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当年的英语学渣,我深深认为是中国古人的博大智慧,帮助我克服了英语的难题。
当年上初中的时候,我曾是班上英语垫底。但是后来经过努力,我不仅挽回了败局,最后在中高考里,英语也都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初能够坚信这一点,也是通过这件事,我找到了英语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世界上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01 开班考试唯一个不及格
2013年的时候,我刚上初中。
那时候家乡的小学对英语的教学还不太重视,父母都是初中文凭,也不懂这一块。而在我的好朋友们,在六年级升初一的暑假都在各种补课的时候,我却整整玩泥巴玩了一个暑假。
开学第一场“英语水平检验”,我就成了班上唯一一个考不及格的人。
这差一点摧毁掉我的自信——当老师在班级中念出那个唯一不及格的人的名字时,我的脸从耳根红到了脖子底。从小在班级上语文数学排名前列的我,还是第一次感受这样的“痛楚”。
于是开学的第一周,父母赶紧把我送到了英语老师那补课。
02 做一个拒绝补课的学生
但是当时家里的条件我是知道的,母亲生病吃药,父亲一个月的收入也就2000多一点。尽管一个月才200多的补课费在当时也并不算贵,但我却一点也“舍不得”。
那时的补课在我看来,英语老师主要也是给我们多做额外的背诵、听写、阅读。怕我们因为底子弱,跟不上“尖子班”的整体教学进程。
但是和我一块补课的同学,大多数都是班上其他成绩也倒数的人,这一点让我尤其不爽。我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尽快赶上班级的进度,早日把英语成绩提升上来,不增加“家庭负担”。
于是我规定自己每天,都要花3个小时以上时间在英语上。
03 功夫不够,要靠勤奋来凑
当时每天早上起床,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读英语。等妈妈做饭的时候,坐公交上学的时候,利用起一切零碎的时间背单词、看课文。
渐渐的,我理解了同学们所说的“语感”这种东西,明白了那就是英语的“语法”。当时我称之为“用法”、“规则”这一类。作业里的练习题,我大多数都能从课本里“找到答案”。
反复对比课本、练习册里的例句,每当掌握到其中用词的规律时,我都会非常开心。我意识到,英语要背,但也不是死记硬背。当我读的越多、看的越多、用的越多之后,一个单词也往往会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仅仅3个月后,我就考了一次班级测验的满分。我甚至幻想,自己会不会是有学英语的天赋。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一回生、二回熟,在学习这件事上,古人们曾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想必大家都懂,只不过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而我当时恰恰是做好了这一点,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精彩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