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华林 摄
编者按:**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我们以《七里河史话》为蓝本,冠以《印象七里河》之名,力求用翔实的资料描绘七里河的沧桑巨变、世风民情,传承文化薪火、历史风韵,探究成败兴衰、发展规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际,展阅这幅历史画卷,从中能够触摸到社会进步的脉搏,领略到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沉浮和事件的变迁,深刻地感受到七里河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奋进的昂扬精神。希望更多的朋友通过《印象七里河》认识七里河,了解七里河,走进七里河。
人口变化多移民
由于区境内森林茂密,草场丰饶。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活动。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在区境内发现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文化遗址39处,具有一定规模。证明在夏、商、周奴隶制时代,区境内先民已从事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生产活动。
秦汉及魏、晋、隋、唐时期,兰州是开拓西域的重要基地,往来人员频繁,区境内在原有住民的基础上,增添了外来人口。唐代宋时兰州地区被吐蕃占据,经五代至北宋初年吐蕃势力渐衰,吐蕃部落散居在兰州地区。以后兰州又被回鹘、党项、羌族占据。宋仁宗时兰州又被西夏占据,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宋又收复兰州。区境内的少数民族日后都融入汉族。
元、明、清时期,蒙古、藏、回、满、汉几个主要民族进入兰州地区,区境外特别是西、南各州、县居民为逃避战争,迁入区境山区,加剧了人口的发展。
兰州自秦汉以来既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又是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埠重镇。西汉时期,汉武帝驱逐匈奴,派使臣与西域诸国交好,打通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陇西段线路,途经兰州。“丝绸之路”开通,使中西经济交往不断,兰州逐渐繁荣,成为各地获得河西良马的集市之一。魏晋隋唐时期,中亚胡人组成商团,在兰州建立大型商人聚落经销商品。北宋时期,兰州成了东西货物重要的转运站。明、清政府承袭宋代贸易制度,使兰州获得更大发展。兰州不仅成为西北商贸的中心,而且成了羊毛、药材等商品集散地。在进入兰的三条路中两条穿越区境,出兰州的四条路中有两条穿越区境。人们移居沿途设铺开店,服务商旅。
阿干山区
区境内小西湖广场北至磨沟沿一带是历史上的古渡口西津所在地,著名的金城关就在河对岸。金城关前为金城津,其对岸即为西津渡口。黄河在西津渡口段有一较大的缓水湾,是兰州的水运码头。过去从黄河上游洮河、湟水流放的木筏、羊皮筏子等水上运输多在此泊岸、卸货、或装货、补充生活物资顺流而下运往中卫、宁夏、包头等地。由于从事这项运输的多系青海和上游的回族民众,以致在区境内小西湖附近柏树巷、骆驼巷、*泥泉、城关区西关、桥门街(今铁桥南)、金城关等地形成回民聚居地。
明洪武年间,在阿干地区发现煤炭资源,阿干地区很快成为兰州燃料基地。煤炭的采掘,带动冶铁业、陶瓷业、运煤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向阿干煤矿周围及水磨沟一带移民的热潮。
抗日战争期间,兰州是西北大后方,许多人逃难来兰州,加快了兰州地区人口的发展。区境系兰州附地,有些人在区内兴办工商企业,又加快了区内人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区内建成火车西站、兰阿铁路、兰新铁路;建起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兰州机车厂、兰州电机厂、兰州手扶拖拉机厂、扩建兰州第一毛纺织厂、兰州面粉厂等一大批中央、省、市属企业群;在龚家湾、杨家桥一带建成兰州玻璃厂、兰州搪瓷厂、兰州胶鞋厂、兰州热水瓶厂、兰州真空备厂等一批上海、东北等地迁兰企业群;在七里河、晏家坪等地建成甘肃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第二建筑工程局、甘肃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兰州供电局电力安装工程处等建筑、电力安装企业群;在阿干镇建成新型现代化煤矿区,发展了一批区街乡企业和地小群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深化改革,发展多种经济,引进建立起百货、专卖、仓储、特许加盟、连锁、便利、尾货扣折店以及大型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商品摩尔、批发市场、商业街、电子购物、影视购物等新兴商业形态。黄金大厦、西太华商厦、义乌商贸城、华联超市、西部综合市场、西部蔬菜瓜果批发市场等新型商业设施以及肯德基、华联、国美、苏宁等连锁企业入住,投入运营,吸引全国各地人才来区工作经营,使区境内人口大增,成为一个新型的移民市区。
阿干镇
由于上述因素逐步加大了区境内人口流动和外部人口流入。在这些人流入中较大的流入有四次:
一是宋、明时期,有组织的移民和难民逃难来区定居。如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山西洪洞县崔氏迁居崔家崖。明初,东南地区一些人口随扈肃王迁居兰州西川、南乡,苏州昆山石氏迁居黄峪沟、笋箩沟,南京应天府王氏迁居崔家崖,洪洞县于(俞)氏迁居雷坛河、马滩。明中叶,戴氏迁居马滩等地,任氏从洪洞县迁居黄河河谷川地任家庄,后又迁居彭家坪。阿干镇崀峪、坪岭村的董姓先祖,从山西大槐树逃难来此地,先是当长工后定居在崀峪。阿干河谷的高姓先祖,从山东渤海湾到山西,从山西大槐树迁到兰州,后到阿干河上游高家湾,由高家湾到阿干地区。清水营程姓先祖,从外地迁居清水营。阿干镇铁冶沟的邸姓先祖从五泉山下邸家庄迁移到铁冶沟定居。当时邸家分为三支,一支在邸家庄,一支在榆中县来紫堡,一支到铁冶沟。先祖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一说是明王朝的皇亲国戚。说朱元璋后裔的,言南京城被朱棣将士攻破以后,怕被*,从内宫逃出,被守卫的兵士发现盘问,邸氏先人抬头一看,前面有户人家门前挂着一幅匾额上书"官邸",急中生智,谎称姓邸。来兰州后怕被发现,隐身分三处定居。说皇亲国戚的,言是随明肃王朱瑛来兰州,平时常在五泉山下大榆树附近游闲。燕王兵变,隐身在大榆树附近寄居,娶妻生子,次子又生三子,分居三地,一支来铁冶沟。
二是清朝躲避战争来区定居。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里镇东果园村何姓先祖从江淮迁至陕西扶凤郡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又迁至临洮何家山何家湾,又迁到阿干河畔东果园。乾隆年间,山西太原王氏迁居七里河,王家堡一带。以后,由于民族战争,不堪忍受战争之苦的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难民大批迁居区境南部湖滩、黄峪沟、西果园、沈家岭、阿干镇等地区山梁沟岔。如沈家岭的朱氏就是在这个时候从临夏迁来的。也有从兰州城迁居山里的。阿干镇铁冶沟的李姓先祖明代迁居兰州城,光绪年间定居铁冶沟。八里镇清水营甘姓先祖由杭州迁居兰州城下沟,清末定居清水营。
三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沦陷区工厂、机关迁来在兰工坪、吴家园等河谷川地建工厂、办企业;兰州古城遭日本飞机轰炸,在西园、骆驼巷、梁家庄等地建疏散区,迁移城内居民,使区内人口大增。
四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一70年代兴办工业,80年代以后发展商贸经济,又使区内人口大增。
清宣统元年(1909年)区境(即皋兰县附城西川、南乡)有3016户、12944人。1949年区境内有11467户、61750人。1959年有43899户、222525人。1969年49182户、257101人。1979年64637户、298032人。1989年94167户、367485人。1999年417721人。2010年533589人。2014年561020人。
资料来源:七里河史话
编辑:陈彦君 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