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徭役是什么(现代还有徭役吗)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0-31 16:38:35作者:YD166手机阅读>>

所谓“徭”,应总称为力役,即国民义务为国家服役的形式,在秦汉法律中,又应分为徭役与戍役,所以既有《徭律》,又有《戍律》。

在诸多秦汉简牍出土之前,前辈学人根据有限的文献记载,确定了一个整齐划一的“汉制”想象,即汉代20岁以上的“已傅”男子,即法律意义上成年人的力役负担应为:

1,每年有一月在本郡、县服徭役,称“更卒”;

2,23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2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教练材官、楼船士等;

3,之后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

当然,也有说法认为以上的2年兵役统称为“正卒”,戍边和到京城守卫均为徭役,而非兵役,这些就属于概念性质的分歧,事实描述上区别并不大。

然而,这个“想象”并不正确,至少和秦朝、汉初的情况完全不符。

徭役是什么,现代还有徭役吗(1)

传世文献中对于秦汉徭役讨论的一条基础史料是《汉书·食货志》中引用董仲舒上疏中的一段论述:

又言: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蓄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这段话,描述了三个时代的政策,一个是所谓“古者”,一般认为是周朝,然后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最后是汉兴之后。

请注意加粗部分,“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

这句话,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史学界曾经出现过多种断句方式,一种解法为:

“更卒”之役是每年1个月,屯戍之役为一生服1年,力役一生服1年。

另一种断句方法为“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解法则为:

“更卒”之役是每年1个月,又要一生担任“正卒”1年,一生中还要到边疆屯戍1年。

无论哪种断句法,1个月 1年 1年的分类法是没有问题的吧?

但是,我们还要看董仲舒的一个数量评断:

(力役)三十倍于古。

在董仲舒的所知信息中,周朝的徭役“使民不过三日”,而秦国、秦朝的力役“三十倍于古”,简单数学题,3*30=90天,无论如何不是30 360 360=750天,那就是200倍于古了。

这就只有两种解释,一个可能是董仲舒说的“三十倍”就是个约数,属于文学夸张;另一个可能是,前贤们解错了。

事实上,在《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高后五年)八月,淮阳王薨,以其弟壶关侯武為淮阳王。令戍卒岁更。

戍卒,也即上述所说的“戍边”,更期变为一年。

徭役是什么,现代还有徭役吗(2)

换句话说,在高后五年之前,汉朝的戍卒服役并非一年为期,这也就意味着董仲舒说的“汉兴,循而未改”,因循的绝非“屯戍一年”。

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下子复杂化了?

被绕晕的绝不只是近一百年来的今人研究者,早在三国时代曹魏人如淳注释《汉书》的过程中,已经懵了,他在对《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条下的注释中详细谈及:

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谓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律说,卒践更者,居也,居更县中五月乃更也。后从尉律,卒践更一月,休十一月也。食货志曰:‘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此汉初因秦法而行之也。后遂改易,有谪乃戍边一岁耳。逋,未出更钱者也。

如淳在讨论“更有三品”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新说——“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

翻译过来就是,天下所有人都有戍边3天的义务,想不去的,拿钱300给官府,官府给那些“亲自去戍边一年的人”钱,以为“过更”。

徭役是什么,现代还有徭役吗(3)

其实,这个“戍边三日”的说法,本身就不是汉朝制度,而是对“古者”的误会,否则,秦汉戍边制度就和董仲舒说的“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一回事了,事实上,还有诸多西汉人对周朝古制做过类似的回溯。

比如《礼记·王制》、《周礼·均人》记载类似:

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

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用旬三日焉。

《汉书·贾邹枚路传》中记载汉文帝时人贾山在《至言》中提及:

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

这些都在董仲舒之前,也是说周制用民不过1年3天,收10%的税赋,民有余力,用以对比秦朝的百姓不胜重役和苛税,哪怕这些都是“文学家言”,周用民三日,秦也用民三日,莫非周也是“暴周”吗?那又何来对比呢?

所以,前辈学人早已论证清楚,所谓“戍边三日”的说法,根本不是秦汉制度。(见臧知非:《汉代“更赋”辩误——兼谈“戍边三日”问题》,刊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栏目热文

什么是徭役什么是杂役(什么是服徭役)

什么是徭役什么是杂役(什么是服徭役)

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高峰,同时也是平民负担最轻的时代。由于两税法的推广和租佃关系的盛行,平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在...

2022-10-31 16:27:11查看全文 >>

为什么叫徭役(现代还有徭役吗)

为什么叫徭役(现代还有徭役吗)

徭役,是古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剥削方式,同时也是古代国家对民力的一种依赖。夏商周时期,在赋税上实行了劳役地租,也就是让“...

2022-10-31 16:45:42查看全文 >>

徭役是什么时候废除的(清朝为何废除徭役制度)

徭役是什么时候废除的(清朝为何废除徭役制度)

改革一般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

2022-10-31 16:26:22查看全文 >>

徭役有工资吗(服劳役干活有工资吗)

徭役有工资吗(服劳役干活有工资吗)

在文章一开篇,先问大家一个奇奇怪怪的问题:如果某天你正在上班/上学/在家躺平时,眼前突然出现几个奇奇怪怪的家伙,然后宣布...

2022-10-31 16:40:57查看全文 >>

古人去服徭役还需要交赋税(古代的徭役都用在哪呢)

古人去服徭役还需要交赋税(古代的徭役都用在哪呢)

说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璀璨文明身为中国人难免有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说到封建王朝对于贫民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又令人深恶痛绝。权...

2022-10-31 16:33:11查看全文 >>

徭役为什么没人反抗(什么人不用服徭役)

徭役为什么没人反抗(什么人不用服徭役)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

2022-10-31 17:02:29查看全文 >>

徭役和赋役的差别(劳役和徭役区别)

徭役和赋役的差别(劳役和徭役区别)

前言赋税与徭役作为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重要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夏、商、西周的赋税与徭役。虽...

2022-10-31 16:35:39查看全文 >>

劳役与徭役(劳役与徭役的区别)

劳役与徭役(劳役与徭役的区别)

徭役,是古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剥削方式,同时也是古代国家对民力的一种依赖。夏商周时期,在赋税上实行了劳役地租,也就是让“...

2022-10-31 16:45:30查看全文 >>

什么是徭役(徭役和赋役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徭役(徭役和赋役有什么区别)

导语:秦朝时期的徭役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更卒之役、正卒之役与屯戍之役。董仲舒指出: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这句...

2022-10-31 16:29:46查看全文 >>

轻徭薄赋是什么意思(轻徭薄赋是哪个时期政策)

轻徭薄赋是什么意思(轻徭薄赋是哪个时期政策)

《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杀青”原意指什么?“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100个文化常识,带你了解博大精深的中...

2022-10-31 17:13:07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