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梳理——课程编制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及依据
① 内涵:
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②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 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2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双基)。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大部分构成。
1课程计划
①含义: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课程标准
①含义: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②构成:
完整的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五部分组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所有学生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而非最高要求)
③功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注意:并不等于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3教材
含义: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三、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
含义: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三种取向
- 忠实取向(设计好的课程不可改变)
- 相互调适取向(设计好的课程可以变动)
- 创生取向(设计好的课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
3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型、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
- 学区的特征
- 学校的特征(校长的作用、教师的影响(决定性))
- 校外环境(政府部门、外部机构、社区与家长等支持与影响)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1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 目标取向的评价
- 过程取向的评价
-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3大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