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味众多,但总有几味药,备受医家青睐,石膏就是其中之一,细数历代中医名家,善用石膏的人很多,像清代医家徐灵胎,温病派的吴鞠通,清末民初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都以善用石膏而出名,石膏何德何能,能受到这么多医家的青睐呢?张锡纯对石膏又有何独到的见解呢?本篇一并分享给大家。
读古籍长见识
石膏入药记载
石膏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创”。于是医圣张仲景拟出了治疗阳明气分热盛的白虎汤,主治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当然还有麻杏石甘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导致的“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等。后世多以石膏来清肺胃之热,而中医外科发现石膏能够敛疮生肌,所以常用于湿疹疮疡。
《神农本草经》
张锡纯《石膏解》
到了清末民初,张锡纯将生石膏用出了新高度,对石膏的独到见解使他用石膏每有效验。他所撰写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专门有一篇,称作石膏解。描述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并称“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以下总结张锡纯先生的石膏解:
1.《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性微寒,且宜用于乳汁不下,所以石膏不是大寒之品,不需煅用,外感有实热,宜用生石膏。
2.煅石膏其性收敛,生石膏其性宣散,历代诸多医家认为石膏大寒,所以煅后使用,殊不知其性味变化,反而误事。
3.石膏宜生用,重用。对于实热在气分,生石膏善于宣散,但是以微寒之药,救大热,药轻了没用。煅用收敛,更会误事。所以宜生用、重用。
4.药房石膏多是煅用的,即使你明确开出生石膏,药房也会以煅石膏去取代,张锡纯都是自己买来让药房轧成粉。
5.怎么区别生石膏和煅石膏呢?煎药以后,如果石膏凝结在药壶底部,倒不出来,必是煅石膏。
生石膏
张锡纯用生石膏医案介绍分析
张锡纯最大的特点是,讲药讲方,必有医案随之,就说生石膏,里面附了很多医案,我们摘取如下:
医案一:张荫潮,张锡纯的儿子,七岁时风寒感冒,四五天间,出现大热,舌苔黄而黑,小孩不喜欢吃中药,服药即吐,于是单用生石膏一两左右,煎取清汤,分次服用,病稍好转,一夜共用生石膏六两,病遂痊愈。病后饮食正常,没有寒伤于脾胃中焦的症状。七岁小儿一夜重用生石膏六两而无寒伤中焦,所以张锡纯认为石膏是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微寒,而不是后世诸多医家认为的大寒。自此以后,张锡纯重用生石膏,治疗温病、伤寒,老人小孩不禁,每有应验。此处作者插一句,张锡纯先生重用生石膏治疗外感有实热,前提是辨证准确,如果没有准确辨证,误投大剂量生石膏,恐过犹不及。
石膏
张锡纯还介绍了西药安知歇貌林,又名退热冰,也就是现在说的乙酰苯胺。并且说石膏性凉不及退热冰,但是退热的力量,却比退热冰更强。我分析主要是生石膏具有辛凉宣散的效果。
医案二:邻村老叟,姓张,年过七十,孟夏时节得了温病,四五日间出现烦热燥渴的症状,请人购买冰一担,日夜放量服用,烦渴如故。诊查后发现其脉洪滑而长,重按有力,舌苔白厚,中心微黄,用白虎加人参汤,重用生石膏至四两,煎汤一大碗,分数次饮,连服两剂药,烦热燥渴痊愈。
张锡纯随着行医时间越来越长,对生石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后又总结出石膏善清瘟疹之热、咽喉之热、头面之热,并且都附有医案。
亲身尝试研究药味是诸多名家的特点
古今中医中药对比
想想现在看病开药的步骤,首先大部分医生并不知道药房的实际药物情况,就像张锡纯说的用煅石膏代替生石膏的现象有没有,因为不经手,可能也发现不了,所以明明辨证准确,开药也对,为啥用了没效果,此其一;在明确有监管的医院,药量的使用都有严格规定,医生用药只能在规定范围内,不可能违规用大剂量的某味药,此其二;历代中医中药,需要特殊煎法的药很多,要么需要详细告知煎药方法,对于煎药过程要求高的,还会煎好了让患者服用,现在的许多煎药过程,患者并不知道,泡一泡,煮一煮,时间稍长芳香类、发散解表类药物药效全无,时间短了,补益类,滋腻类有效成分煎不出,此其三。现在有句话叫“中医必将亡于中药”,照此发展,也不需要啥中医黑子了,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中医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个更合理的模式啊!
煎药有讲究
关于张锡纯的石膏解,我还没有完全学习完,本篇就分享到这里,后续如有其它新收获,继续分享出来共同探讨学习,我是杏林,一个爱好钻研的小中医,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