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 整理
明、清两代是石刻线画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时期,体现出将正统思想中儒、道、释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出现了刻图画、宗教画、寓意画和风俗画等多种类型。明代,石刻线画在延续宋代济世刻图传统的基础上,兴起了借用图像传播教化思想的寓意画、名人圣像等新类型。清代又塑造出多种神道鬼怪、降魔捉妖、祈福延寿的人物形象,借景抒怀的独幅山水画、花鸟画盛隆一时。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众多石刻收藏品中,石刻线画独具特色,在艺术学、图像学、历史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等多个领域均具有极高价值。然而,长期以来这批石刻线画没有被公众所熟知。澎湃新闻获悉,“刻图化民——陕西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展”近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立足馆藏,从中精选出明清时期石刻线画65件(组),为观众呈现出陕西地区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的流变轨迹。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17日。
第一单元 济世安邦
人类在与自然共生的过程中,始终也在与自然对人类造成的各种灾害进行抗争。同时,人类对自然界中超常的现象赋予了神圣的能力。将这些抗争的活动以及超常的现象以图画的形式刻于碑石之上,始于北宋时期,至明代依然延续着这样的传统。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表达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的济世安邦思想。明代,对黄河水患的治理,以及对太白山和华山的神性崇拜成为此一时期刻图类石刻线画的代表。
黄河说图 明嘉靖十四年 (1535) 刘天和撰并书
《黄河说图》图中共有三处记述文字,即“国朝黄河凡五入运”“古今治河要略”和“治河臆见”。主要内容是通过表现黄河流经陕西、河南、山东、安徽一带的地理状貌,反映明初至嘉靖十四年(1535)间,黄河五次入运河、古今治河要略以及刘天和的治河意见等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黄河河道的变迁。此碑图文并茂.对研究古代黄河、运河关系具有一定价值,也是中国地图史上杰出的黄河治理专题刻图。此图为刘天和于嘉靖十四年四月治河竣工后所写,而娶年当他改任到陕西时才镌刻于石,后置于西安碑林。
太白全图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贾拉题识,李士龙、卜世镌
太白全图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贾拉题识,李士龙、卜世镌
太白即太白山,海拔3700多米,为秦岭主峰。碑石左上角题记记述陕西按察使副使贾因攀太白山为百姓祈雨,得以观览太白山全貌。太白山又因奇险使历代文人墨客无从获知其全貌。贾拉绘刻此图,在表达祈雨过程艰辛的同时,亦使后人可按图索骥,以便观览。全图从下而上沿途依次可以看见清湫庙、三官池、雷神洞、二仙桥、香烟山、下板寺、松花坪、观云海处、二里关等风景名胜,顶部还有太白三池、观星楼及佛池、玉皇池、龙池、凤池、三清池等胜景,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