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走过了276载春秋,诞生了11位皇帝。
最初,清朝的皇位继承是通过满洲贵族会议决定的,比如顺治皇帝即位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相互妥协的结果,而康熙皇帝即位则是孝庄太后与诸王、大臣商量的结果。但到了康熙时期,这个传统不存在了,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只有22岁的康熙帝参照“嫡长制”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那么康熙帝为何要摒弃传统,预先确立储君呢?
一是保持皇权的稳固性,避免出现因争夺大位而使政权濒于分裂的危险;二是强化皇权,削弱八旗贵族的权力;三是平定三藩之乱的需要,即借助皇储的确立来稳定人心,壮大声势。虽然康熙帝变更了祖制,预立了储君,但却没有处理好皇帝与储君、太子与皇子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储位之争愈演愈烈。所以雍正帝即位以后,吸取历史经验,为了防止储君骄奢不仁,同时也为了避免皇子争斗厮*,破天荒地想出了秘密立储制度,即不再公开表态谁是皇太子,而是提前写好立储诏书,然后将诏书密封并悬置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皇帝驾崩后,由王公大臣共同开启并拥立新君即位。
顺治皇帝
秘密立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皇子之间的骨肉相残,有利于皇位传承的健康、有序,但是该制度在咸丰朝以后却名存实亡了,而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后期的皇帝大多子嗣单薄,根本没有秘密立储的需要,比如咸丰帝只有一子成年,就是慈禧所生的同治帝载淳,而同治帝、光绪帝则无子而终,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一个人说的算的懿旨立储制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治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过继给咸丰帝,让其以咸丰帝嗣子身份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光绪皇帝,慈禧此举,一是皇帝年幼便于掌控,二是光绪帝之母是慈禧的胞妹。而光绪皇帝无嗣而终后,慈禧太后又指定光绪帝的侄子溥仪即位。
郎世宁绘制的乾隆戎装图
清朝的皇位继承,无论是满洲的贵族公推制,还是预立储君制,乃至高明的秘密立储制,都没有解开皇位继承制的死结,6岁的同治帝,4岁的光绪帝,3岁的宣统帝相继荣登大宝,说明清朝已经走进了“家天下”的死胡同,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