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金色的鱼钩现在在哪个博物馆(金色的鱼钩现存在哪个地方)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1-29 04:22:23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土地革命战争馆的展柜中,有一枚十分不起眼的鱼钩,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课文《金色的鱼钩》中提到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时,老炊事班长的牺牲让我热泪盈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篇文章。

《金色的鱼钩》

作者:杨旭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佐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您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篇文章的作者杨旭出生于1932,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著有报告文学集《检察官汤铁头》、《田野上的风》、《流星》,长篇报告文学《三峡之梦》、《荣氏兄弟》,短篇小说集《非正式谈判》,长篇小说《半个冒险家》等。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就出自他的短篇小说集《非正式谈判》。

文中提到的时间节点是1935年秋,文章中提到的“我”作为病号之一,随红四方面军过草地。文中提到的草地就是指的松潘草原,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是中国四川省西北部草原。松潘草原四周山地海拔4000多公尺,草原平均海拔3400公尺,丘岗相对高度50~60公尺,谷地宽阔。白河、黑河北流入黄河。黑河流域泥炭沼泽连片,中下游沼泽率多达20~30%,沼泽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草本泥炭沼泽的泥炭层有2、3公尺厚,最厚可达9~10公尺。

所谓“草地”,并不是公园里的草坪,或者郊外厚厚的草甸子,它实际上就是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沼泽地。不但荒无人烟,淤泥稀烂,积水苦涩,而且气候无常,风雨夹着雪花、冰雹,随时可能突然袭来,环境十分恶劣,连飞禽走兽也不敢涉足。

原作小说还提到了一个细节:解放军博物馆收到了“梁志平中校”送来的一枚鱼钩,并附着一篇说明,“我”就是梁志平中校。

解放军博物馆就是今天的军博,195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博物馆,同时在全国全军开展了称为“献宝运动” 的文物征集工作。1959年3月,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真实的长征路上也有这样一位老班长的原型,他在艰难的长征中他发明了鱼钩,并用其钓上了鱼。他就是红军老战士王玉清,我们来看:

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后改为红二方面军)路过贵州黔西,一位红军战士来到了举家逃难到此的流浪儿王玉清面前,和和气气地问道:“小兄弟,你想不想当红军?红军不打人,不骂人,官兵一个样,是穷人的队伍。”

王玉清点点头,参加了红军。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黔西县,共有上千人跟着红军走了。后来,他们爬过雪山,进入草地,也就是今天的松潘草原。

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红军筹到的粮食,仍然严重不足。难以下咽、不易消化的青稞炒面,很多人不到两三天就吃完了。而红二、红四方面军过草地,即从今天四川阿坝县的麦尔玛和查理寺地域出发,到达若尔盖县的年朵坝、包座地域,普遍需要八到十天左右的时间。

王玉清所在红二军团部无线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王玉清的炒面吃光了,就从自己所剩无几的炒面中分了两把出来,说:“我的也不多了,你要省着吃,不知哪天才能走出草地。”

王玉清哭了,问班长:“给了我,你怎么办?”

班长笑了:“走一步算一步吧!”

走完长征路,到了陕北,王玉清就再也没见到他的炊事班长。他只知道班长是湖南人,很早就参加了红军,是一名共产党员。

吃完了炒面,只能靠挖野草、野菜充饥。到了后来,连野菜、野草根也挖不到了,把皮带、枪带、皮鞋、皮包、马鞍等皮革制品也火烧水煮着吃了。

有的同志想到抓鱼的办法。草地中处处皆是小沟泥沼,除了常见的白鲢、青鱼、鲤鱼,还有很多叫不上名的无鳞鱼。可是抓鱼也不容易,红军没有准备渔具,最初只能徒手下去抓,一不小心掉进泥塘,就出不来了。

王玉清想到一个办法:部队发给战士们整理内务缝补衣物的缝衣针,烧弯了不就可以做成鱼钩吗?有针就有线,鱼线也是现成的。

他说干就干,没多久就钓到两条半斤重的鱼,再找来枯枝,升起火,用脸盆煮起鱼汤来。鱼香把同志们吸引过来,每人都分到了一碗鱼汤。后来,战友们也学着王玉清的办法钓到了鱼。

解放后,老红军王玉清把珍藏多年、已经长满了红锈的鱼钩,送到了军博。这就是今天我们在军博看到的那枚金色的鱼钩,也就是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原型,更巧合的是,当时王玉清的军衔也是中校。

现在我们重温《金色的鱼钩》故事,让人心潮起伏。那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仍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一枚小小的鱼钩,其本身价值不大,但背后所蕴含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当代人从中汲取初心的力量,“加油、努力,再长征”!朝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进!

金色的鱼钩现在在哪个博物馆,金色的鱼钩现存在哪个地方(1)

《金色的鱼钩》配图

金色的鱼钩现在在哪个博物馆,金色的鱼钩现存在哪个地方(2)

作者:杨旭

金色的鱼钩现在在哪个博物馆,金色的鱼钩现存在哪个地方(3)

《金色的鱼钩》配图

金色的鱼钩现在在哪个博物馆,金色的鱼钩现存在哪个地方(4)

《金色的鱼钩》配图

金色的鱼钩现在在哪个博物馆,金色的鱼钩现存在哪个地方(5)

《金色的鱼钩》配图

栏目热文

金色的鱼钩视频完整版(《金色的鱼钩》视频动画版)

金色的鱼钩视频完整版(《金色的鱼钩》视频动画版)

推荐学校:官庄小学剧情简介:《金色的鱼钩》主要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

2023-11-29 03:57:17查看全文 >>

金色的鱼钩课文电子书(金色的鱼钩电子课本六年级上册)

金色的鱼钩课文电子书(金色的鱼钩电子课本六年级上册)

《金色的鱼钩》作者杨旭。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2023-11-29 03:38:13查看全文 >>

金色的鱼钩被删除(金色的鱼钩为啥要删掉)

金色的鱼钩被删除(金色的鱼钩为啥要删掉)

来源: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老红军、正军职离休干部、原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王玉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

2023-11-29 04:22:43查看全文 >>

课文金色的鱼钩全文(金色的鱼钩课文完整)

课文金色的鱼钩全文(金色的鱼钩课文完整)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wèi)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

2023-11-29 03:50:18查看全文 >>

金色的鱼钩原文(电子版金色的鱼钩原文)

金色的鱼钩原文(电子版金色的鱼钩原文)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枚金色的鱼钩。这枚鱼钩是解放军某部中校梁志平同志送来的。别看这鱼钩小,可是它却挽救...

2023-11-29 03:58:18查看全文 >>

金色的鱼钩故事原文(金色的鱼钩课文背景故事)

金色的鱼钩故事原文(金色的鱼钩课文背景故事)

这是一篇来自于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的课文原文,讲述了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2023-11-29 04:22:06查看全文 >>

金色的鱼钩课文ppt(金色的鱼钩课文pdf)

金色的鱼钩课文ppt(金色的鱼钩课文pdf)

PPT网提供。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写作背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

2023-11-29 04:02:46查看全文 >>

金色的鱼钩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五年级上册)

金色的鱼钩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五年级上册)

‬课文笔记‬学习指导本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为: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小说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

2023-11-29 03:53:51查看全文 >>

科目一快速记忆法免费(科目一全部快速记忆法 全套)

科目一快速记忆法免费(科目一全部快速记忆法 全套)

记关键词答题的原则围绕“安全”,怎么安全就怎么选。1判断正确的关键词:注意:第4条有一种特殊情况,即路口堵车时必须停在安...

2023-11-29 03:51:36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