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技巧 >

斯谓之仁矣乎的意思(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意思)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1-10 05:59:12作者:YD166手机阅读>>

斯谓之仁矣乎的意思,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意思(1)

【篇目精读】

(1)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观点句】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比喻论证,“团体格局”像先有一个架子,用架子把人与人联系起来;而差序格局是先有一个个人,然后像人与人结成的一张网】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乡土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守在土地上,每一户人家只需要依靠自己劳动就可以生存下去,自然也就无需结成团体】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段意:本段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与现代西洋社会“团体格局”形成的不同原因。

(2)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观点句】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解释道德观念的内涵及内容,进一步强调其由社会格局决定】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段意:本段解释了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内容,同时辨明道德观念与社会格局的关系,即社会格局决定道德观念。

(3)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观点句】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我们不能具体地拿出一个有形体的东西来说这是团体。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依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对“团体”进行解释,“团体”就是一种集体的共同认可的存在的意志】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比喻论证,将“团体”比作全能的神,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团体”的概念,它显然是先于人的一种存在】

段意:本段解释了“团体格局”中“团体”的含义。

(4)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观点句】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二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段意:本段论述理解西洋“团体格局”需要先理解西洋的宗教观念,并简单阐释了西洋的宗教观念。

(5)耶稣称神是父亲,是个和每一个人共同的父亲,他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否认了生育他的父母。为了要贯彻这“平等”,基督教的神话中,耶稣是童贞女所生的。【童贞女:圣母玛利亚】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在这里被否定了。其实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力的象征,象征着“公有”的团体,团体的代表——神,必须是无私的。每个“人子”,耶稣所象征的“团体构成分子”,在私有的父亲外必须有一个更重要的与人相共的“天父”,就是团体。——这样每个个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确立,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解释了耶稣不承认生父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中“团体”的无私性】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在这基础上才发生美国《独立宣言》中开宗明义的话:“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独立宣言》: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独立的文告,1776年7月4日由第二届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

段意:本段借基督教具体解释了西方的宗教观念。

(6)可是上帝是在冥冥之中,正象征团体无形的实在;但是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还得有人来代理。【观点句】“代理者”Minister是团体格局的社会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执行上帝意志的牧师是Minister,执行团体权力的官吏也是Minister,都是“代理者”,而不是神或团体的本身。这上帝和牧师、国家和政府的分别是不容混淆的。在基督教历史里,人们一度再度地要求直接和上帝交通,反抗“代理者”不能真正代理上帝的意旨。【西方进入近代以来,曾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就是最显著的人们认为“教皇”这个代理者没有真正代表上帝的意旨,宗教改革有了后来的新教,他们声称任何人都可以不用通过教皇便可沟通上帝】同样地,实际上是相通的,也可以说是一贯的,美国《独立宣言》可以接下去说:“人类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组织政府,政府的适当力量,须由受治者的同意中产生出来;假如任何政体有害于这些目标,人民即有改革或废除任何政体之权。这些真理,我们认为是不证自明的。”【继续用美国《独立宣言》举例,表明西方宗教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刻】

段意:本段承接前文,继续论述“团体格局”中“代理者”这个概念是如何从宗教思想中发源的。

(7)神对每个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是爱的;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代理者”只是代理至高无上的那个“团体”,而非“团体”,所以就必须规定人与人(包括代理者)之间的权利】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产生了宪法。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段意:本段论述“团体格局”中权利、宪法等概念产生的原因,从中可见这些概念仍旧发源于宗教观念。

(8)我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话,目的是陪衬出“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下文展开了对“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论述】从它们的差别上看去,很多地方是刚刚相反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出自《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一切阶层的人都把修身作为根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论述了“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即“自己”】

段意:本段为过渡段,引出对“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论述。

(9)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悌”指年幼者对年长者的尊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

段意:本段直接引用《论语》中孔子语录,来论述在中国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下首要要素就是“孝悌忠信”等。

(10)在这里我得提一提这比较复杂的观念“仁”。依我以上所说的,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意思是“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意思是“孔子说:‘我不曾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意思是“孟武伯问道:‘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继续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负责军政事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在有一千户人口的城镇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担任总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穿上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以让他接待外宾,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段意:本段提出孔子不断提及“仁”这一概念,并引用《论语》中关于“仁”的语句,引出后文对“仁”在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中的理解方向。

(11)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段意:本段承接上文,继续阐述《论语》中孔子谈论“仁”的时候的矛盾与两难处境,自然引发我们思考为何会这样,引出作者下文的论述。

(12)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这里对前文孔子产生两难处境的原因进行回答】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孔子用“仁”来刻画形而上的超越的道德要素】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

段意:本段解释了孔子论“仁”时的两难处境的原因,即我们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孔子却又想找到一个“团体格局”中才有的超越性的道德要素概念,故他两难了,只能在解释“仁”的时候回到具体的差序格局的道德要素“孝悌忠信”里。

(13)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忠”在《论语》中的含义也很复杂】我在上面所引“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主忠信”的“忠”解释为“由衷”,这里用“忠”论述其含义的复杂性】

段意:本段论述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不存在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

(1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意思是“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之间的关系。

段意:本段承接前文,进一步解释差序格局道德体系中的“忠”并非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15)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孟子·尽心上》篇有: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敞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意思是“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如果瞽瞍*了人,那怎么办?’孟子答道:‘把他逮捕起来罢了。’‘那么,舜不阻止吗?’答道:‘舜凭什么去阻止呢?皋陶那样做是有所依据的。’‘那么,舜该怎么办呢?’答道:‘舜把丢掉天子之位看作丢掉破拖鞋一般。偷偷地背着父亲而逃走,傍着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逍遥快乐,忘记了他曾经君临天下’”】——这是说舜做了皇帝,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孟子所回答的是这种冲突的理想解决法,他还是想两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滨不受法律所及的地方去的办法。他这样回答是可以的,因为所问的也并非事实问题。【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显然是不被认可的,但在儒家看来,或者在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看来,就是最好的方式。舜即使是负有责任的君王,也要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另一个地方,孟子所遇到的问题,却更表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了。万章问曰:“象日以*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意思是:“万章问道:‘象天天把谋*舜作为头等大事,等舜做了天子,却仅仅流放他,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答道:‘其实是封他为诸侯,也有人说是流放。’万章说:‘象最不仁,却封给他有庳之国。有庳国的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仁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对别人,就加以惩处;对弟弟,就封以国土?’ 孟子说:‘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是个老百姓,可以说是亲近他喜爱他吗?”】

段意:本段直接引用《孟子》中的两段话,论述了乡土社会差序格局道德体系中,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得先完成他的私人间的道德。

(16)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段意:本段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同时也说明在差序格局中,无需像“团体”那样的超越性的社会道德观念,只需要借助人伦这套道德观念的要素便足够了。

(17)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指出差序格局中道德的特点】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段意:承接前文,继续解释“差序格局”中道德具有伸缩性的特点。

(18)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意思是:“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您想让它们完全一样,只是搞乱天下罢了”】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段意:本段借用孟子的话,继续表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对待道德观念的不同认识,也就佐证了前文提出的:社会格局决定道德观念。

继上一篇对中国社会差序格局与西洋社会团体格局的讨论,本篇专就两种社会结构引发的不同道德体系进行了论述。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以已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而团体格局的社会(西洋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巩固检测】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私人和私人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洋社会的结构则是个人通过团体发生相互的联系。

B.在西洋“团体格局”中,团体对于个人承担着有赏罚的裁判者、公正的维持者、全能的保护者的责任。

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

D.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传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在施行时很大程度会受到私人关系的影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因为采取了“差序格局”,所以,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B.在团体社会的道德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C.社会范围从“己”推出去的最基本的路线是亲属朋友,即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忠、信。

D.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中并非如此。

3.下列不能证明“‘仁’无法成为个人对团体的笼罩性道德观念”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B.孔子常常提到“仁”字,他一再地想要给“仁”明白的解释。

C.孔子的“仁”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样的私人间的道德要素。

D.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4.阅读本章内容,完成西方团体格局与中国差序格局之下的道德观念的对比表格。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形 式

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

起 源

游牧经济、部落形态

道德基础

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团体超于个人

道德体系

从己推出,没有笼罩性的道德观念(连“仁”也不是),不同的路线有不同的道德要素,没有清楚的个人对团体的要素,缺乏团体道德标准

普遍标准

无,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确定标准

5.分析“司马牛问仁”的故事与其所阐述的观点的关系。

6.作者为什么认为孔子经常提到的“仁”无法成为个人对团体的笼罩性道德观念?请简要概括。

7.2015年5月9日,《长江日报》“社会新闻版”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时打电话,旁边的女儿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女儿选择报警。此事引起社会争议。报道一出即上了微博热搜,以下是网友留言:

网友甲:看似残酷,实则温馨,这是对父亲真正的爱,为“中国好闺女”点赞!

网友乙:这也太不孝顺了,这毕竟是她父亲啊,她怎么可以这样做!

假如你也是网友,请结合本文观点从道德角度评析女儿的做法。(评论限制14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项,“但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说法错误,由原文“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之间的关系”可知,“忠”并不是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

2.D【解析】A项,由原文“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可知,“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人们采取了与“团体格局”不同的“差序格局”是果,选项因果倒置。B项,“在团体社会的道德观念下”张冠李戴,原文为“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C项,“最基本的路线是亲属朋友,即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忠、信”张冠李戴、整合有误,根据原文应是“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

3.B【解析】B项,孔子提到“仁”解释“仁”的行为,无法证明“‘仁’无法成为个人对团体的笼罩性道德观念”,其他皆在证明此观点。

4.①有架子(国家、团体)再有个人联系 ②乡土社会、自食其力 ③个人为中心,克己复礼,以修身为本 ④与宗教相关:每个个体在神面前平等;神对每个个人公道;人对人相互尊重权利,团队必须保障个人的权利。⑤有,个人—团体关系相同。

5.示例一:在司马牛与孔子的问答中,孔子描述了“仁”的一个表象,即“有仁德的人,说话慎重”,“仁”很难做到,这段引用反映出“仁”的内涵难以清晰界定,只能落于具体的伦常关系中,成为私人间的道德要素。这则材料论证了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示例二:在司马牛与孔子的问答中,孔子描述了“仁”的一个表象,即“有仁德的人,说话慎重”,“仁”很难做到,作者认为“仁”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仁”的内涵难以清晰界定,只能落于具体的伦常关系中,成为私人间的道德要素。

6.①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②孔子的“仁”,是私人间的道德要素;③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7.新闻中的女儿报警劝阻父亲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打电话的违法行为,明显是拥有现代社会结构格局下的道德观点,而非乡土社会那套道德体系,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是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而女儿的做法不再为满足道德元素“孝”而罔顾法律,在今天法治社会中这个孩子的举动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栏目热文

读书增智启思明理的意思(敏而好学慧而明理的意思)

读书增智启思明理的意思(敏而好学慧而明理的意思)

4月6日下午,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湖南工业大学2023年度“一校一书——经典、精读、经世”阅读推广活动...

2023-11-10 06:34:05查看全文 >>

我欲仁而斯仁至矣的意思(吾欲仁斯仁至矣啥意思)

我欲仁而斯仁至矣的意思(吾欲仁斯仁至矣啥意思)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大意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 只要我想行仁,仁就到了。”导读孔子从不...

2023-11-10 06:35:36查看全文 >>

吾辈既务斯业的意思(吾辈既务斯业出处)

吾辈既务斯业的意思(吾辈既务斯业出处)

40年春晚舞台上戏曲从不缺位传承梨园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范双燕(浙江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接下来将为您呈现的,是春晚40年...

2023-11-10 06:10:07查看全文 >>

朕惟功懋的意思(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的意思)

朕惟功懋的意思(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的意思)

在古装剧中,皇帝一张口就是朕怎么怎么了?皇帝为什么称自己为朕呢?“朕”是什么意思呢?皇帝这一名号是嬴政提出来的,当时他统...

2023-11-10 06:19:43查看全文 >>

圣人修节以止欲的意思

圣人修节以止欲的意思

调摄情绪法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七情调援。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和情志制约法。一、节制法...

2023-11-10 06:15:31查看全文 >>

吾字的寓意(吾字的内涵)

吾字的寓意(吾字的内涵)

“朕”,是古代皇帝的专属自称,在前年的时候咱们做过一期节目,详细解释了“朕”这个字的内涵,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翻一翻之前的内...

2023-11-10 06:05:59查看全文 >>

吾的本义(吾字古义)

吾的本义(吾字古义)

“吾”的训诂《禮記·士冠禮》戒賓,曰:“某有子某。將加布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賓對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

2023-11-10 06:21:46查看全文 >>

欲修其身者修的意思(为修而修的意思)

欲修其身者修的意思(为修而修的意思)

【原文】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②;【注】①正:端正。 ②心:思想,心志。【译】想要使自身的品行修养达到高尚完美境界的人,...

2023-11-10 06:27:27查看全文 >>

吾必谓之学矣的意思(学何所之矣的意思)

吾必谓之学矣的意思(学何所之矣的意思)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2023-11-10 06:08:43查看全文 >>

2022年冬奥会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2022年冬奥会运动项目有哪些)

2022年冬奥会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2022年冬奥会运动项目有哪些)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

2023-11-10 06:26:16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