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一个观点,90平米以下占比70%的举措,已经成为限制生育的巨大阻力。
明明是一胎出生率过低才是主要问题,偏偏去从三胎身上找补根本是本末倒置。
怎么什么都能扯上生育政策,欧洲那么多住大house的,也没看他们生育率多高。感觉就是扛着个政治正确的旗子,实际却是为别人的利益摇旗呐喊。
90㎡/套,多层大多是三室户,高层也能设计出三室户,就是房间有点小;一般合理的二室加二卫。其实这不是“限制生育的巨大阻力”——试想第二个小孩和大地在一个房间时,还有利孩子成长,办法也很多;到了孩子各自要求有独立房间时,家长的事业、收入也差不多有了换大点的三室加二卫的住房的能力。
咱们中国人购房购车总想“一步到位”,其实过来人都知道房子换了几套、汽车换了几套?还是一步一步来折腾着前行着......
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提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说90平米是限制生育的阻力就过分了。凭什么90平方米就不能是三居室?我家89.1平米还是三室二厅一厨一卫呢。
90平如果给足的话,基本上够一家五口住的,但是现在还有个万恶的公摊面积,说是90平,到手可能就60多平。我父母单位在20多年前的集资房就是90多平,能有3室2厅1厨1卫,就我个人感官当时我住的次卧比我现在88平房的客厅还大,放3张床一点问题都没有。
就算90平米,年轻人几乎90%以上无力自力更生购买,就算父母亲戚赞助,然后房贷弄了一套90平米的房,生一个孩子,也是千难万难。
90平方米的房子,去掉公摊面积一般不到70平方米了。
70平左右还要扣减实用面积率,这种房子搞不出三房的,然而90平建筑面积的房子工薪阶层已经很难考虑,就算勉强购入也已经严重制约他们的消费能力。
因为现在有些公摊之大难以想像!我这边就有居住面积比房本上少一半的极端!90平实际居住才不到50平,再加上不到2米9的层高,住里边太有安全感了。
我住这边工业区附近的社区,只有培训产业能生存,小商超、便利店等食品副食品生意都生存不了。
老房子没公摊89平三室两厅我信,但现在的房子多是高层普遍公摊大,说是90的能有70都谢天谢地了,这点面积再搞三室两厅那和香港的棺材房有什么区别。
香港住宅普遍20~30平米,40平米居然就称为“宽宅”,就这样,有影响生育么?香港家庭两孩是标配。
香港生育率0.87,还二孩一孩都没有,2020年就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了,而且他们还引进越南菲律宾等劳工。
我的就是三室二厅的不到70平,两个卧室很小,第三个房间我准备放书桌了,不过没有那么压抑,户型还可以客厅显得大。
买不起房是供求问题,就像香港,不到800万人,如果再增加50%房子供应,够1200万人居住,就会立马过剩,不管全是大户型还是全是小户型,都会过剩。
过剩就会降价,因为很多房子注定永远租不出去,持有成本很高,租金会跌到地板价,逐渐拉低整个城市的租金和房价,鹤岗等三线城市就是这情况。
目前是鹤岗远郊的安置房跌到地板价,砸在手上已经成为共识,拉低了全市房子的价格,市中心四千多就能买到很好的房子了,这价格只能算土建和配套的成本价。
北京上海的话90平可不小了,尤其是老房子,我就租过上海老小区四五十平的房子,虽然我是独居,但是一栋楼里面很多是一家三口甚至五口在住。
物价远超劳动报酬,因为价格等于原材料劳动报酬加资本利得还有多印钞票。
你的劳动价值就是所得的,跟物价没关系。物价实际是社会劳动价值的平均价。若你的劳动是这个社会95%的人都会的劳动,这个劳动价值就小,只有把你的劳动提高的50%的人不会的。
工资和物价无关? 你是不是没买过东西,你做生意的时候,货物定价竟然不算人工成本,打算赔死吧。西方有个词你没听说过,叫物价螺旋。你糊弄谁呢。
我在珠三角买了万科房子,我们小区甚至八十平方都做到三房了,楼栋高度是二十八层,室内面积方方正正,算是比较实用的。
很多年轻人在这个小区买房子呢!是万科搞的一个超大型社区,规划有几万人口。九十平方米做成三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我在另外一个小区还有房子,这个小区是另外一个房地产商搞的,也有八十多平方米的三房。我们这个大城市里,八九十平方,做成三房的小区很多呀!
一线大城市房价那么贵,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一百四五十平方米的大房子的。九十平方米做成两房,如果不做成三房,这种房子在一线大城市根本不会有人去买的,九十平方米才两房,太不实用了。
这些九十平方米的小三房户型,挺好卖的。孩子小的时候,一家人一起住是没有问题的,等将来孩子长大,再让他们自己去买新房子,或者换个大户型的房子。
房价那么贵,买房子总是要一步一步来的,先买个小面积的三房,以后再换大房子,不可能一开始就买一百四五十平方米的大房子,总价一千多万呀!
总价太高了,很多年轻人负担不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