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解:无畏真实》作者:赵涵
有人说,现在是“自媒体的天下”。的确,无数网民越来越习惯于观看小视频、订阅专栏、关注网红。
当然,有许多“网红”,并不是只为了流量,而是致力于帮助他人。所以,他们的内容,既有深度又有用处,陪伴和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而《涵解:无畏真实》这本书的作者赵涵,就是这样一个人。
赵涵是个拥有600多万粉丝的知识情感达人。她从10个粉丝一路走到今天,凭的是真诚。所以她始终不营造人设,也不用“美颜”刻意装扮,就以一个“青春已逝、中年未满”的真实形象示人。自己的糗事从来不藏着掖着,自己的小得意从来不怕得瑟,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成功经验也从来不吝分享。因为她的真实,也因为她的无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她的人,也爱上了她的才华。于是,在日复一日为朋友们分享成长经历和读书心得后,她的粉丝数量“扶摇直上”。这份成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而这本《涵解:无畏真实》,是赵涵对自己人生阶段的一个总结复盘。虽然以“自传体”的形式创作完成,但却是一本“非典型”的回忆录。
毕竟,对一个年近40,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的女人来说,告别青年时代、拥抱中年美好,这本身就有许多值得书写的内容。所以在书中,赵涵为读者们分享了她一路走来的喜怒哀乐,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书的内容也体现了赵涵的“实诚劲”,满满的干货涉及到了原生家庭、婚恋关系、人际交往、职场和自我成长五大领域。
如果说,赵涵活成了独立、自强又能拥抱亲情、爱情、友情的成功范本。那她写的这本《涵解》,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朋友成为这样的人。尽管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可是书中超多的金句同样精彩非凡。读者会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获得那些弥足珍贵的成长智慧。

每个有关成长的故事,都少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曾经家里的那些事,不管我们定义为“大事”还是“小事”,也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总会在我们成长到某个阶段突然跳出来,影响或是左右一下我们的生活。
赵涵的童年,是在“筒子楼”内度过的。许多年轻人可能对这种住房没有概念,但“上了岁数”的朋友,肯定会对筒子楼的“共享精神”记忆犹新。
筒子楼里的住户,不仅厕所、厨房全都公用,大家就连孩子和老人都常常一起照顾。谁家要是做了好吃的,几乎全楼的孩子都要去蹭饭;谁家的老人要是生病了,甭管是不是人家的儿女,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给送去医院。
而赵涵的父母,常常出差,于是,她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常常被拜托给筒子楼里的邻居照顾。
在赵涵住过的邻居家里,李爷爷家的“珍姨”弥补了她母爱的缺失;魏爷爷家的哥哥又满足了她被同辈人呵护、宠爱的幸福感。即便是长大后上了学,逢年过节父母仍旧忙于工作时,赵涵也会吃着大院里的“百家饭”,感受到团圆和热闹。
赵涵谈起童年的这段经历,除了感激之外,也有着一份唏嘘。毕竟,他人对你再好,那也是“别人”。小孩子再懵懂,也会本能地意识到那不是自己的家。所以,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让赵涵早早养成了高敏感特质,也导致她出现了讨好型人格。

对此,赵涵虽然能云淡风轻地表示“利弊兼有”,但是那份缺失了父母怀抱的遗憾,却仍然怎么都藏不住。
当然了,赵涵的父母都很爱她。他们在出差归来后,常常带着强烈的补偿心理。那时候,“洋快餐”刚刚落户中国,父母就不要钱一样地让女儿往肚子里塞,这让赵涵直到高中都还是一个超重的胖姑娘。
不过,赵涵的父母可不只是会满足女儿的胃口,他们也尽力充盈赵涵的精神和情感。这不仅让赵涵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体会到了亲人之间那份深沉的爱意。
比如,赵涵的母亲总是很会为他人着想。下馆子吃饭,母亲会把桌子擦干净,用过的碗筷也都收拾整齐;出门住酒店,母亲退房前也会收走垃圾、叠好被褥,就连洗手台上的水都要擦干净。
一开始,赵涵对此颇不以为然,觉得本来就是为了图个省事享受,怎么花了钱反而还要受累呢?但是母亲却批评她:别觉得花了钱就真是“上帝”了,要学会替他人着想。你干点举手之劳的小事,别人就能轻松不少,任何劳动者都该被尊重。
得益于母亲这类操心的唠叨,赵涵拥有了正确的“三观”。当她在越来越浮躁的时代里,能够坚守本心,不迷失自我时,越发感激母亲的教导。
至于她的父亲,则体现了典型的“父爱如山”。在赵涵的眼中,父亲的形象是“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关键时刻,父亲一个人能顶三个人,是个情绪不够外放,眼里永远揉不得沙子的男子汉。
可越是这么一个内敛的男人,表达情感时越让人绷不住。赵涵说印象里看到父亲第一次掉眼泪,是在父母送她出国留学时。那时,赵涵已经快要进入登机大厅了,突然听到父亲喊了一句:“爸爸爱你!”当她转身再看父母时,老两口已经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隐没在了人群中。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是父亲的不舍和忧虑也从来不少。赵涵在深沉的父爱中,体会到了只属于家人之间的珍重。这让她不仅把“上有老”当作一种责任,更从中体会到了一份“父母在家就在”的幸福。
在出国后,她对这种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因为常年在外的人,从父母换成了她自己。曾经忙于出差的父母也有过的对家人的思念,她终于能够感同身受。这种思念,能给人力量、让人坚强,更能治愈你的伤心难过,让你鼓起直面坎坷的勇气。
学会了如何与父母相处,也才能学会如何跟他们道别。正如赵涵在书中说的那样,对待家人我们可以不费心,但是不能不用心。真到了“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那天,我们想要不留太多遗憾,一定得提前做足功课。

说完了原生家庭,赵涵也对新生家庭发表了“涵式”见解。
她在书中引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就是,说人一般在精神和物质都被满足之后,就会开始追求爱情。
可惜,本该是适应人类更高层次的爱情需求,却总是让现代男女黯然神伤。赵涵说,男人和女人往往以“不好意思”作为一段感情的起点,最后又以“真没意思”分手了事。
究其原因,是有太多的人认为爱情就是生活的全部,也有太多的人不懂得两个人需要互相成全。
就像赵涵在书中说的,恋爱时人们好像都成了“近视眼”,看对方越是朦胧越是觉得美好;可是确定了关系甚至步入了婚姻殿堂后,突然又都戴上了“眼镜”,一双慧眼把对方的缺点和毛病看得明白又真切。
所以,女人有多搞不懂男人的面子,男人就有多不理解女人的安全感。一旦你不懂我,我不懂你,两个人就会开始争对错、论短长,关系也就离破裂不远了。
而真正良性的亲密关系,是在“蜜里调油”的热恋期,双方也能认识到两个人都是需要尊重的独立个体;如果组建了家庭,更得明白“柴米油盐”才是生活本真。毕竟,吸引人的是颜值和才华,打动人的是性格和优点,至于想让人“白头偕老”的,必须得是品格和心性。
所以赵涵表示,正确的婚姻观,应该是能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需要包含赚钱、持家以及满足双方的情绪这三大要素。但凡那些能长久相伴的夫妻,都是秉持着这样的一种“契约精神”,把爱情和婚姻经营得“红红火火”。

只有看到了婚恋关系的本质,人们才能摒弃那些过于缥缈的幻想。因为爱情是甜蜜的,婚姻也是美好的,可是人们的期待往往超过了婚恋关系所能承受的上限。所以,不是谁变了心,更不是谁瞎了眼,只能说许多人根本没看清现实。
要让爱情落地,方有踏实的幸福。
就好比一个爱撒娇的女人,必须得有个愿意接着你的另一半,才能开心;高自尊的男人,也得有个会给“面子”的女人,才会顺气。说白了,婚恋关系里的两个人,必须合拍。能相互满足,完美配合,大家也才能“合作共赢”。
赵涵就是靠着这样的婚恋观,拥有了幸福美满的新生家庭。她和先生原本就相识,只不过那是在很久远的童年时代。那时,赵涵10岁,她的先生只有5岁。等到了十几年之后,赵涵因为甩去了一身肥肉,出落成了楚楚动人的大姑娘;她的先生也留着一脸胡须,完全没有了儿时的瘦弱模样。
正因为俩人的样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他们虽然同在国外求学,又很有缘地住在同一所公寓,却在一开始相见不相识。直到最开始的“老乡”情谊渐渐升温之后,这对阔别多年的姐弟才得以“相认”,二人这才迅速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这段“姐弟恋”和随后到来的“异地恋”,让包括赵涵父母在内的许多人都不看好。他们结婚时也没有彩礼、车、房,就连婚礼、鲜花都免了。但就是这么一段人们眼中“不靠谱”的婚姻,赵涵夫妇却甘之如饴。
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共同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一人强势时,另一人必然柔软,家庭氛围始终互补平和;一人被病痛折磨时,另一人总会悉心照顾,务求大家都能平安喜乐;即便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两个人也选择共同承担。
而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从不干涉和拖累对方。谁要是取得了成功,绝不会嘲笑或嫌弃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也会送上鼓励,共享喜悦,却绝不自怨自艾,横生羡慕。
正因为懂得婚恋关系的真谛,也能够互相成就,赵涵在书里幸福地说:“15年来,从无到有,我们很知足”。

除了家人之外,我们也要和外人打交道。而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常常会决定一个人能不能生活顺遂。
就比如对待友情,你会发现有些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渐渐就不再联系,这不光是随着生活交集变少,失去了共同话题。因为有些情谊浅淡到失联许久的人,不知道从哪天起,会突然与你建立“无话不谈”的友谊,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大概是人的天性使然。赵涵在书中说道:人的天性就是容易同情朋友的不幸,却也看不得别人好的样子。对女性来说,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的波伏娃曾说过:“女性间的友谊不像男性那样,靠共同的爱好和观点来维系,而是建立在共同命运上。”简单来说,就是当有女人面临婚姻不幸、职场歧视等一系列遭遇时,女性同胞们会感同身受,给予支持和鼓励。可是如果情况恰恰相反,女性们的心中就会涌起“她何德何能,凭什么我就不行”的酸水。
面对这样的朋友关系,赵涵给出的解法是:真诚相待,大家都别藏着掖着,也别耽误对方“光芒万丈”。如果做不到,那就一拍两散,能让友谊的小船漂上一段实属缘分,实在合不来那就各自安好。

假如你会在友谊中心生嫉妒也没有关系,首先要接纳这种生而为人的正常情绪。因为嫉妒并不可怕,也不该总跟“攀比”“自卑”“阴暗”这些负面的东西扯上关系。嫉妒,其实是你想变得更好,那么为什么不把这当作改变的动力呢?
用积极的想法看待对朋友的嫉妒,你就能一边祝福着他人,一边迎来成长与蜕变。
当然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很可能会遇到纯粹的“恶”人。他们常常拒绝善意,总是肆无忌惮地打破交往边界。对待这种人,一味忍让只能换来得寸进尺,所以该反击的时候绝不能手软。
用赵涵的话说就是“笑脸给多了,惯出来的都是病”。作为一个曾经遭受过校园霸凌的人,赵涵对这方面很有发言权。
那是在她中学上寄宿学校时发生的事情。由于体型肥胖、又在竞选班长中胜出,赵涵引发了某个女孩的不满。之后,赵涵的被子里经常出现缝衣针、衣物也经常被剪坏、洗漱用品也常常被人偷偷丢掉。就连睡觉的时候,嘴巴里也经常被人灌水。
一开始,她退缩和忍让,甚至专门做出讨好姿态,帮这些欺负她的同学写作业、搞卫生。然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反而让霸凌者更加嚣张。于是,赵涵发起了“绝地反击”。
她把那些人的洗漱用品全部丢掉,又把她们的衣服也全部剪破。这之后,因为事情闹得比较大,赵涵被霸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那些人不敢再做过分的事情,赵涵也获得了渴望的平静。
她说这正如余华讲的那样:“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所以我们与人交往时,要在怀有善意的同时展示“力量”。只有自身强大了,你才能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寻找到同频的友谊。用赵涵的话说,这叫“有锋芒的善良”。

而把人际关系代入职场之后,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情况。因为,你不仅要和年龄相仿的人打交道,也会跟领导、前辈和新人产生联系。
对此,赵涵在书中给出了两点忠告:
一是有个好平台也许是你运气好,而不是你有本事;另一个是跟喜欢的人相处谁都能做到,但公司环境不可能尽如人意,你得学会和不喜欢的人共事。
当然了,世界、人心都很复杂,所以职场并没有那么容易混。有时候,职场“老油条”都免不了要“栽跟头”,就更别提空有一腔热血的新人了。要知道,工资和职位高低,不单单取决于你的能力,也不在于你是否努力和听话,最关键的是,你有没有掌握职场生存法则。
为了帮助新人在职场“站得住”“混得开”,赵涵给出了不少好建议:
比如,走出校门进入职场,才算是真正来到了成年人的世界。在此之前,你可能是家里的宝贝,可那些跟你岁数差不多的同事也是家里的宝贝;那些比你大了不少的同事,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宝贝。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忙,没人有工夫多关注你的感受。而你进入公司,是要创造价值的,不是来学习的。在学校你成绩不好,老师会让你继续努力;可是在公司你犯了错,必须得承担后果。
所以,靠着一纸文凭进入公司的新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吃老本”的资格。怎么让公司和同事需要,才是最该解决的问题。

再比如,千万不要过界。许多职场新人都有一种紧迫感,想要尽快得到领导的赏识,并获得同事的喜爱。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心里越是怀揣着热血和激情,行事越要小心稳妥。原因无他,太激动了容易犯忌讳,特别是对于不了解职场规则的新人更是如此。
赵涵在入职凤凰卫视不久之后,也是像“打了鸡血”一样,天天想着证明自己。有一次,她为了争取一个专访机会,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就去某驻华使馆碰运气了。好在,“蹲守”一天的赵涵幸运地见到了新闻官。只不过对方时间有限,没法完全满足凤凰卫视的节目需求。
眼看着事情要不了了之,赵涵自作主张地答应了:只采访14分钟、要保持时效性并出新闻的条件。等到谈妥之后,赵涵冷静了下来,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一方面,一集25分钟的节目,却只有14分钟的采访时间,刨除开头寒暄和广告时间,能用的内容连支撑半集都费劲;另一方面,出新闻并非赵涵的工作,而是新闻组的同事来负责。这些同事愿不愿意、有没有排期接受这项工作,赵涵根本不清楚。
她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一没有请示上级,二没有跟同事沟通,就给本组和其他部门的同事找了这么多麻烦。即便是大家克服一切困难,把工作圆满完成,大部分功劳也得算在“揽活”的赵涵头上。结果,这项工作的性质就变了,其他同事不得不帮赵涵收拾烂摊子,然后还分不到多少功劳,对她的怨气必然少不了。
所以,新人可以“闯”,但千万不要“楞”。这不是“圆滑”,而是最起码的尊重。你在做任何事情时,一定要考虑下他人。既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也不要轻易触碰别人的奶酪。否则,就算能得意一时,也早晚会“失道寡助”。
还有,领导也渴望被需要、被肯定,所以要懂得感恩。
赵涵刚到凤凰卫视上班的头一个月,就被委派出国。这样难得的机会让许多同事眼馋,赵涵心里也十分珍惜。可惜她那时候太年轻太单纯,只是跟领导真诚地表示:“这是我分内的工作,我一定会做好”。结果领导脸一沉,就把她请出了办公室。
后来赵涵琢磨明白了,她应该说上一句:“感谢您的信任,能把这样的机会给我,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这并非是虚伪的应付,而是感恩的正确姿态。毕竟机会只有这么一个,能胜任的人却有很多。领导能给你一个新人,肯定也是经过了思考、纠结,甚至不惜与他人争辩。所以,他需要的不是一个高冷的态度,而是你对他这一系列操作的认可和感谢。
明白了这些,不清高地做自己,能够“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职场修行该有的境界。

而每个成年人天天都要尽力周全亲情、爱情、友情、同事情,还要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难免都有绷不住的时候。所以成年人的崩溃往往能引发普遍的共鸣。
但你有没有想过,崩溃其实也是一种修行?赵涵在书中说:每一次崩溃其实都是对自我的一次重塑,我们知道为了什么而活,尽情体会五味杂陈的人生,那也就没有无法忍受的生活了。
这个道理说白了,就是劝人们都要有好的心态。什么是好心态呢?赵涵说:你看那个“态”字怎么写?不就是心大一点嘛!
只要心大了,你就能直面自己的不足,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正如赵涵复盘之前的人生时所说的那样:接受平凡,是人生修行的第一课。能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特别的存在,不代表你就该活得平庸。而是希望人人都能对命运少些抱怨,也对他人多些宽容,更不要太过难为自己。打破了这许多枷锁,人才能轻装上阵、重拾本真。
那些愤怒也好、自卑也罢,无非都是在表达不满。这种不满既是对世界的,更是对自己的。因为自己不够好,因为对自己某些地方很失望,所以我们总是意难平,还常常把这种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可结果反而会让生活变得更糟糕。
所以赵涵劝大家,想要被接纳,得先接纳自己。命运我们很难把控,但自我千万不能放权。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跟你的梦想、理念和人生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么,当面对困境、陷入崩溃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赵涵说:不妨多去读读书,尤其是关于哲学和生命的书。因为这些书里的智慧,会教我们渡过难关的方法、让我们汲取面对变故的勇气,更会引发思考促使我们精进。当我们把人生经历和书中智慧互补印证之后,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赵涵就有过崩溃的经历。她和先生居住在海外时,曾病到无法下床,甚至年纪轻轻就要靠尿不湿维持体面。通过阅读,赵涵才渐渐走出了阴霾。她领悟到了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我们不能做一颗洋葱,而是该努力活成一个牛油果。
因为洋葱型人格的人,没有内核。他们喜欢迎合与讨好,渐渐失去了自我。总会觉得“我不行”“我不好”“我不值得”,就连人生意义也找不到了。所以,洋葱虽然一层层地包裹住了自己,内里却空空如也。如果人这么活着,实在没劲。
反观牛油果型的人,他们外表柔软,却有一个坚硬的核心。所以牛油果型人格的人,能倾听不同的意见和主张,同时也不会丢失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换句话说,我能够尊重你,但我也认同自己。只要能接纳自己,别人更别想伤害到你。
要是能做到这样,那么世界就不再复杂,也就不再充满恶意。不必焦虑苛责,也不用迎合讨好,一切淡然处之,人生就能多出几分从容。
而如果修炼到了这个境界,那就是赵涵所说的成年人最智慧的活法:四分给漫不经心,三分给温暖,两分是淡薄,最后一分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