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095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中国足球诞生了第一位专职主席,他的名字叫陈戌源。现年63岁的他,于1973年开始参加工作。从上海港的一位码头工人,到集团董事长,陈戌源的奋斗历程堪称励志。
“足球梦”的实现离不开努力奋斗,在这点上,陈戌源本人的经历就有了参考价值。航运界的“奇迹”,也能在中国足球的世界上演吗?
01 实干家,也是“好兄弟”
中国足球“结识”陈戌源,从2015年开始。2014年年底,上港集团完成了对上海东亚足球俱乐部的接手,陈戌源第一次公开亮相。尽管当时,他早已是世界第一大港的掌舵人,而在此之前,他与足球有关的头衔,仅仅是“普通球迷”。
17岁那年,没有任何背景的陈戌源,开始参加工作,确切的说,是开启了自己码头工人的生涯。对于当时只有初中文凭的这个瘦瘦高高的年轻人,没有人会想到,多年以后他会是世界第一大港的“掌舵人”。据来自上海港的人士回忆,陈戌源最初所在的是第15号码头,在许多集团人士的印象中,这是一个积极、勤奋、有干劲的年轻人:“碰到什么事都敢去实践,也能够和大家打成一片,是个‘好兄弟’。”后来上港集团接手球队,有关陈戌源年轻时的一些工作经历,也被传递到了球队工作人员耳中。在球队中,陈戌源是球员们口中的“陈董”、“陈老板”,一般来说,“陈老板”不太会出现在大家面前,除了年初的动员会和年末的总结会,赛季其余时间里,最多出现一到两次,可每一次碰到他,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气魄、坚决果断,同时很有感染力。”
在一线工作几年后,陈戌源被调至上海港务局团委工作,由此开始逐步进入管理层。1997年,陈戌源从当时的上海海运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毕业,获得了高级经济师职称。从团干部到企业经理,陈戌源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管理岗位,并以核心角色参与到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中:1984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为1亿吨,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2亿,6年后是5亿……为了扩大港口规模,上海决定修建外海港口,把本属于浙江的洋山岛划归上海港,陈戌源和“兄弟们”一起,用三年时间,造出了中国第一集装箱深水港。自2010年开始,上海港连续九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某种意义上说,陈戌源的“成长”,也被视作是上海港迈入世界顶级港口的一个缩影。
洋山深水港码头
“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过硬,同时具备出众的领导能力。”这是曾经跟随过陈戌源的集团员工,对其的公认评价。现如今,陈戌源驶离上海港,来到中国足球这艘沉睡的巨舰,所有人都期待着,相似的故事可以重复上演。
02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2018年11月下旬,记者走访了位于东大名路上的上海国际港务大厦,在那之前一周,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刚刚拿下了队史首座冠军奖杯。从赛季初、到赛季中、再到赛季末,陈戌源的嘴里都提到了“信念”这两个字。
“上港集团是港口企业,这些年应该说有了很大的发展,原因就是我们不忘初心,坚守我们的理想和目标,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做贡献,为国家的经济战略做努力。”
陈戌源说,怎么搞足球,他联想到了做企业的经验,在22日的足代会上,陈戌源坦言自己在上任伊始,内心有两个不安,其中之一就是源于对足球只是“局部的了解”,哪怕他作为“掌舵人”,令上海这座城市再次收获了顶级联赛冠军奖杯。在许多人眼里,如果陈戌源能把做企业的精神和经验,分享乃至移植到足球上来,或许中国足球能够找到摆脱困境的可能。
2018年上港夺得联赛冠军
陈戌源作为工人活跃过的码头,曾见证最初的海派文化变迁,而码头,恰恰又是个从来不缺故事的地方。1972年,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京剧电影《海港》上映,讲述了一群当家做主的码头工人,在建设时代抓出阶级敌人的故事。爱好文学的陈戌源,深受这部作品感染,当充满激情的银幕遇上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属于上海港的故事也就有了开篇。陈戌源后来回忆,影片中属于海港人的精神,深深激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