。

⑨夏阳:县名。故址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之黄河西岸。⑩木罂缻:即以木押缚罂

缻作为渡河工具。一说以木为器如罂缻。

⑾安邑:战国魏都,汉置为县。位于今山西夏县西。魏豹据此反汉。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汉书·淮阴侯传》。

64.近战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

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法曰:“近而示之远。”①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人②为左右阵、夜鼓噪而进,

〔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兵而鼓之,吴军大败,遂至灭亡。③

【注释】

①近而示之远: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越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楚人”,今据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同《夜战》,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65.水战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战,须去水稍远,

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

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

法曰:“涉水半渡可击。”①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②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③说信,遂渡河,

袭破齐。齐下以郦生卖己,烹之,而走高密④,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号称二

十万〕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来,其锋难当,齐、楚自居其地〔战〕,

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⑤。

汉兵客居,其势无所食,可不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若

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若战而胜,齐半可得。”遂进兵与汉军夹潍水⑥而阵。

信夜使人〔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击且,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

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且。

〔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⑦,皆虏楚卒〕,遂平

齐。⑧

【注释】

①涉水半渡可击:语出《吴子·料敌第二》。

②齐王:即田广。

③蒯通:本名彻,因与汉武帝刘彻同讳,故史家改“彻”为“通”。蒯通,范阳(今

河北徐水北)人。陈胜起兵反秦后,派武臣进取赵地,通说范阳令徐公归降,武臣

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后又劝韩信袭取赵地,成为汉初重要谋士和说客。

④高密:郡名。故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

⑤反汉: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及汉”,今据史校改。

⑥潍水:今称潍河,在山东省东部。

⑦城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荷泽东北。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66.火战

凡战,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

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①

汉灵帝②中平元年,皇甫嵩③讨黄巾④,汉将朱儁⑤与贼波才⑥战,败,贼遂

围嵩于长社⑦。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束苣⑧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

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

大破之,斩首数万级。⑨

【注释】

①行火必有因:语出《孙子兵法·火攻篇》。

②汉灵帝:即东汉皇帝刘宏。公元168—189年在位。

③皇甫嵩:东汉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字义真。灵帝时为北地太守。

黄巾起义爆发时,任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起义军,后官至太尉,封槐里侯。

④黄巾:即黄巾起义军,因起义者以黄巾裹头,故名。

⑤朱儁: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公伟,曾任刺史、谏议大夫等职。

与皇甫嵩镇压黄巾军时任右中郎将,后封为西乡侯。

⑥波才:黄巾起义军一支部队的首领。

⑦长社: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长葛东北。

⑧束苣:即用苇秆扎成的火把。

⑨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67.缓战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三月修器152白话百战奇略械,

三月成距堙①者,六月也。谓戒为己者,忿躁不得攻具而令士卒蚁附,恐伤人之多

故也。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②取之,则利。法曰:“其

徐如林。”③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④击段龛⑤于广固,围之。诸将请恪急攻,恪曰:“军势

有宜缓以克敌,〔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

之不得不速。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围五攻’⑥,

正谓此也。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戮力⑦,尽锐攻之,数旬可拔,

然*吾士卒必多矣。当持久以取耳⑧。”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⑨

【注释】

①距堙:堙(yin),又作“闉”。距堙,即古代在攻城作战中环城而堆筑的

土山,以为窥察敌人城内情况或登城之用。

②羁縻:犹言束缚,牵制;这里可作“围困”解。

③其徐如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④慕容恪: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鲜卑族,字玄恭。从父征伐,镇守辽东。

后辅兄儁及炜,封太原王,累官大司马,总摄朝政,量才授任,颇有政绩。

⑤段龛:辽西鲜卑族,段兰之子。东晋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龛以

青州归降东晋,被授任镇北将军,封齐公,镇守广固。后为前燕将慕容恪所执*。

⑥十围五攻: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⑦戮力:谓努力,尽力。

⑧当持久以取耳:马本及各本皆作“要在取耳”,不符史载原意,故据史校改。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儁记》。

68.速战

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

三国蜀将孟达②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

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

及其未定③,促④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

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⑤去洛⑥八百里,去吾⑦一千二百里⑧,

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

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

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⑨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

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⑩,李辅⑾等斩达首,开门以降。⑿

【注释】

①兵贵拙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兵闻拙

速。”

②孟达:字子度,一字子敬。初事刘璋,后归刘备,为宜都太守。后叛蜀降魏,

被任为新城太守驻兵于上庸城。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伐魏,曾致

书诱达为援,为魏所疑,达惧复叛魏,不久在司马懿率军进攻下,为其部下所*。

②未定:马本误作“未足”,今从唐本。

④促:马本及唐本误作“偍”,汪本误作“堤”,今据史校改。促,通“趋”,急速

之意。

⑤宛:即宛县。三国时魏南阳郡治,位于今河南南阳。当时,司马懿镇守此地,

都督荆豫诸州军事。

⑥洛:即洛阳,魏国都城,今属河南。

⑦吾: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吴”,今据史校改。吾,为孟达自言其驻地上庸城。

⑧一千二百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一百二十里”,今据史校改。

⑨上庸:县名。故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西南。

⑩旬有六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旬月”,今据史校改。

⑾李辅:孟达部将。司马懿率军围攻上庸时,他与达甥邓贤斩达首后开城投降。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69.整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

曰:“无邀正正之旗。”①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②,〔次于辽水③。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④,坚壁而

守,以距帝⑤。〕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⑥。诸

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

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

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

皆捷。贼保襄平,进军围之。〕⑦

【注释】

①无邀正正之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公孙渊:《晋书》称之“公孙文懿”,三国时襄平(今辽宁辽阳)人。魏明帝

时,任辽东太守、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叛魏自立为燕王。

次年,被司马懿率军所攻*。

③辽水:今辽宁之辽河。

④辽隧:地名。故址在今辽宁鞍山西之辽河东岸。

⑤帝:指司马懿。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懿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

立西晋后,追尊其为宣皇帝。

⑥襄平:三国魏辽东郡治。公孙渊叛魏后据此自称燕王。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70.乱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十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

而取之。”①

唐段志玄②从刘文静③拒屈突通④于潼关⑤,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

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

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

诸将追而擒之。〕⑥

【注释】

①乱而取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段志玄:唐将。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从李渊起兵,官至郢

州刺史。唐朝建立后,随李世民讨王世充、破窦建德等作战有功,升任左骁卫大将

军、镇军大将军,封褒国公。

③刘文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肇仁。隋末为晋阳令。李渊于太原起兵,

他参与定计。唐朝建立后,任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后因不满位居裴寂

之下,李渊听信裴寂谗言而将其*害。

④屈突通: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时任右武候车骑将军、左骁卫大

将军。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关与李渊部队作战中,被段志玄所俘。唐

建国后,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⑤潼关:关隘名。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北,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⑥本篇《乱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乱战》补入,其史例

出自《旧唐书·段志玄传》,又见《新唐书·段志玄传》。

71.分战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戍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

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

法曰:“分不分为縻军。”①

梁将陈霸先②、王僧辩③讨侯景④,军于张公洲⑤。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

潮顺流。景登石头⑥,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

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

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

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⑦

【注释】

①分不分为縻军: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唐李问对》)卷下。

②陈霸先: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梁元帝承

圣元年(公元552年),率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叛乱后,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

不久*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后代梁称帝,国号陈。

③王僧辩:南朝梁将。梁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

君才。侯景叛乱时,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与陈霸先破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

尉,封永宁郡公。后因从此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袭*。

④侯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字万景。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东

魏高次,拥众十万,镇守河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

次年,勾结梁宗室萧正德举兵叛乱,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为汉帝。所部到处

烧*抢掠,使长江下游地区遭到极大破坏。后被陈霸先、王僧辩等消灭。

⑤张公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⑥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该城背山面江,南

临淮口,当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重镇。

⑦本篇史例出自《陈书·高祖本纪》。

72.合战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

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①

开元②时,吐善③入寇,报新城④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

王忠嗣⑤策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⑥,出而复合,*数百人,贼众遂乱。

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⑦

【注释】

①聚不聚为孤旅: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②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③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七至九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

④新城:地名。故址在今青海门源。

⑤王忠嗣:唐将。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本名训,九岁时,因其父在对吐

蕃作战中阵亡,为唐玄宗收养于宫中,并赐名忠嗣。及长,从军守卫西北边防,因

战功卓著,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佩四将印。

⑥辟易:惊退。

⑦本篇《合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合战》补入,其史例

出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73.怒战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敌者,怒也。”①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②、马武②讨周建④于垂惠⑤。苏茂将兵四千余

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

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

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

虏〕⑥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

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

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

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⑦

【注释】

①*敌者,怒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王霸:东汉将领。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人,字符伯。新莽末,从刘秀起

兵,破王邑、王寻,累功拜上谷太守,长期戍守北部边疆,后封淮陵侯。讨周建时

任偏将军。

③马武: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字子张。新莽末从刘秀破王寻等,刘

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④周建:东汉初地方割据势力。

⑤垂惠:地名。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⑥捕虏:指捕虏将军马武。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74.气战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①者,鼓也。能作

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

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

气夺则走。”②

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③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④。公将鼓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⑤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

其故。刿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⑥,故逐之。〕⑦

【注释】

①盛:马本及各本皆作“胜”,从文义和下文“彼衰我盛”来看,当为“盛”,故改。

②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语出《尉缭子·战威第四》。

③曹刿(guì):春秋时期鲁国武士。齐鲁长勺之战中,他辅佐鲁庄公打败

齐军进攻。

④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东莱芜

东北。

⑤轼(shì):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

⑥靡:披靡,倒下。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75.逐战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

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

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①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②,其将宗罗睺拒之,大破于浅水原③。太宗帅骑

追之,直趋折墌④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

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辨士⑤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

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

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睺所将皆陇外人,

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

兵散陇外,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⑥

【注释】

①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凡从

勿怠”句原文作“凡从奔勿息”。

②薛仁杲:一作“薛仁杲”。

③浅水原:一名“鹑觚原”。故址在今陕西长武西北。

④折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圻墌”,今据史校改。故址在今甘肃泾川东北。

⑤辨士:谓能言善辨之士。辨,通“辩”。

⑥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76.归战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

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①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②于穰③。刘表④遣兵救之,绣欲安众⑤守险,

以绝军后。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为地道〕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

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败之。谓荀彧⑥曰:“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

〔战〕,吾是以〔知〕胜矣。”⑦

【注释】

①归师勿遏: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张绣:东汉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张济之侄。济死,继

领其众,屯据宛城,后降曹操,不久复叛。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五月,于安

众被曹操打败;次年,曹操征袁绍时,他再度降操,任扬威将军。后从攻乌桓而死

于途中。

③穰: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城外东南隅。

④刘表: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字景升。汉室远支皇族。官至

荆州牧。死后,其子刘琮归顺曹操。

⑤安众: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

⑥荀彧:曹操谋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文若。出身士族,初附袁

绍,后归曹操。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失宠,被迫自

*身亡。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77.不战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

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①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②时年十七,从军,与太

宗登玉壁城③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

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难持久,

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

遁,追入介州④,一战败之。⑥

【注释】

①不战在我: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夫

不战者,在我。”

②李道宗:唐宗室东平王李韶之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封略阳郡公;

次年,从李世民讨刘武周有功,拜为灵州总管。贞观初,从李靖破突厥功着,升任

礼部尚书,改封江夏王。

③玉壁城: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介州:州名。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道宗传》;又见《新唐书·李道宗传》。

78.必战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

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

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①

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于长安诣京师,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帝曰:

“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②,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③。度渊以何计得策?”懿曰:

“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曰:

“三者何出?”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预有所弃,此非渊所及也。”曰:“往还几

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兵。

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老吾兵,

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④。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

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懿潜济以出其北⑤,

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败,懿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⑥曰:“昔攻上

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今日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之。”懿曰:“达众少

而食支一年;吾将士⑦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⑧,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⑨?以四

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

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忧贼走。今贼粮

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

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惊之,非计也。”

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乞

降〕请解围,当君臣面缚,懿〔不许〕皆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⑩上*

之,辽地悉平。⑾

【注释】

①“我欲战”四句: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但“敌虽深沟高垒”句,原文作

“敌虽高垒深沟”。

②奇: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骑”,今据史校改。

③不当稍计役费: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当计要后费也”,今据史校改。

④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攻打宛

城,王莽派大司空王邑会同严尤等率军四十二万往救宛城。绿林军根据刘秀建议,

采取坚守昆阳(今河南叶县),迟滞、消耗南下之王邑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

后伺机内外夹击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王邑凭借其优势兵力,拒绝严尤“亟进大兵”

绕过昆阳坚城、先救宛城的正确建议,指挥数十万大军强攻昆阳,结果在绿林军内

外夹击之下,几乎全军覆没,实由王邑耻过昆阳而强攻之所致。其史例详见《后汉

书·光武帝纪上》和《汉书·王莽传下》。

⑤其北: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其地门”,今据史校改。

⑥陈珪:东汉灵帝时光禄大夫陈球弟之子,字汉瑜。少与袁术交游,后因觉术

有纂汉阴谋,而离术归附曹操。

⑦吾将士: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渊军”,今据史校改。

⑧淹月:滞留一月,或经历一月。

⑨安可不速: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安事速为”,今据史校改。

⑩梁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泜水”,今据史校改。今名不详。

⑾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资治通鉴·魏纪六》和《三国志·魏书·明

帝纪》及裴松之注。

79.避战

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

“避其锐气,击其情归。”①

汉灵帝中平五年,凉州②贼王国③围陈仓④,以皇甫嵩讨之。董卓请速进,嵩

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拔。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

全胜之道也。”国攻之终不拔,其众疲敝解去。嵩进兵追击之。卓曰:“〔不可。兵

法⑤〕,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嵩曰:“不

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

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追击而破之。卓由是有惭色。⑥

【注释】

①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凉州: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所置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甘肃省。东

汉时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③王国:东汉汉阳(今甘肃天水西北)人。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

起兵反汉,自号“合众将军”,为静遂、马腾等人共推为主,后在围攻陈仓作战中为

皇甫嵩击败逃走而死。

④陈仓: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当关中、汉中之冲,向为兵争要地。

⑤兵法:这里指《孙子兵法》。

⑥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80.围战

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

破。法曰:“围师必缺。”①

汉末,曹操围壶关②,攻之不拔。操曰:“城拔,皆坑之。”

连月③不下。曹仁言于曹操曰:“围城必示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

必死,使人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延日久。今钝兵坚城

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策〔也〕。”操从仁言,乃拔其城。④

【注释】

①围师必缺: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缺”原文作“阙”。

②壶关:汉置县。东汉末为上党郡治,位于今山西长治北。

③连月: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连日”,今据史校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第一》。称:“公围壶关三月,拔之。”

④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曹仁传》。

81.声战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

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①

后汉建武五年,耿弇与张步相拒,步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②,诸郡太守

合万余人守临淄③,相去四十余里。弇进兵画中④,居二城之间。弇视西安城小而

坚,且蓝兵又精;临淄虽大而易攻,乃敕诸将会,俟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日夜为

备。至期,弇敕诸将夜半皆蓐食⑤,会明至临淄。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

安。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备守;临淄出其不意,至必惊扰,

攻之则一日可拔。拔临淄则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

也。若〔先〕攻西安,不卒⑥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纵能拔之,蓝帅兵奔还临

淄,并兵合势,观人虚实,吾深入敌地,后无转输⑦,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

之言,未见其宜。”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果将兵亡去。⑧

【注释】

①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西安:县名。故址在今山东桓台东。

③临淄:县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北。

④画中:邑名。东汉时又称“棘里亭”,位于今山东临淄西。

⑤蓐食:据《方言》云:“蓐,厚也。”蓐食,谓丰厚饮食。这里指战前令士卒

饱餐。

⑥卒(cù):同“猝”,谓突然、急促,引申为马上、立即之意。

⑦转输:谓转运输送物资。这里指后勤供应。

⑧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

82.和战

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敌虽许诺,言语不一。因其懈怠,选锐卒击之,其

军可败。法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①

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关②,欲以二万人击峣关②,张良④曰:“秦兵

尚强,未可轻。闻其将多屠、贾子⑤,易以利动。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为五万人⑥〔具食〕,且日益张旗帜为疑兵,而使郦生〔持重宝啖秦将⑦。〕”秦

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⑧〕,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怠击之。”沛公乃引兵出击秦军,大破之。⑨

【注释】

①无约而请和者,谋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武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南东南。

③峣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县西北,因临峣山而得名。自古为关中平原

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道。

④张良:西汉开国功臣。字子房。先世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

曾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秦末农民战争中,他聚众归附刘

邦。其后,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多所献策,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汉建立后,封

留侯。

⑤屠、贾子:即屠夫、商人子弟。贾(gǔ),古指设肆售货的商人,亦称“坐

商”。

⑥五万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万人”,今据史校改。

⑦持重宝啖秦将: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陆贾”,今据史校改。啖(dàn),引

诱,利诱。

⑧咸阳:秦朝都城。位于今陕西咸阳东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又见《汉书·张良传》。

83.受战

凡战,若敌众我寡,暴来围我,须相察众寡虚实之形,不可轻易遁去,恐为尾

击。当圆阵外向,受敌之围,虽有缺处,我自塞之,以坚士卒心。四面奋击,必获

其利。法曰:“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①

《北史》:魏普泰元年,高欢讨并州刺史②尔朱兆③。孝武帝永熙元年春,拔

邺④。尔朱光⑤自长安,兆自并州⑥,度律⑦自洛阳,仲远⑧自东郡⑨,同会于邺,

众二十万,挟洹水⑩而军。欢出顿紫陌⑾,马不满二千⑿,步不满三万,〔众寡不

敌〕。乃于韩陵⒀为圆阵,连牛驴以塞归路。〔于是〕将士皆为死志,选精锐步骑

从中出,四面击之,大破兆等。⒁

【注释】

①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受敌”原文作“受

裹”,义同不改。

②并州刺史: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信都校尉”,今据史校改。

③尔朱兆:鲜卑族。北魏秀容部落首领尔朱荣从子,曾任平远将军。荣死后,

他据晋阳叛魏进攻洛阳,俘虏了孝庄帝元子攸。后为高欢击败自*。

④邺:即邺城。故址在今河南安阳。

⑤尔朱光:即尔朱天光,尔朱荣从祖兄之子,官至左卫将军。后在攻邺作战中

被高欢执*。

⑥并州:州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⑦度律:即尔朱度律,尔朱荣从父之弟。高欢率军进攻尔朱兆时,他虽引兵赴

援,但因与尔朱兆有矛盾,故不战先退,为高欢所追*。

⑧仲远:即尔朱仲远,尔朱荣的从弟。在其配合尔朱兆进攻高欢作战中,为欢

击败,逃往南朝梁,死于江南。

⑨东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⑩洹水:亦称“安阳河”,源于今河南林县北,东向流经安阳。

⑾紫陌:地名。原名“祭陌”。故址在今河南临漳西。

⑿二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千”,今据史校改。

⒀韩陵:即韩陵山,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

⒁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齐本纪上》。

84.降战

凡战,若敌人来降,必要察其真伪。远明斥堠,日夜设备,不可怠忽。严令偏

裨①,整兵以待之,则胜,不然则败。法曰:“受降如受敌。”②

后汉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于宛,降之。〔绣〕既而悔恨复叛,袭击曹操军,

*曹操长子昂③、〔弟子安民〕,操中流矢,师还舞阴④。绣将骑来〔抄〕,操击

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

操谓诸将曰:“吾降⑤绣,失在不便取〔其〕质,以致如此。〔吾知所以败〕。

诸将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类。”⑥

【注释】

①偏裨:指偏将、裨将,皆为副将。

②受降如受敌:语出《旧唐书·裴行俭传》。

③长子昂:马本及各本皆作“长吏及子昂”,但史无“长吏”之说,故改。

④舞阴:县名。故址在今河南泌阳北。

⑤降: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强”,今据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85.天战

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在天时①,非孤虚向背②也。乃君暗政乱,兵骄

民困,放逐贤人,诛*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法曰:

“顺天时而制征讨。”③

东齐④后主纬隆化元年,擢用邪佞,陆令萱⑤、和士开⑥、高阿那肱⑦、穆提

婆⑧、韩长鸾⑨等宰制天下,陈德信⑩、邓长颙、何洪珍⑾参预机权。各领亲党,

升擢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赂成,乱政害人,使旱蝗、水潦、寇盗并起;又猜嫌诸

王,皆无罪受损,丞相斛律光及弟荆山公羡,并无罪受诛。渐见伏弱之萌,俄观土

崩之势。周武帝乘此一举而灭之。⑿

【注释】

①天时:中国古代著作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其含义可因不同著作而各不相同。

有指自然变化的时序;有指节气、气候、阴阳寒暑变化的;有指天命的;有指天灾

的,等等。本篇这里是指敌国因天灾人祸而造成的为我所乘的时机。

②孤虚向背:语见唐李筌《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无阴阳篇》但马本及各本皆

误作“孤虚向于”,故改。孤虚,是古代一种占卜推算日时的迷信,即以天干为日,

地支为辰,日辰不全为孤虚,又称“空亡”。如占卜时得孤虚日,则认为不吉利,主

事将不成。

③顺天时而制征讨:语出《贞观政要·畋猎第三十八》,但原文为:“顺天道

以*伐”;又见于宋张预《注孙子·计篇》。

④东齐: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因其地理位置在北周之东,故又称“东齐”。

⑤陆令萱:北齐天统年间(公元565—575年)左丞相穆提婆之母。因她

为齐后主高纬的乳母而得胡太后昵爱,封为郡君,号称“太姬”。自此独擅威福于宫

中,并伙同其子等奸臣把持朝政,卖官鬻爵,聚敛无厌,致使朝政日非,民怨沸腾。

⑥和士开:齐后主时官至尚书令,封淮阳王。

⑦高阿那肱:齐后主时官至右丞相,封淮阴王。

⑧穆提婆:陆令萱之子,本姓骆,因母为齐后主乳母而得宠于皇后穆昭仪,奏

引入侍,并赐穆姓,拜官左丞相。

⑨韩长鸾:齐后主时官至领军大将军,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均为后主宠幸,时

号称“三贵”。

⑩陈德信: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陈德言”,今据史校改。陈等以下三人事迹史无

记载。

⑾何洪珍: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何洪玠”,今据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齐本纪下》。

86.人战

凡战,所谓人者①,推人士②而破妖祥③也。行军之际,或枭④集牙旗,或杯

酒变血,或麾竿毁折,唯主将决之。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

法曰:“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⑤

唐武德六年,辅公祏⑥反,诏赵郡王李孝恭⑦等讨之。将发,与将士宴集,命

取水,水〔忽〕变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徐谕之〕曰:“〔祸

福无门,唯人所召〕。毋疑,诸君,此〔杯中血〕乃公祏授首⑧之征也。”遂饮而

尽之,众为安。先是,贼将拒险邀战,孝恭坚壁不出,以奇兵绝其粮道,贼饥,夜

薄李孝恭,孝恭坚卧不动。明日,以羸兵扣贼营挑战,别选骑阵以待。俄而羸兵却,

贼追北且嚣,遇祖尚⑨,薄战遂败。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祏穷走,追骑生擒

之,〔江南悉平〕。⑩

【注释】

①所谓人者:此为《人战》篇解题起句。人者,马本及汪本作“夭士者”,唐本

作“妖事者”。从前后文义看,皆误。唯作“人者”,才能构成本篇解题立意的正确起

句。故据清咸丰本《百战奇略·人战》校改。

②推人士:谓推举堪当任事的人。人士,唐本作“人事”,亦通。

③妖祥:本谓吉凶的征兆,这里指妖灾怪异等不吉利现象。

④枭(xiāo):鸟名。亦作“鸮”,俗称猫头鹰。旧传枭食其母,故常以喻

恶人或不祥之兆。

⑤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祥,马本及各本皆作

“邪”,今据原书校改。

⑥辅公祏:本为隋末江淮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唐朝建立后,与杜伏威一道降

唐,受任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后据丹阳(今江苏南京)称帝反唐,国号曰宋。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被唐军镇压。

⑦李孝恭:唐高祖李渊从父兄之子。因辅佐李渊父子定天下有功,于武德三年

(公元620年)封赵郡王,贞观初改封河间王,官至礼部尚书。

⑧授首:谓被*。

⑨祖尚:即卢祖尚,字季良。隋末据扬州起兵称刺史,后归附唐朝,任交州刺

史。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孝恭传》;又见《新唐书·李孝恭传》。

87.难战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

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曰:“见危难,毋忘其

众。”①

魏曹操征孙权还,〔使〕张辽、乐进②、李典③将七千④余人屯合肥⑤。操征

张鲁,教与护军薛悌书,题⑥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帅众围合肥,乃发此

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

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

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李典意与辽同。于是,

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战。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

陷阵,*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击突至权麾下。

权大惊,众不知所以,走登高〔冢〕。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

〔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解,辽将麾下

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岂舍我耶?”辽复还入围,拔出余众,权军无敢当

者。自旦至日中,吴人夺气,辽〔还〕修守备,众心乃安⑦,〔诸将〕悦服。权守

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辽率诸将追击,几复获权。⑧

【注释】

①见危难,毋忘其众:语出《司马法·定爵第三》。

②乐进: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南)人,字文谦。有胆略,从曹操征伐,屡建

战功。官至右将军,封广昌亭侯。

③李典:山阳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人,字曼成。从曹操征伐,战绩颇着,

官至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④七千:马本及汪本皆作“七十”,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⑤合肥:故城在今安徽合肥西北。

⑥题:史籍原作“署”,《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引录时

改“署”为“题”。

⑦众心乃安:马本及各本皆颠倒为“众乃心安”,今据史复原。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88.易战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

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法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①

《北史》:周武帝〔将〕伐齐之河阳②,〔谋及臣下〕,宇文 ③〔进策〕曰:

“〔今之用兵,须择其地〕。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如臣

所见〕,彼汾之曲④,戍小山平,攻之易拔。”武帝不纳,师竟无功⑤。〔建德五

年,大举伐齐,卒用计。后终于平齐。〕⑥

【注释】

①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

②河阳: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北齐时在此筑南城、北城、中潬城三城,成为

军事重镇。

③宇文 :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宇文弱”,今据史校改。宇文 ,鲜卑族,字公

辅。博学多才。北周时官至内史都上士,隋代任尚书左丞、礼部尚书等职。

④汾之曲: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分之曲”,今据史校改。汾之曲,即汾水之弯曲

处。

⑤师竟无功:马本及各本皆作“终无成功”,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 传》;又见《隋书·宇文 传》。

89.离战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

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①

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②并将秦、魏、韩、赵之师伐齐,破之,愍

王③出奔于莒④。燕军闻齐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⑤,

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愍王数其罪而诛之。复坚守莒城、即墨⑥以拒燕兵,数年⑦

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⑧为将军。顷之,〔燕〕昭王薨,

惠王⑨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诈以卒为神师而出

之,列火牛阵⑩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⑾自莒入临淄。⑿

【注释】

①亲而离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乐毅:战国燕名将。燕昭王时,任上将军,封昌国君。昭王死后,惠王轻信

谣言,以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逃往赵国。

④莒:周代所封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

⑤齐相: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齐祖”,今据史校改。

⑥即墨:战国齐邑。故址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⑦数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月”,今据史校改。

⑧田单:战国齐名将。

⑨惠王:即燕惠王,昭王之子。

⑩火牛阵:即战国齐将田单在即墨防御战中击败燕军围攻时所采用的一种战

术。他将千余头牛披上画以五彩龙纹的外衣,在牛角上缚以尖刀,牛尾上捆以浸泡

油脂的苇草,乘夜暗点燃苇草,驱赶牛群猛冲燕军阵地,再以五千士卒紧随牛后冲

*,结果大败燕军,收复了失地。此种战法,后人名之曰“火牛阵”。

⑾襄王:即齐襄王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田单列传》。

90.饵战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

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法曰:“饵兵勿食。”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遣兵攻白马,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遂解白马之围,

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渡河追之,军至延津南。操勒兵驻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

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谓饵兵,

如之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②骑前后至。诸将曰:“可上马。”操曰:

“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

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③

【注释】

①饵兵勿食: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五六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五六十”,今据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91.疑战

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聚草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使敌备东,而我

击其西,则必胜。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法曰:“众草

多障者,疑也。”①

《北史》:周武帝东讨,以宇文宪②为前锋,守雀鼠谷③。帝亲临围晋州④,

〔齐主闻晋州〕被围,亦自来援。时陈王纯⑤屯千里径⑥,大将军永昌公椿⑦屯鸡

栖原⑧,大将军宇文盛⑨守汾水关⑩,并受宪节度。〔宪〕密谓椿曰:“兵者,诡

道。汝今为营,不须张幕,可伐柏为庵,示有处所。〔令〕兵去之后,贼犹致疑。”

时齐主分兵〔万人〕向千里径,又遣众出汾水关,自帅大军与椿对。椿告齐兵急,

宪自往救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反⑾。齐人果以柏庵为帐幕之备,遂不敢进。

翌日始悟。⑿

【注释】

①众草多障者,疑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宇文宪:宇文泰之第五子。累功封齐王。

③雀鼠谷:山谷名。位于今山西介休西南。

④晋州: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晋周”,今据史校改。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

⑤陈王纯:即北周宇文纯,宇文泰之第九子。官至上柱国。

⑥千里径:马本误作“十里径”,今从汪本。该地位于今山西临汾北,是通往太

原的要隘之一。

⑦永昌公椿:即宇文椿,宇文泰之侄孙,周武帝时任大将军,封永昌公。

⑧鸡栖原:地名。位于今山西霍县东北。

⑨宇文盛:宇文泰之第十子。周武帝时任大将军,封越国公。

⑩汾水关:故址在今山西灵石西南的汾水东畔。

⑾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反:马本及各本皆作“会军败,齐追还师,夜引还”,

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宪传》。

92.穷战

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

整兵缓追,则胜。法曰:“穷寇勿迫。”①

汉赵充国讨先零羌。充国兵至羌虏所,〔虏〕久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辎

重,渡湟水②。道隘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③。”充国曰:“此穷寇

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死战。”诸校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

余皆奔溃。④

【注释】

①穷寇勿迫: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湟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泾水”,今据史校改。

③逐利行迟:颜师古注云:“逐利宜疾,今行太迟。”意思是,追逐敌人利于行

动迅速,现在行动太迟缓了。

④本篇史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93.风战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若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

法曰:“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①

《五代史》:晋②北面行营都招讨使③杜重威④等,与契丹战于阳城⑤,为虏

所困,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又东北风大起,虏顺风纵火扬尘以助其势。军士皆

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诸将请战,杜重威曰:“俟风少缓,

徐观可否。”〔马步都监〕李守贞曰:“风沙之内,彼众我寡,莫测多少,但力战者

胜,此风力助我也。”即呼曰:“诸军齐击贼!”〔马军左厢都排阵使〕张彦泽召诸

将问计,或曰:“虏得风势,宜待风回〔与战〕。”彦泽⑥亦以为然。〔马军〕右厢

副〔阵〕使药元福⑦谓曰:“今军饥渴已甚,待风回,吾属为虏矣!且敌谓我不能

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马步左右厢都排阵使〕符彦卿等乃

〔以〕精骑击之,逐北二十余里,契丹主〔乘〕奚⑧车走十余里,追兵击之,得一

橐驼⑨乘之遁去。晋军乃〔退保〕定〔州〕。⑩

【注释】

①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语出《吴子·治兵第三》。但“呼”字,

马本及各本皆作“势”,今据《吴子》校改。

②晋:即五代时期的后晋,为石敬瑭所建。

③北面行营都招讨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都排阵招讨使”,今据史校改。

④杜重威: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符彦卿”,今据史校改。杜重威,后晋高祖石敬

瑭妹丈。

⑤阳城:县名。故址在今河北保定西南。

⑥彦泽:即张彦泽。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彦卿”,今据史校改。

⑦药元福: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乐元福”,今据史校改。

⑧奚:古族名。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分布于饶乐水(今辽宁昭乌达盟境内的

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生。唐代,其首领李大酺被封为饶乐郡王。五代时归

附契丹。

⑨橐驼(tuó):即骆驼。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汉书·杜重威传》和《资治通鉴·后晋纪五》。

94.雪战

凡与敌人相攻,若雨雪①不止,觇敌不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法曰:“攻

其所不戒。”②

唐遣唐邓节度使李愬③讨吴元济④。先是愬遣将将千余骑巡逻,遇贼将丁士良,

与战,擒之。士良,元济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士良无惧色,

遂命解其缚,士良请尽死以报其德,愬置为捉生将。士良言于愬曰:“吴秀琳据文

城栅⑤,为贼左臂,官军不敢进者,有陈光洽为之主谋也。然光洽勇而轻,好自出

战,请为擒之,则秀琳自降矣。”铁文及光洽被执,秀琳果降。愬延秀琳⑥问计,

秀琳答曰:“将军必欲破贼,非得李祏不可。”愬,贼健将也,有勇略,守兴桥栅⑦,

每战常轻官军。时祏率众割麦于野,愬遣史用诚以壮士三百伏林中,用诚⑧擒之以

归。将士争请*之,愬独待以客礼,时复与语,诸将不悦。愬力不能独完,乃械祏

送之京师,先密表曰:“若*祏,则无成功。”诏以祏还愬,愬见祏大喜,署为兵马

使,令佩刀出入帐中,始定破蔡之计。令祏以突将三千⑨为前锋,李忠义副之;愬

与监军将三千为中军;李进诚以三千殿为后军,令曰:“但东行!”〔行〕六十里,

夜,至张柴村⑩,尽*其戍卒,敕士少休,令士卒食干糗⑾,整羁靮⑿、鞍铠、弓

刃。时大雪,旗施折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人人自谓必死。诸校请所之,想曰:“入

蔡州⒀取吴元济。”众皆失色,相泣曰“果落李祏奸计。”然畏愬,莫敢违。夜半,

雪愈盛。分轻兵断贼朗山⒁之援;又断洄曲⒂及诸道桥梁。行七十里至悬瓠城⒃。

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初,蔡人拒命,官军三十余年⒄不能至其

城下,故蔡人皆不为备。祏等坎城先登,众从之,*守门者,而留击柝⒅者,纳其

众城中。鸡鸣雪止,遂执元济,监送京师,而淮西⒆悉平。⒇

【注释】

①雨雪:谓下雪。雨(yù),这里作动词,降下之意。

②攻其所不戒: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③李愬:唐朝名将。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字符直。唐宪宗时,官至节度

使,因平吴元济有功,封凉国公。

④吴元济: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唐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其父

死后,因袭父官位未获批准,遂割据蔡州对抗朝廷。后为李愬所俘。

⑤文城栅:地名。故址在今河南遂平西南。

⑥秀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光洽”,今据史校改。

⑦兴桥栅:地名。故址在今河南遂平东南。

⑧用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秀琳”,今据史校改。

⑨突将三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突骑三十”,今据史校改。

⑩张柴村:地名。故址在今河南遂平东。

⑾糗(qiǔ):炒熟的米麦粉,即干粮。

⑿羁靮(jīdí):即马笼头和马缰绳。

⒀蔡州:州名。治所在今河南汝南。

⒁朗山:即今河南确山。

⒂洄曲:河名。一名“时曲”。位于今河南商水西南。

⒃悬瓠城:又作“悬壶”,故城在今河南汝南,因城北汝水屈曲如垂瓠(瓠,通

“壶”)而得名。

⒄三十余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几五十年”,今据史校改。

⒅柝(tuò):旧时巡夜用的报更木梆。

⒆淮西:唐代方镇名,全称淮南西道,辖蔡、陈、许、光、申五州之地。

⒇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愬传》,又见《新唐书·李愬传》和《资治通鉴·唐

纪五十六》。

95.养战

凡与敌战,若我军曾经挫衄①,须审察士卒之气,气盛而激励再战;气衰则且

养锐,待其可用而使之。法曰:“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②

秦始皇③问李信曰:“吾欲取荆,度用几何人?”对曰:“不过二十万人。”及问

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乃命信及蒙恬④将

二十万人伐荆。翦因不用,遂谢病归频阳⑤。信〔攻平舆⑥〕,蒙恬〔攻寝⑦〕,

大破之。〔信又攻鄢郢⑧,破之〕,乃引兵西,与蒙恬会城父⑨。荆人因随之,三

日不顿舍,大败信军,入两壁⑩,*七都尉,信奔还。王怒,自至频阳见王翦,强

起之。对曰:“老臣〔罢病⑾〕悖乱,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从

之。翦遂将兵,王送至灞上⑿。荆人闻之,悉兵以御翦。翦坚壁不战,日休士卒洗

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与士卒同甘苦。久之,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翦曰:“可用矣。”荆人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翦追击大破之。至蕲⒀南,*其将军

项燕,荆兵遂败走,翦乘胜略定城邑。⒁

【注释】

①衄(nù):谓损伤、挫败也。

②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③秦始皇:秦国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名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战国末,他先后

兼并韩、赵、燕、魏、楚、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称帝。秦对楚战争时,嬴政

尚为秦王。

④蒙恬:秦国名将。

⑤频阳:县名。故址在今陕西富平东北。

⑥平舆:县名。故址在今河南平舆北。

⑦寝:邑名。故址在今安徽临泉。

⑧鄢郢:战国楚都。故址在今湖北宜城东南。

⑨城父:邑名。故址在今河南宝丰东。

⑩两壁: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西壁”,今据史校改。壁,壁垒也,指李信军的两

个营垒。

⑾罢病:谓体弱多病。罢,通“疲”,软弱无力。

⑿灞上:一作“霸上”,又名“霸头”。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因其地处灞水西的

高原上而得名。

⒀蕲:地名。故址在今江苏宿县南。

⒁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96.畏战

凡与敌战,军中有畏怯者,鼓之不进,未闻金先退,须择而*之,以戒其众。

若三军之士,人人皆惧,则不可加诛戮,重壮①军威。须假之以颜色,示以不畏,

说以利害,喻以不死,则众心自安。法曰:“执戮禁畏,太畏则勿*戮,示之以颜

色,告之以所生。”②《南史》:陈武帝③讨王僧辩,先召文帝④与谋。时僧辩婿

杜龛据吴兴⑤,兵甚众,武帝密令文帝速还长城⑥,立栅备之。

龛遣将杜泰乘虚掩至,将士相视失色,帝言谈自若,部分⑦益明,于是众心乃

定。

【注释】

①壮:通“戕”(qiāng),挫伤,伤害。

②“执戮禁畏”以下四句:出自《司马法·严位第四》,但这里是摘要性引录,

且“禁畏”原文作“禁顾”。

③陈武帝:即南朝陈开国皇帝陈霸先。本篇所述陈武帝讨王僧辩之战,是在梁

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此时陈霸先是为梁将,尚未得国称帝。

④文帝: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文章”,今据史校改。文帝,即陈文帝陈蒨,陈霸

先之兄子。他参加讨平王僧辩之战时,任梁吴兴太守。

⑤吴兴:郡名。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南。

⑥长城:县名。故址在今浙江长兴。

⑦部分:对兵力进行部署。

⑧本篇史例出自《南史·陈本纪上·文帝纪》。

97.书战

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法曰:

“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①

蜀将关羽屯江陵,吴以吕蒙代鲁肃②屯陆口。蒙初至,外倍修恩德,与羽厚结

好。后蒙③袭收公安、南郡,而蜀将〔士仁、糜芳〕皆降于蒙。蒙入据城,得羽及

将士家属,皆抚慰,令军卒不得干历④人家,有所取求。蒙麾下士,与蒙同汝南⑤

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废法,乃泣而斩

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⑥,问所不足,疾病者给

医药,饥寒者与衣粮。羽还,在道路,每使人相问,蒙则厚遇之,周游城中,家家

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问,咸贺家门无恙,相待过于平时,故羽

士卒无斗志。会权又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⑦〕,西至漳乡⑧,众皆降,羽

被*。⑨

【注释】

①“信问通”四句:出处不详待查。

②鲁肃:三国吴名将。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字子敬。初随周瑜到

江南,任孙权之赞军校尉。在曹刘吴三家鼎立纷争局势中,独肃力主联合刘备以抗

曹操的战略,为孙权采纳,因而取得赤壁败曹的作战胜利。瑜死后,肃先后任奋武

校尉、横江将军,督领全军,并继续推行联刘抗曹之策。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年),肃病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自此,孙刘联盟完全破裂。

③蒙:即吕蒙。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羽”,今据史校改。

④干历:谓侵犯,扰乱。

⑤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新息。

⑥耆老:泛指老年人。

⑦麦城:古城名。相传战国楚昭王所筑。故址在今湖北当阳东南。

⑧漳乡:地名。位于今湖北当阳东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98.变战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

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①

五代梁②末,魏博③兵乱,〔囚〕贺德伦降晋④。庄宗⑤人魏〔州〕,梁将刘

鄩⑥乃军于莘县⑦,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⑧〔以通〕饷。梁帝⑨诏鄩出战。

〔鄩奏〕曰:“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帝遣使问鄩以

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⑩粮,尽乃破敌。”帝怒曰:“将军留米

疗饥耶?”又遣中使督战。鄩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

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众皆欲战,鄩默然。〔他日〕,

乃复召诸将列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鄩曰:“一

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既乎?”众皆失色。时庄宗以兵压鄩营,亦不出。帝

又数遣人促之,鄩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继至,鄩退。后战于故元

城⑾,庄宗与李嗣源⑿、李存审⒀夹击,鄩兵大败。⒁

【注释】

①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梁:即五代时期的后梁。朱温所建。

③魏博:即魏博镇,治魏州(位于今河北大名北)。

④晋:即五代时期后唐的前身。唐僖宗年间,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因率兵助唐镇

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坐镇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其

子李存勖即王位,仍称晋。

⑤庄宗:指后唐皇帝李存勖。但在争夺魏州之战时,尚未称帝建唐,仍为晋王。

⑥刘鄩:后梁大将。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官至镇南节度使。因与晋军争

夺魏州作战失败,被梁末帝朱友贞*害。

⑦莘县:今属山东。

⑧甬道:即两旁筑有墙垣的信道。

⑨梁帝:即后梁末帝朱友贞。

⑩斛:量器名,亦为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南宋以前,一斛为十斗;十斛当为百

斗。

⑾故元城:地名。故址在今河北大名北。

⑿李嗣源: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符彦卿”,今据史校改。其事迹详见《步战》注。

⒀李存审: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李存勖”,今据史校改。其事迹详见《步战》注。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梁书·刘鄩传》和《资治通鉴·后梁纪四》。

99.好战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

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

黩武穷兵,祸不旋踵①。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②

隋之炀帝③,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

兵败辽城④,祸起萧墙⑤,岂不为后世笑乎?吁,为人君者⑥,可不⑦慎哉!⑧

【注释】

①祸不旋踵:旋踵,旋转脚跟,亦即向后转身;不旋踵,谓来不及转身。全句

意思是,祸患产生于来不及转身的瞬间。

②国虽大,好战必亡: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

③炀帝:即隋炀帝杨广。隋文帝杨坚之第二子。自仁寿四年(公元604年)

即帝位,至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被*,在位仅十四年。

④兵败辽城:指隋大业八年至十年(公元612~614年),隋炀帝连续三

次进攻高丽之战,隋军皆大败而归。因高丽地处辽东方向,故称兵败辽城。

⑤祸起萧墙:语出《论语·季氏篇》。萧墙,即门屏,古代宫室用以分隔内外

的当门小墙。祸起萧墙,喻指起于内部的祸乱。本篇这里所指,一是国内各地不断

爆发的农民起义,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杨玄感起兵反隋和宇文化及等人*死炀帝之

举。

⑥为人君者:马本及唐本无,今从汪本。

⑦可不:马本及唐本无,今从汪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隋书·炀帝纪》和《资治通鉴·隋纪五》。

100.忘战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①,

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

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②

唐玄宗时,承平日久,毁戈牧马,罢将销兵,国不知备,民不知战。及安史之

乱,仓卒变生于不图,文士不足以为将,市人不足以为战,而神器③几危,旧物④

几失。吁,战岂可忘乎哉!⑤

【注释】

①弗庭:谓不归顺朝廷。这里指与我不友好,处于敌对状态的邻国。弗,不;

庭,通“廷”,指朝廷。

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但“安”、“危”,马本及

各本皆作“平”、“倾”,今据原书校改。

③神器:古代指帝位、政权。

④旧物:指先代遗物。这里喻指江山。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玄宗本纪》和《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栏目热文

白兰国首都是哪里(白兰国是现在哪里)

白兰国首都是哪里(白兰国是现在哪里)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上一期咱讲了象雄,真是讲得稀碎,说了半天都是没有定论的内容。今天呢,老布知难而上,讲个更乱套...

2022-10-30 03:06:13查看全文 >>

古时云南有没有白兰国(云南以前是南诏国吗)

古时云南有没有白兰国(云南以前是南诏国吗)

傣族不仅生活习性与水紧密相连,而且对水的理解和认识也很独到奇特。他们的水文化更是丰富多姿、独放异彩。而始终贯穿这条主线的...

2022-10-30 03:18:01查看全文 >>

羯族人长相复原图(羯族吃汉人是真实记录吗)

羯族人长相复原图(羯族吃汉人是真实记录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在我国古代民间或者小说家描述妖魔鬼怪时,写道妖魔鬼怪的形象时都用了“赤发黄睛”、“赤...

2022-10-30 02:41:46查看全文 >>

白兰国在哪里(忽兰国在哪里)

白兰国在哪里(忽兰国在哪里)

在“青海道”,亦即南丝绸之路纵横交错的路网中,白兰道是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青年学者、青海省体育局办公室主任王伟章...

2022-10-30 03:02:19查看全文 >>

白兰国有多少人口(人口最少的国家)

白兰国有多少人口(人口最少的国家)

来源:中国新闻网(新春走基层)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森林里的幸福生活 小康梦中新网呼伦贝尔2月15日电 题:中国最后的狩猎...

2022-10-30 02:33:58查看全文 >>

历史上的白兰国(历史上兰国存在吗)

历史上的白兰国(历史上兰国存在吗)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更迭,到了唐宋时期,我省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基本成型。白兰道是古代青海交通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因白兰古国而...

2022-10-30 03:05:03查看全文 >>

白兰国简介(周朝1800个诸侯国列表)

白兰国简介(周朝1800个诸侯国列表)

长得漂亮不是一种优势?她竟然被质疑过?!“第一印象很重要!”这是很多人都认可的一句话。把第一印象等价于外貌,所以很多人吐...

2022-10-30 02:46:26查看全文 >>

56个民族分布图高清(我国56个民族分布图清晰版)

56个民族分布图高清(我国56个民族分布图清晰版)

亚洲地区居住有1000多个民族。他们在种族、语言、宗教、经济和文化生活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就种...

2022-10-30 03:08:35查看全文 >>

回族改为汉族的申请(新疆女人跟汉族能通婚吗)

回族改为汉族的申请(新疆女人跟汉族能通婚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家人你是什么民族呢?民族成份,是指在户口登记中填写的经国家正式确认的民族名称。公...

2022-10-30 03:01:24查看全文 >>

日本有多少个民族(日本吴姓人数猛增)

日本有多少个民族(日本吴姓人数猛增)

日本的主体民族是和族,占到全国人口的98%左右,还有10多个少数民族。但是,在众多的民族中,却没有汉族。我们都知道,日本...

2022-10-30 02:57:21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