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在深圳开渣土车(当地称“泥头车”)的司机向天目新闻爆料,称其车上安装的监控设备伤眼。司机发来的视频显示,车辆驾驶舱前台上放有两台设备,一台为摄像头,一台为显示器。司机认为伤眼的,主要是摄像头。
胶布覆盖在摄像头上迅速被烧穿
有司机已因眼部不适停工
一段广泛流传于社交平台的短视频中,司机将一小截黑色胶布覆盖在探头上,几秒钟时间,胶布迅速被烧穿冒烟。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4月28日,天目新闻记者联系到爆料人吴师傅(化姓),他表示,在深圳开泥头车已经有两三年了,去年底到了新的车队,开上了现在这辆车。“车子领来的时候,监控设备都是安装好的,这是深圳的统一规定。”
吴师傅说,此前的车队也统一安装了监控,但是对眼睛的刺激好像并不大,这批车大家开了几个月,群里就有好几个师傅反映眼睛不舒服。几天前,他随手用车上的胶布试了一下,没想到“马上就融掉了”。
据吴师傅介绍,深圳的泥头车早上7点到9点半和下午5点到8点是禁行的,司机一般早上9点半出车,中午休息1个小时,下午5点前归队,想多赚钱的,主要是8点以后多开夜车,“开到半夜1、2点都是常事,这么长时间,这个摄像头就对着司机的眼睛,你说有没有伤害?”
刘师傅(化姓)是吴师傅的同事,因为眼睛不舒服,他不开夜车已经两三个月了。几个月前,他因为右眼酸胀流泪、看东西模糊去看过眼科医生,医院的诊断证明上写着“中浆”。杭州一三甲医院眼科主任表示,长时间直视红外光源对眼睛多少都是有损伤的,但是刘师傅的“中浆”,全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并不是受红外线摄像头影响,这种疾病在出租车、长途驾驶员及中青年男性中高发,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是主要诱因。
“现在就是白天顶一下班,戴着墨镜开车,晚上都不开,只能拿拿底薪。”电话里,刘师傅颇为无奈,“摄像头就正对着我的右眼,要说疲劳和精神紧张,以前我开了五六年的集装箱(车),经常通宵,更疲劳,眼睛也没有出问题。去年四月刚开上现在这辆车,才一年,眼睛就不好了。”刘师傅称,他所在车队有19位司机师傅,基本上都反映过眼睛不舒服。“(摄像头)即使不是直接原因,也多多少少有点关系。”
设备商:产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透镜聚焦导致胶布融化
根据设备底部的产品信息,记者联系到制造商杭州鸿泉物联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事务部法务章先生称,此款摄像头是与公司合作的设备商生产的,但是产品质量都经过第三方检测合格,且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至于胶布覆盖摄像头被烧穿的问题,章先生解释,渣土车内部的摄像头功能主要是通过监控司机眼睛和面部来判断是否疲劳驾驶以及是否有其他危害行车安全的行为,“因此必须要有较强的穿透力,即使司机戴着墨镜也要能监控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产品设计时于摄像头前面一厘米处加装了一块‘透镜’,从而使驾驶员脸部能得到均匀补光,大部分墨镜也可以穿透。当黑色胶布覆盖上去的时候,由于透镜的聚光功能使热量汇聚于焦点,黑色胶布吸热后迅速烧穿。”
发现胶布覆盖摄像头被烧穿后,吴师傅曾向车队QQ群里的设备商售后投诉。“售后说,眼睛离开摄像头50公分就没有影响了,你相信吗?”吴师傅坚持认为,驾驶室那么小,摄像头的红外线直射眼睛,多少是会有伤害的。据了解,因为需要在夜晚场景下使用,目前大多数车载监控摄像头为红外线摄像头。
对此,杭州鸿泉物联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章先生解释,道路运输车辆的监控设备安装有严格要求,一般要求安装在距离司机面部80公分以上的地方,对眼睛的伤害远低于路面光线,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对于这一点,吴师傅称,摄像头距离司机面部确实有80公分左右的距离。
交通部三年前发文推广驾驶员监测装置
设备“安全边界”亟待建立
记者注意到,2018年8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曾发布《关于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的通知》,文件要求在既有三类以上班线客车、旅游包车、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农村客运车辆、重型营运货车上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两客一危”车辆前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实现对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的自动识别和实时报警,全面提升道路运输安全科技保障水平。
交通运输部发文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
文件附件《道路运输车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技术规范》中明确,视频车载终端应能够在全部工况环境下(至少包括白天、夜晚、顺光、侧光、逆光、树荫阳光交替闪烁、车辆震动等)实现驾驶员驾驶状态识别;在驾驶员佩戴帽子、眼镜、墨镜(红外可穿透)、口罩等情况下正常工作。
交通运输部发文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
作为对上述文件的积极响应,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随后发布文件,要求确保在2019年12月31日前,各道路客运企业应完成所有存量道路客运车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的安装及应用工作。新进入市场的道路客运车辆(包括更新和新增车辆)必须安装相应设备。
然而,关于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的光源要求、辐射强度、辐射亮度等方面,记者尚未找到统一国标,各省市在推广过程中制定了各自的团体标准,基本遵循引用了现有国标《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 20145-2006)标准,制定于2006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展,相关智能设备的标准有待更新,安全边界也亟需建立。监控设备的安装本意是规范司机驾驶行为,保障行车安全,如果真的因此伤了司机的眼睛,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