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古代大家庭中,爷爷、父亲、儿子、兄弟……其乐融融的同时,各有各的盘算。*野心与伦理纲常齐头并进,时而按捺不住,时而又因情休战。
看《大明风华》的时候,我总会误以为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剧。皇帝、皇子、皇孙之间就这么“爷爷”“二叔”“大哥”“爹”地叫着,称谓上亲热而家常。行事上打断骨头连着筋,再残酷的斗争、再沉痛的教训也在阵阵嬉笑怒骂中被遮盖。
这样的图景,可谓玄妙。“爷爷”“我爹”“二叔”“大侄子”等剧中称呼,也与日常生活无异,大大拉近了观众的亲近感。可以说,《大明风华》用家庭关系来结构整部剧的戏剧冲突,通过亲情为历史剧搭建一种和现代人共情的心理依托。
除此之外,朱瞻基和孙若微身上的人性闪光,更是投射了现代人的品性。
虽然生在皇家,但朱瞻基有一颗永不冷却的真心。他的情丝与孙若微缠绕,从此天涯海角相随。他的热血为靖难遗孤而涌,大喊建文帝的忠臣也是忠臣。
孙若微更不寻常。为救同道,她进诏狱。为救恩人,她逆龙鳞。她见到皇帝,既不卑躬屈膝,也不自甘轻贱。和老皇帝小太孙相处,都是平等友谊。
倘若要深究,观众在《大明风华》中学不到多少历史。谁也不知道朱瞻基和孙若微昔日的模样,也不清楚朱棣北征漠北时究竟下了多大决心。更不用说苏可像不像于谦,梁冠华像不像朱高炽,邓家佳像不像胡善祥这种事。
不过,历史剧的价值并不只是学历史。我们需要龙争虎斗的精英叙事,也需要其乐融融的大众叙事。《大明风华》即是后者。传统文化想要复兴,普及是第一步。接了地气,才能走入寻常百姓家,才能与当下的审美情绪共振。
近年来,随着古装剧整体创作出现的一些问题,整个类型在舆论场上受到不少争议。《大明风华》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前三十集,戏剧结构紧凑有力。而到了后半程,则陷入了松散跳跃的窠臼。剧本走向了扁平,戏就撑不住了。
在网文世界中,似《六朝纪事》这般体量的IP不是少数。但在趋冷的影视大环境中,如《大明风华》般热议不断的历史剧仍不多。将单一的女性向网文,改编成全民向家国一体的叙事,是对流行多时的大女主剧的刷新和迭代。
历史新解:《山河月明》如果说,《大明王朝1566》给出的是历史正剧的拍摄范本;《大明风华》为网络文学IP从女性向到全民向改编提供了范例;那么,《山河月明》则以一种新编历史剧的姿态,以今人观照之底层逻辑,展现了更为合辙的“彼时年月”。
常言道,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读历史,倘若不带着思考,就容易成为随波逐流的看客。《山河月明》最难得之处,在于故事底层逻辑的自洽。
同样是写朱元璋,有的写他残暴不仁,大屠功臣。《山河月明》却切入历史缝隙,就其为何对老哥们痛下*手深入分析。同样是写叔侄之争,有的着重写朱允炆的荒诞不经,《山河月明》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写朱棣的成长之阶。
与朱标、朱棣等儿子的相处中,朱元璋是慈祥的大家长。父子之间,不重君臣之礼,只见和睦之情。他会因孩子太贪玩生气,也会因夫子的戒尺心疼。徐达戏谑朱家儿子不学无术,他直接回溯三十年揭人家短。不可谓不反差。
但面对淮西勋贵恃强凌弱,鱼肉乡里,朱元璋的动作却很迅猛。与老伙计的情谊比起来,背朝黄土面朝天的百姓又算得上什么?历朝历代,最不值钱的就是农民。然而,他不能忍。不想忍。不愿忍。大抵是当过农民,所以感同身受。
基于此来看,一切就都合情合理。人有了权力就容易变坏,坏到一定程度就只能剜肉补疮。比起那个司空见惯的暴君,还是这部剧的朱元璋更显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