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的历史可追溯至270年前,而我国的手表制造历史只有短短的60多年。
中国手表发展简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进入中国钟表工业的发展阶段。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国家投资,计划经济模式,完全生产机械手表,机械钟。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子钟表已悄悄在起步。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子钟表与国际市场同步,异军突一起,冲击着传统的机械钟表领域。
九十年代已是电子钟表(即石英钟表)一统钟表市场,机械钟表失去了传统的垄断市场的局面。
新千年,伴随着机械表复兴潮流,中国一度成为名表消费大国。近年来股市下跌,国内钟表市场呈现衰退之势。
一九四九年以前,我国仅在山东烟台有一些小型钟的制造业。根本就没有手表制造业。
在国家扶植下,五十年我国第一只机械手表在天津手表厂诞生。天津手表厂在六十年代又推出自行设计的东风牌机械手表。「五一」牌子创了国产手表历史,相继而出的有上海牌钻石牌、宝石牌、蝴蝶牌、红旗牌等。随后又出现无钻的经济手表“紫金山”牌。此时手表的产量直线上升,但是手表的款式单一没有女表。当时广州五羊牌推出一种手表,其中坤表颇受欢迎,但毕竟不是女表。国产女表仍是空白的。
直至进入七十年代天津手表厂又推出海鸥女表,填补了女表的空白,但款式是相当单调的。 由于手表丰厚利润及国民的需求,全国各地又陆续出现不 少手表厂。如石家庄,江西南昌、重庆、丹东等,尽管品牌繁多,除了天津,上海是设计制造的机芯外,其余几乎都是采用统一机芯,而款式也基本一样,这样就潜伏着危机。 电子钟表在国际钟表领域很早就研究开发。其过程是摆轮游丝电子手表、音叉式电子手表、指针式石英手表及数字显示石英手表(液晶为主)。其中音叉式电子手表作为美国阿波罗12号登月球的计时器。展示了电子钟表的优势及未来的前途。
我国自六十年代从击落美国U-2飞机上发现了其座舱计时器是音叉式电子手表后,正式揭开我国电子手表研制的序幕。由津沪两地专业人员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着手音叉电子手表的研制,首先由天津拿出了样机。但该产品还处在研制阶段。出于历史的原因,六十年代中期停顿,六十年代末转入重新的研制阶段,七十年代初进入批量试生产阶段,终因工艺复杂难度大,其关键零件齿轮寿命短,当时电池质量不好等诸因素,结束了它的暂短生命。全国电子手表研制工作一度停滞,仅在天津第二手表厂的在连续不停地工作,七十年代中期转入研制指针式石英电子手表。推出另式指针式石英手表上市,开始了我国石英手表生产阶段。
2002年海鸥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陀飞轮,并以技术水平最高、设计与投产时间最短、附加值最高,创下了海鸥表发展史上的三个之最……2006年,经过不断探索,「中国第一只问表」在海鸥问世;2007年9月,海鸥表在香港举办的「国际手表珠宝展」上发表了其自行研发的万年历腕表;三大复杂功能至此海鸥全部攻克。
海鸥表博物馆
纪事:中国第一个手表的诞生
「中国第一只手表」诞生后经各部委及有关专家考核鉴定,走时基本正常。当时国家*得知后欣喜万分,更对其作出「手表要多生产一些,价格再降低一些」的重要指示。
1955年初,天津,这个中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在原天津华威钟厂二楼的一个房间里,原天津华北钟厂公方代表杨可能召集了4位工人师傅组成了一个尝试自己制造手表的小组。手表试制小组虽然只有4位工人师傅,他们可都是当时国内钟表界的精英。尽管他们修表造钟都是好手,可要造表还是第一次。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时代责任感使他们下定决心要去尝试前人未做过的事业。这4名载入中国手表史册的就是王慈民(原天津华威制钟厂工人)、张书文(原天津怡威表店职工)、江正银(原天津华北钟厂工人)、孙文俊(原天津华北钟厂工人)。
那个年代,经费十分紧张,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试制小组依靠筹备来的400元钱开始了手表的试制。没有手表制造专用设备,他们就用小车床、小台钻、砂轮机和小铣床这4台一般设备来代替。而检测工具更是只有一把0.25毫米的千分尺和游标卡尺。尽管资金不足,条件简陋,环境艰苦,但4位师傅就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平房里去探索,拨响了中国制表业第一只表的嘀嗒声。
1955年3月24日下午5时45分,经过3个多月夜以继日的研制,4位师傅成功制造装配出2只15钻成品手表,在手表140多个零件中,除游丝、发条、钻石等配件外,大部分零件都是4位师傅用灵巧智慧的双手一个个加工出来的。走时精度达到-90秒/24小时(面上平放)和-60秒/24小时(面下平放)。从那一刻起,结束了中国人只能修表,不能制表的历史,从那一刻起,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国造手表的嘀嗒声由此声声不息。
第一只手表的试制成功,树立了中国人开创自己手表产业的自信心,1956年底,国家批准投资900万元,建立年产24万只手表的天津手表厂。以后又陆续在天津建立起一批手表制造工厂,中国的手表工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也先后建立了手表厂,如上海、北京、广州、南京、西安、石家庄、丹东、青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