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的交通运输是富民强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岐山县先后在渭河、小韦河、雍水河、横水河等境内河流和沟壑上,修建了20多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渭河大桥、龚刘大桥、孔头沟大桥、法士特大桥并驾齐驱于西岐大地,举世瞻目,但这些都不是岐山最早的混凝土大桥。
那么,岐山的第一座大桥在哪里?
笔者为此查阅了许多史料,从《岐山县志》《岐山财经志》以及益店镇建国初期的地方资料存档等大量的历史档案中,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浩瀚烟云,按建设时间可以肯定,岐山第一桥是位于益店镇、官庄村、第八村民小组(原名构园村)小韦河上的“构园大桥”。
益店镇自古是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碛雍原上的庄户人逢集日必去益店赶集采买,处于两地直线间的构园村是必经之地,明清时代就修建了车马大道。在陇海铁路延伸到眉县,建成当时西北最大的马家火车站时,不仅益店、青化、岐山各地的物资,要经过构园村这条简易公路运往东南,麟游县的煤炭资源作为战备物资也从这条路上装上火车东行,支援国家建设。村前过去修建的木桥,每年雨季经常被洪水冲毁,且难以承载大吨位的货车。1953年初,为确保这条战备公路畅通无阻,国家下拨专款资金,岐山县人民政府动员构园村附近五社八村上千群众,轮流出工出劳,用三年时间,建成了当时全县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1955年大桥通车时,宝鸡市、岐山县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桥上合影留念(见下图),留下岐山第一桥的珍贵资料。
上世纪70年代,青化古镇经益店镇至蔡家坡的班车开通时,县交通局在构园村前专门设立“后河”站牌。对此,村里年轻人大惑不解,老人们解释说小韦河在民国以前一直统称后河,如今的称呼是建国后规范地名时修改的。扶风以东的流域至今沿用古时的称谓,据说是为了纪念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杨凌以北的后河边,正是3000多年前周先祖后稷教民稼樯的地方。
历经66年风雨浸蚀的构园大桥,至今屹立在小韦河上,与近在咫尺的新桥遥相呼应,无数次的大洪水以及地震灾害没有动摇结实坚固的桥体。如今已80多岁的构园村徐振华老人,当年亲身参与过大桥修建,他摸着桥两边依然完整无损的水泥栏杆,无比自豪地说:当年修桥时,工地每天投工上百人,技术员天天在现场监督,对混凝土的比例要求非常严格,沙子、石头用架子车拉进河里,一车车淘洗干净不留杂质,搅拌水泥前都要用一个方形大木斗,人工一斗一斗量着配料。所需钢筋让拖拉机拉直后,按图纸尺寸截断,两个民工一人捉住一头,在沙堆里来回拽拉着反复摩擦,直到每条钢筋通体乌光锃亮没一丝铁锈……
这是枸园大桥历经半个多世纪风吹雨打,至今稳如磐石巍然不倒的主因。可见,质量是一切建筑物稳固持久的保障!
文·赵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