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史学大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有这么一段话:
杭州教授徐一夔(kuí)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朱元璋)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雉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
《廿二史札记》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史学地位非常高,流传范围非常广,所以后人往往信之。正因如此,上述这一段话也就成了明朝文字狱的重要证据,可以看到朱元璋的一代暴君形象。
吴晗的《朱元璋传》,顾颉刚先生的《明代文字狱祸考略》,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罗炳绵《明太祖的文字统治术》,娄曾泉、颜章炮的《明代史话胡兰之狱和文字狱》等等,都将赵翼记录的这一件事当真,当着一个明朝文字狱的典型案例来指控朱元璋。类似文章,不胜枚举!
然而明朝一篇墓志文章,却颠覆了这一段历史,甚至改写了明代文字狱的历史。上文说到的文字狱被害者徐一夔被朱元璋*死,但徐一夔却阴魂不散,在阳间给人写了一墓志铭。
徐一夔在《故文林郎湖广房县知县齐公墓志铭》中云,齐公“生元至元丁卯,卒洪武庚寅,以明年祔葬考墓左,是曰蒋山也。”
墓志铭中的时间很清晰,死去的齐公生于1267年、死于1298年,明年(1299年,建文帝元年)安葬。按照赵翼的这一摘引来说,徐一夔死于朱元璋之手,怎么可能还写墓志铭呢?
其实,《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记载,先生(徐一夔)洪武六年任教授,下接三十三年会当‘革除’,实建文二年(1400),教授为蒋良辅……约计先生寿终当及八秩矣。
也就是说,徐一夔从洪武六年一直到建文二年,都担任州府的教授,根本不是被朱元璋斩*,终于还给朱元璋一个清白!史*载“徐一夔博学善属文,擅名于时”,是当时的名仕,地方志对他有所记载是正常现象。
徐一夔的“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马屁文中,涉及到的“光”、“生”、“则”字样,究竟会不会引起朱元璋的忌讳呢?从史料上看,朱元璋心胸还真没有那么狭隘!
在《大明御制皇陵碑》等史料中,朱元璋并没有隐瞒自己的出生和经历,甚至坦陈贫寒的往事,其中“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就指出了自己做和尚的经历。
1383年,皇觉寺扩建,朱元璋很大方的赐名“大龙兴寺”,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朱元璋“龙兴之地”,并亲自撰写了《龙兴寺碑》文!如果朱元璋忌讳此事,又为何如此大张旗鼓?
在《明太祖御笔》中,还有三首言僧谈禅的诗,对和尚光头僧人之类,朱元璋没什么忌讳。其他一些史料也说明,朱元璋对自己穷苦经历并不讳言。
其实,从朱元璋对避讳规定也可以看到,文字狱的可能性不高。比如,朱元璋规定“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除凶恶字样以外,无其他应避忌讳”的规则。如果皇帝名字为二个字,那么百姓使用二字中的任何一个字无需避讳,也没必要避讳同音字。
唐朝李隆基应该叫唐玄宗,为何清朝却称之为“唐明皇”?其实就因为“玄”字,李隆基这个历史名人也要避讳康熙的玄烨!相比康熙,朱元璋心胸好像更宽阔一些。
赵翼这一记载有何来源呢?徐一夔文字狱案最早出自明朝书籍,即徐祯卿的《剪胜野闻》(距朱元璋约百年时间,书名“野闻”也说明了是乡野奇闻怪谈,不足为信)。
所以,明朝有学者称之为“轻听而多舛”,认为其荒诞不经;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这本书批判较多,关于徐一夔案的记载是“称其官杭州教授时,以表文忤旨收捕斩之,殊为荒诞,《野闻》托名祯卿,多齐东之语。”总之,明朝正常一点的学者,都不认可徐一夔文字狱案。
然而,清朝史学大家赵翼却对这一荒诞记载情有独钟,几乎是原文摘引了这一记载,就相当于大V转发,一下子就让这件事广为人知,而且鉴于赵翼的历史地位,因此大家还深信不疑。
其实,赵翼好像很喜欢收录“抹黑朱元璋朱棣等人的传闻”,比如“徐达吃蒸鹅死”、“方孝孺和诛十族”等的故事,赵翼都将之收录到《廿二史札记》中。赵翼评价朱元璋是“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把朱元璋说的很猥琐。作为乾隆时期的探花郎,著名史学大家,为何不加辨别的收录,值得深思!
所谓管中窥豹,从徐一夔文字狱案的炮制过程来看,明初其他文字狱也让人值得怀疑,一方面是明朝文人不停的编造故事吸引读者,一方面清朝文人的故意批判抹黑明朝。正因如此,有学者呼吁请别再污蔑朱元璋了,从《剪胜野闻》开始至今,朱元璋蒙冤500余年。其实,相比其他一些皇帝来说,朱元璋才是真正为民着想的皇帝,如今他被塑造成暴君或“权利野兽”的形象,和清朝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