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我国古代一直有制花灯、赏花灯的习俗,花灯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美的点缀。河南省新郑市黄水路小学以花灯制作为载体,研发校本课程“尚美·花灯”,将传统工艺与当代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
——————————————————
“尚美·花灯”是河南省新郑市黄水路小学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项目开发的校本课程,希望借助灯的形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叠加,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课程逐渐有了光亮,不断向美而行。
各具特色的花灯工作坊
“尚美·花灯”课程分为全员普及课程和工作坊特色课程两类。
全员普及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以年级为单位在6个学年内完成,由美术教师执教,主要传授与花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练习。课程设计了“灯与生活”“花灯的历史”“走进非遗”“灯言艺语”“学习与传承”“复制与创造”等活动模块:低年级分别从赏灯、说灯、做灯等方面初步感知花灯艺术,简单认识花灯的历史与发展、名称与类别;中年级以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花灯的材质、造型和不同的制作工艺,寻找花灯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刻内涵和寓意;高年级以复制和创造为主,开展综合实践学习,重点认识我国各地的花灯艺术形态,如泉州无骨花灯、重庆秀山花灯、广东大良鱼灯等,学习简单的传统技艺和制作流程。在小学6年的时间里,学生不仅学习到花灯知识,体验了创作乐趣,他们的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也得到提升。
特色课程为选修课,面向有特长、有主动学习意愿的学生,在学校的花灯工作坊进行。学校建成4个花灯工作坊,提供较为完备的工具材料,由美术教师组织,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开展。重生之美创意灯坊——重在花灯的造型创意和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布艺灯坊——着重带领学生体会几何形体花灯的魅力;彩墨灯坊——从绘画入手,让学生感悟花灯艺术语言的美感;民艺灯坊——重点复制我国民间传统的花灯制作工艺。课程将传统花灯专业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作为主要内容,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个性化实践研究活动,努力实现传统艺术的动态传承。
不是简单的花灯制作
在多样的材料试验中生成学习内容。课程初始阶段,师生对材料的特性都是陌生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学校从了解材料特性入手开展了大量实践活动。在“形状对对碰”单元主题,学生运用塑料管、竹篾、铁丝、竹筷、木龙骨等不同材料开展活动,不仅对材料有了一定认知,还创造出多种形体的花灯形态,并以此为骨架进行裱糊、装饰,初步学习了花灯的制作流程和方法。然而,学生的创意和制作是靠直觉完成的,他们心中没有预先的设计方案。为了将这些偶然性的创意转化为必然,重生之美创意灯坊设计了“五角星灯”主题活动。学生用竹篾制作出两个形状、大小、角度一致的五角星骨架,然后用捆扎的方式将它们组合起来。为了使五角星立体化,学生用等高的竹蔑支撑在两个五角星中间,感受到材料的韧性和张力。
在古老的传统工艺中挖掘学习内容。制灯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然而有些民间工艺流程复杂,制作难度高、耗时长,并非都适合小学阶段,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主题内容是课程关键。民艺灯坊从传统的“兔子灯”“鱼灯”入手,用铁丝复制出这些具有传统特点的花灯造型,学生还在复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用同样的工艺手法和流程制作出“水果灯”“爱心灯”“荷花灯”“糖果灯”等有趣造型;布艺灯坊和创意灯坊分别用铁丝、塑料管、竹筷、竹篾、木龙骨等材料设计制作出传统的“六面宫灯”——同样的主题、不同材料形成了不同的制作工艺,课程也变得生动而丰富起来。
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叠加学习内容。在“尚美·花灯”课程中,花灯不仅是学习内容,还是文化载体。学生运用彩绘方式将传统的吉祥纹装饰到灯上,制作成“吉祥图案灯”系列;彩墨灯坊的师生在简单的花灯造型上用书画的方式进行美化,创作出“花鸟画灯”“书法艺术灯”等;生肖文化是一年一度的主题,学生以牛年生肖为创意,制作出不同姿态的“牛灯”,还用筷子搭建、拼色裱糊等方法制作出具有现代感的切面“生肖灯”形象。
在学科知识的融合中创造学习内容。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各种静态的花灯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作*,他们想利用简单的方式让花灯动起来。于是,学生借用杠杆原理设计了“会飞的动物灯”,用摩擦旋转的方式制作了“推推乐花灯”,利用空气对流制作出来“走马灯”,还将灯体分割制作成可以手持长柄参与游戏的“可舞动的龙灯”,等等。这些创意形式让花灯鲜活起来,课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手工制作,其中的跨学科学习和知识应用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提升。
在主题情境创意中完善学习内容。在课程的开始阶段,不论是材料的实验还是技术的创新都是点状的,如何使作品更加有感染力呢?主题情境创意就成了布艺灯坊的研究方向。配合学校劳动教育主题“丰收嘉年华”,学生创作了别具特色的“蔬果灯”;因为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他们还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主题花灯情境。这些主题花灯创意营造出一些“步入式”情境,让观者融入其中,使课程内容与故事场景结合起来。
物以致用,链接生活
学校以花灯造型为载体,融入诗词曲赋等相关知识,镶嵌于教学楼各层的柱子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诗词文化与花灯艺术的滋养。学校还建成一条花灯博物长廊:墙壁上是花灯文化知识,包括花灯的历史与发展、灯会的习俗、各地花灯的特点、传统花灯的制作技艺等方面,学生只要经过这里,随时随地都能感受花灯的文化;走廊的天花板上布置了不同造型的花灯,打造出一个小型花灯博物馆,每学期初各个工作坊便会组织新一届学员在这里开展学习活动。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学校沿袭我国古代的习俗,利用花灯开展“新生入学礼”活动。当家长第一次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或家长就为孩子准备一盏灯,悬挂于学校的主干道上;经过一系列入学教育活动后,家长会为孩子写上一段祝福的话语,在点灯仪式时悬挂于灯上并留影纪念。此外,学校还开展一系列与灯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寻找最美的灯;元宵节与父母相伴去各处赏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制灯谜、猜灯谜活动;结合环境保护主题,用身边的废弃物制作花灯;假期实践活动中,用酒盒配合彩纸制作卫星的造型灯……花灯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文化形态。
2019年春节前夕,学校收到一个邀请,黄帝故里景区希望用学生的花灯作品装点节日气氛。师生共同进行设计、规划、执行,制作出大型花灯“五鼠闹新春”,花灯被布置在黄帝祠门口,成为烘托节日气氛的主景观。此外,两条十多米长的可舞龙灯装饰在祈福树周围,大型仿古建筑木艺灯点缀在广场上,还有近百盏学生平时制作的各种中小型花灯,在风雨走廊悬挂了近30米,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为教学变革提供空间
为了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学校努力探索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在尊重、激励学生的前提下,设计出一系列简单易行的评价方式来促进课程的有序开展。
每学期初,学校会设计出目标考核量表,分发给学生熟悉需要考核的内容,让他们明确课程评价标准的同时,也为自己本学期的花灯制作预设目标。评价穿插在课程学习的各个时段,这是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评价;学校还会组织期末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参观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以“星星、爱心、小红花”的方式对学生作品给予评价。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学生更愿意直接动手制作,如果要求他们提前规划,大多时候也只有简略粗糙的想法,甚至在制作时还会推翻自己的设想。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采取的评价方法是:学生可以边制作边记录,如果想法有改变,允许在制作完成后重新梳理制作的流程和思路,从而完善制作的思维路径。
“尚美·花灯”是原创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可供参考,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空间。在教学方式上,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局面,而是师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携手进行与花灯有关的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自觉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沟通,形成团队协作的学习氛围。课程的意义不仅是带着学生制作花灯,还希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审美情操、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新郑市黄水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8月25日第6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