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馒头山
104国道在张夏镇驻地形成了一个“S”形大拐弯,镇委在北,馒头山在南。所以,每每走过张夏,远远就能看到馒头山,尽管它的海拔只有408米,却像“馒头”栽到了路中间!
下午三点,我驱车前往。
(1)徐毛七圣堂。从莲台山文化广场过桥下正南,毛家徐家已合并成一个“徐毛村”。村中桥西高台上的老粗树,远远地就给打招呼了。停车近看,这里是村庙,建在高高的台子上,叫作“七圣堂”。哪七圣?药王爷,马王爷,文昌帝君,泰山老奶奶,观世音老母,(关公)关圣帝君,福禄财神,二郎君。比三圣堂又多了四圣,兴许更灵验吧!此庙乃2011年重建,青砖墨瓦朱红柱础,脊兽神异跃然。再看庙前这课古槐树,四人合抱,红牌编号为“A6--0059”,三百年以上了。
独立的一座石台上,古庙与古槐相伴,好像一对恩恩爱爱的耄耋夫妇。
(2)杜庄水库。再向南走,过京台高速是杜庄,庄东穿回桥洞是水库。东西大坝拦水成湖,水面20亩不止。水边细柳已裁出嫩黄的丝线,前方连绵的小山倒映在水面,湖光山色外带春光无限!
这里是垂钓的好地方。
(3)馒头山。过来桥就是,因为山尖白白柱状像“高装馒头”故名,也叫作“满寿山”或“曼寿山”。看山大叔70来岁,瘦瘦的身板,脸上略带刮伤。
“大叔,这山好爬不?从那边上啊?”
“还行吧。正面上,光岭儿;从两边上,缓点儿。有的是道!”
右侧小径曲折至山南。一路穿丘越岭、步步登高。披荆斩棘,待到无路可走,猛抬头,柱状山体断立于眼前:光白的岩石,几乎不生寸草,高高矗立。这,就是山下我们远远地看到的山顶之上的那个“高装馒头”!
惊喜之余,劲头倍增,攀树根、蹬裂缝,辗转腾挪,一口气登上东山顶。
南北东三面,都有它的余脉。东一列,山头像大佛,眼耳颇似;南一列,如犬齿错列,类同刀山横架;北一列,则隐藏于茫茫密林中。两峰之间似有石墙连接,踏墙越岩,登上了西边最高的大顶。不曾想,顶上竟然平坦一片,黄草萋萋,可站百人。西望水库如镜,京台高速车水马龙。在徐毛路尽头的高山之上,动与静握手,诗与画联璧!
(4)地质名山。 馒头山不同寻常:1903年美国学者布莱克来此考察,命名了几个岩层。1959年中科院院士卢衍豪把这里的寒武系又细化成金庄徐毛张夏崮山凤山长山5个阶。2002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同一年被列为“山东省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凭啥?它那丰富的层层年轮,说明了它的沧桑,如实记录了5亿年的地质变化!
山顶之上,我看到海水波纹状的岩层面,如同在山下所见一模一样。敲碎几块石头,虽不见三叶虫踪影,但种种形状层层颜色,足以让我相信它的足够沧桑。从东北方向沿清晰地山路下来,沿途立岩块块,层面多多,一扎厚的岩层,下面红色花岗岩,紧挨着上层是青灰色花岗岩,二者隔多远?2.5亿年。
三叶虫是前6--2亿年的古老节肢动物,占据了当时的整个海洋,是古生代的“一霸”,可惜到中生代完全灭绝了。世界目前发现它4000多种,咱们国家有1000多种。其化石又叫“燕子石”“蝙蝠石”,宋明清时代民间把玩称之“多福石”。在科学家眼里,更是稀罕宝物,因为它见证着几亿年的地质变迁!每年有地质院校的学生纷纷来此观摩。
馒头山成为中国寒武纪地质结构划分的标准山,进而成为世界公认的地质名山!
(5)今后规划。下到山东侧,再想回来可远了去!环山路也叫“滨河路”,南到石店,北至茶棚、毛家庄,西到上龙华,全长10多里,我几乎走了个全程。好在,看到了地质公园的初步形状。张夏镇经过多方论证,决定在馒头山周围建设地质公园,有地质文化广场、教育科普展馆、三叶虫标志石碑等内容。滨河已经有小小的碎石路了,山周围也立了石碑牌坊,但限于资金短缺,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工。但愿公园早早建成。已经是晚上6点了,好在徐毛路上路灯闪跃,帮我顺利找到停车的地方。这时,一轮圆月正从东山升起,红红的模样,也许象征着一天旅途的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