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家长带着其孩子找我给孩子的吉他进行定音,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家长:“我和我孩子是严格用电子调音器调的,可是今天他老师还是说偏低呢?”
我:“还是偏低?什么情况?”
家长:“学校艺术团里要出节目,有钢琴、小提琴,还有吉他。昨天孩子也和钢琴伴奏磨合了一下,孩子自己都说好像有点音调合不上,会不会是钢琴有问题啊?”
近几天来,前来吉他定音的遇到这种问题不止他一个人。实际上,为了这场演出,舞台上的那架三角钢琴前两天刚让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过调律及维护。我按照这位家长及孩子所说,接过吉他,打开电子调音器,确实是校正过。
我:“好的,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然后我就一边操作一边给那父子俩讲解。
在给乐器进行调音定弦时,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的音高为基准,这个基准叫做标准音高。学过一段时间乐理的同学会知道:国际标准音高a1=440Hz。但是,实际演奏中,为了增强色彩,我们往往会把标准音高a1定为442Hz,这个标准被称作“演奏会音高”。实际上,根据不同需要,我们会把a1定在435~453Hz之间。关于十二平均律的概念,我在抖音上有所讲过。十二平均律半音的音程距离相差2的12分之1次方倍,即1.059463094倍。为了提高精度,我们引出“音分”的概念——人们将半音音程距离再等倍数地分为100份,这100份中的每一份称作1音分,这样每音分的距离相当于2的1200分之1次方倍,即1.0005777895倍。从440Hz到442Hz,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知有约8音分的误差。这个知识点我在抖音上也有所讲过:https://www.ixigua.com/6847135470791576839/
频率和音分的计算也是艺考的考点
就是相对误差为8%。8%的误差,对于大多数通过一段时间乐理学习和视唱练耳训练的学生来说,我觉得还是能感受到的。另外,8%的误差在统计学中,也是有悖于可信度原则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电子调音器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电子调音器,系统默认的标准音高是a1=440Hz,并不是演奏会音高442Hz。
系统默认基准音高
但是,几乎所有的电子调音器都可以将标准音高a1在430-450Hz范围内进行人工设定。所以,若按演奏会标准对乐器进行定音,需要事先将电子调音器的“基准点”设置为a1=442Hz,这样调出来才是演奏会标准。
可自主设定演奏会音高
到这里,这对父子的疑问就有了答案——舞台上的钢琴,是按照演奏会标准a1=442Hz进行调律的,而孩子的吉他是按照a1=440Hz为基准调音,当然合不上了。有细心的朋友会问:既然442Hz是演奏会音高,那还要440Hz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西洋乐多是按照a1=442进行定音;而中国民乐则多是用a1=440Hz进行定音。
还有家长反映,到正式演出时,孩子对标准音出现不适应。怀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没有按照标准给乐器定弦。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教师不认真或水平问题。具体可总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初学弦乐的儿童,手指的力量往往不足,导致在标准音情况下按弦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二是全新的吉他(或吉他弦),在静止、无拉张力的情况下,校正到标准音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做个形象的比喻,也就是说从“沉睡”到“激活”,需要一个“苏醒”的过程,这就像我们做运动健身前,要有热身准备。否则,全新的琴弦一下子拉到标准音高,就会有断弦的可能。这两种情况下,有些教师都会临时把乐器按照略低于440Hz(如a1=435Hz)的标准给定弦。但要说明的是,这个“临时”的时间绝对不能长,否则会难以给孩子建立标准音高的概念,从而影响听力。
另外,手风琴的音簧调校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手风琴特殊的音色,就是由于波音簧导致的。由于波音簧的基准频率比中音簧440Hz或高或低,这样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微小的脉动,从而产生特殊的音色。对于普通结构结构的手风琴,波音簧的基准频率往往定在a1=442-445Hz之间。中国、朝鲜等东亚地区生产的琴一般定在442Hz,意大利琴喜欢443Hz多一些,像HOHNER琴则喜欢定在445Hz,它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a1=445Hz多为钢琴的出厂音高。
普通结构手风琴
手风琴音簧调音——比对音簧和波音簧
而对于大波音结构手风琴,则是又增加了一组比a1=440Hz略低的波音簧(一般为438Hz),波动更为强烈,音色就更为特殊了,有些法式味道。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