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干旱难见绿色的地区的人们,种树的时候越喜欢选择那些常绿的树种,认为这样才算是种树,而常绿的树种呢,就那么几种,不是松柏,就是云杉,松柏类的树种,对于水分是非常敏感的,对水分越敏感的树种,其移栽的难度就越大,松柏类的树苗,在裸根的情况下,失水十分钟,其根系就会失去活性,即便是种下后很快浇灌,也无法保证成活率。
那些带土坨和土坨外有塑料包装得稍好,但这些苗木往往距离造林地点很远,起苗之后在苗圃里,因为养护条件好,还能保持活性,一旦离开苗圃,只需一日夜的工夫,这些苗木其实就已经无法保证成活率了,种下的时候看着生机无限,其实是已经宣布了它们的死亡。
营养钵的苗木又比带土坨的苗木更好些,运输过程中保持好水分,是能活到种植在土里的,然并卵,种植后的立地条件和苗圃是万万无法相比的,于是这些苗木在消耗完自身潜力之后,也会很快死去,即便是偶然有活下来的,也无法在年久失修的滴灌之下坚持多久,它们的死亡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个误区:不修地利。滴灌这东西,对维护要求太高了,一旦失去维护,很容易就会导致局部或全部失水,本来旱区已经成活的树木,就只能靠滴灌来续命,滴灌三天两头保证不了,林木怎么可能保证持续的成活呢,只能是靠年年补种罢了,这样花了无数的银子,让林地的成本无限地堆高,最后林地基本能和黄金等价了呢。
当然这只是个比喻罢了,作者是想说,再干旱的地区,也一定要充分利用林地的地利条件,让林木占尽地利,这样能很大程度减少对滴灌的依赖。比如种树的时候,不要求全责备,为了追求覆盖率,把树种在旱丘上、干山上,山地种树,一定要修水平沟,配合鱼鳞坑,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大气降水,还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洼地里呢,又容易泡水,在一些起伏的地形下种树,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以确保树木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的成活。洼地里如果能种植一些喜荫、喜湿的树种,将会更大程度地保证绿色满眼。
总而言之,一定要因地制宜,造林之前,要对地势条件进行调查,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造林地的详查和整修,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第五个误区:土豪做派。土豪的价值观是:越贵的东西越好,用这样的眼光看待树木,可以说是大错特错。种树是不能只看其价格的,一定要做好调查和分析,确定好树种,而且树苗越大,对其成活越不利,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
多大的树冠,就需要多大的根系来为树冠输送水分,在苗圃地的时候,树苗因为立地条件优良,根系本来和树冠的发育就不成比例,在移栽的时候,苗圃为了标准化和省时省力,往往只保留一部分的根系。
越大的苗木,其价格越高,而越大的苗木,种植之后越不容易成活,花了巨大的代价种下了树木,如果不能保证其成活,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想想都是令人发指的一件事儿。
第六个误区:不知道种树是为了干什么。当然我这观点有点偏颇了,种树的人,当然是为了树木好看,在旱区种树,人们往往对它们不寄予太大的期望,想吃它的果实只是说笑了,在这些人的眼里,果树的成活,相比其它的树木又增强了不少,难度成倍提高了呢。
其实一般种植在路旁的行道树,一方面是为了吸纳灰尘、扬尘和有毒有害气体,另一方面是为了吸收噪声。如果你种了常绿树,在降水不足的情况下,这些带有蜡质或者油性的树木,其枝叶上面,会很快沾满了灰尘,让树木显得灰扑扑、黑乎乎,反而不美。
针叶树作为行道树是非常低智商的选择,做出这种选择的人,要么无智,要么蔫坏,要么就是别有用心,成天穿件灰扑扑、黑乎乎的衣服,对树木来说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而阔叶树呢,由于风吹树叶产生的抖动,树叶上的灰尘会很快消散掉,况且阔叶树的树叶是有季节性的,作为行道树,它们再合适不过了。
我说这些话,环卫工人看见是得削我的,那么多的落叶,给你一把扫帚,你来扫啊。但是,即便是有着清扫不变的缺点,阔叶树作为行道树的优势,也是无法忽视的,因为那些针叶树,一样也是要落叶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