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著名的海洋三部曲之一,《海底两万里》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时至今日,这部诞生于150年前的作品,依然风靡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可见一斑。
小说构画了一艘超越时代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它独立自由地航行于大洋之上,与陆地彻底断绝联系,依靠从海洋中汲取的资源供应一切所需。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鹦鹉螺号船长尼莫,追击鹦鹉螺号落水被俘的博物学教授阿罗纳克斯,教授的仆人康塞尔,鱼叉手尼德兰。讲述了几人航行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北冰洋,纵横两万多里,其间经历的一幕幕惊险遭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多彩神秘的海底世界。
故事将四位主要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织入其中,在硬派科幻的外表下,增添了人文主义精神内核。其中亦正亦邪的尼莫船长,已成为科幻小说历史上经典形象之一。
关于如何评价尼莫船长,支持正面评价的,赞扬他仁慈、博爱,具有反殖民主义精神。但我认为,作者凡尔纳在故事叙述中,包含了对尼莫三重矛盾行为的否定,从而将尼莫的悲剧命运引向必然。
儒勒凡尔纳
01 第一重矛盾:尼莫船长的自由与不自由
尼莫船长对陆地上的人类社会怀有深刻仇恨。他曾经领导印度人民起义反抗英国殖民者,斗争失败后妻儿惨遭*害。从此,他憎恨人类所有一切,决心投入海洋、永离尘世。
尼莫亲自设计制造了鹦鹉螺号。这是一艘以未来能源电力为动力的潜水艇,电来源于海水中提取的钠元素,动力永不枯竭。潜艇双层外壳结构坚硬如铁,不惧岛礁冲撞或炮舰打击。大海中丰富的鱼类、贝类,提供了充足食物。就连布料、烟草等生活用品,也可以从“江珧”和大叶海藻中提取原料。
鹦鹉螺号是孤悬海外的独立大陆,是尼莫打造的自由乌托邦。他曾经骄傲地宣布:海洋不属于压迫者,鹦鹉螺号上的人是新的人、是自由的人。
然而,尼莫真的自由吗?其实,乌托邦只存在于尼莫的愿望之中,发誓永不踏上陆地的他,只是换了个地方画地为牢,将自己囚禁起来。
(1)尼莫对英国殖民者的仇恨,使他带上沉重精神枷锁,一刻不能卸去。
在太平洋上,尼莫面对英国船只“牙齿半露、全身颤抖、拳头握紧”,愤怒之情暴露无遗。
在印度洋上,他暗讽“最聪明的民族”英国人,拿走了采珠场几乎全部收入,可悲的印度采珠人用生命劳作却一无所有。
在北冰洋上,尼莫郑重凭吊奋勇打击英国军舰的法国沉船“复仇者号”。
尼莫无时无刻不在仇恨英国,身体虽然自由,精神却受困于一座叫做仇恨的监牢,在痛苦和复仇之间左右碰壁。
电影《海底两万里》
(2)尼莫所谓的自由是一个人的自由,他本人就是鹦鹉螺号上的独裁者。
鹦鹉螺号航行于海上,它的方向全凭尼莫个人喜好。
完成前人所未有的研究,是支撑尼莫生存的动力。为实现第一个登陆南极点,他冒险将潜艇驶入南极冰盖下航行,险些全员闷死在水底。
如果说鹦鹉螺号上的船员们甘心把命交给尼莫,那么后加入的阿兰纳克斯教授三人则完全是委曲求全。当尼莫驾驶鹦鹉螺号冲*英国军舰,客观上,三人被迫成为一场屠*的共谋者,这是扭曲人性的强权。
尼莫曾对教授说,海洋中才有真正自由的生活,他希望建立一座没有专制的海底城市。尼莫的矛盾之处,正在于以专制的方式追求自由,所谓的自由不过是自欺欺人。
电影《海底两万里》尼莫船长和教授
02 第二重矛盾:尼莫船长的慈悲与嗜*
(1)尼莫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平等地看待生命,珍惜生命。
尼莫搭救教授三人,承担了极大风险。小说发生的1866年,正是帝国主义大肆扩张的年代,为争夺海上霸权,强国不断制造新式武器(同年甚至清政府都在创办马尾船厂)。鹦鹉螺号“比时代超前了一个世纪”,这样的秘密一旦为外人所知,可以想见将掀开怎样的血腥争夺。
尼莫对其他人包括动物的生命,同样有慈悲的一面。被欧洲人称为“两脚动物”的巴布亚人,在尼莫眼里是值得同情的可怜人。在印度采珠场,他为搭救一名穷苦采珠人,挺身同鲨鱼搏斗。面对尼德兰猎*几只长须鲸的请求,他的回复是“不允许残害生命的消遣。”
(2)几次*戮事件又完全颠覆了尼莫的仁慈形象。
小说结尾,鹦鹉螺号向英国战舰展开复仇。“超前一个世纪”的技术差距,让一场战争变为单方面的屠*。作者描写悲惨的场面,“遇难者爬满了桅杆,一串串的人把它都压弯了……这黑乎乎的庞然大物随之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被巨大漩涡卷走的全体舰上人员的死尸。”
尼莫下令屠*抹香鲸群,称它们是“丑恶的动物,一点也不用怜悯”。潜艇钢铁冲角刺向鲸群,“顷刻,海上浮满支离破碎的尸体,几海里海水染成红色。”
慈悲与嗜*同时存在于尼莫身上,区别仅在与个人好恶的一念之间。这种生死予夺的个人意志是不正义的,也是被作者所否定的。屠*抹香鲸后的某一天,作者借教授之口,解释了鲸类对海洋生态平生的价值和作用。而在尼莫屠*英国舰船的当晚,教授三人既决定,要不惜生命代价逃离鹦鹉螺号。
电影《海底两万里》
03 第三重矛盾:尼莫船长的生存与死亡
倾尽心力打造鹦鹉螺号,投身无垠的大海。尼莫船长应该是热爱生命,具有强烈生存*的。然而在小说中,尼莫却多次透露出对死亡的向往。
在瓦尼可罗群岛,尼莫找到了航海家拉彼鲁兹的失事船只遗骸,他羡慕地赞叹道“这真是死得其所啊……希望我死后也能葬在这静谧的珊瑚坟墓。”
尼莫谈到经历海上的种种危险,最后却死于交通意外的伟大航海家迪维尔。他言语激动、神情向往,表示很欣赏这种成就伟大事业后,戏剧性结束的人生。
向英国军舰复仇后,尼莫任由鹦鹉螺号卷入“钢铁也会撞个粉碎”的大漩涡。对此,作者的解释是“被它的船长无意中,或者有意地拖了进来”。
尼莫对死亡始终怀有一种隐约的向往。家人离去让他的生命无所依傍,因此希望借探索海洋寻找新的生命意义。然而,尼莫面临的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个人自身在理智与情感、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分裂。这种分裂矛盾的内在世界,使他即追求自由又无法放弃枷锁,即怀有慈悲之心又无法克制*戮*。
重重矛盾撕扯下,尼莫终于迷失自我,迷失于苍茫无垠的海上。是生存还是死亡?这对尼莫来说始终是个问题。
电影《海底两万里》尼德兰
04 如何化解尼莫船长的精神危机
几乎与凡尔纳同时期的弗洛伊德提出“自我认知理论”,由此引申出消解个体矛盾、化解内在危机的方法,为尼莫的精神危机提供了一条心理学解决思路。
“自我认知理论”提出,个体心灵包含“本我”即人的本能,即潜意识;“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相当于人格的管理者;处于两者之间的“自我”受双方辖制,负责应对现实世界。个体矛盾的根源在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冲突,破解方式是以高层次的“超我”对低层次的“本我”实施干预,控制无意识、潜意识的精神范畴。
- 正视现实。“本我”具有追求快乐、摆脱痛苦两种趋向性。失去家人是尼莫痛苦的根源,潜意识中他将复仇作为摆脱痛苦的出路,因此才会造成与本性矛盾的*戮心理。实际上复仇既不能改变失去家人的事实,也不能消解痛苦。尼莫只有先从“超我”层面去正视现实,才有可能摆脱自相矛盾的死循环。
- “力比多”转移。弗洛伊德提出 “力比多”,是指个体的力量或能量。个体如果丧失所爱,会导致“力比多”向负面流动,比如尼莫的悲伤情绪。“力比多”转移需要克服固有本能,将能量转移向事业、爱好、社交等其他方面。其实,尼莫潜心研究海洋,已经在进行“力比多”转移。只可惜,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尼莫的最终没能打败内心的负面能量。
150年前凡尔纳幻想的《海底两万里》,其中的很多东西如今都已实现。但比科学技术更久远也更永恒的,是千百年来人类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内心世界的复杂态度。反思这种态度,学习它的正面价值,吸取其中的教训,这是今天我们重读《海底两万里》所能获得的更大现实意义。
电影《海底两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