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冠疫情卷土重来,闹得人心惶惶。
其实,疾病一直与人类历史相伴随行。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幸存。同时,他们也把斗争经验留在了文字里。
关于汉字中出现的“疒”,你了解多少呢?
大疫断知音,驴鸣送亡魂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末“建安七子”是小有名气的偶像团体。查阅他们的生平会发现,孔融于公元208年被曹操所*,阮瑀于212年病逝,剩下的陈琳、徐干、应玚、刘桢、王粲,五人都死在了217年。
那一年有何玄机?
汉末另一位大才子曹植写道:“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yì),或覆族而丧。”原来,建安五子都是被瘟疫“收割”的。
建安七子
那一年,曹丕收到五子病殁的噩耗,痛哭“知音断矣”。在王粲的葬礼上,他做了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号召宾客学驴叫,为爱听驴叫的王粲送行。驴叫声此起彼伏,留下了“驴鸣送葬”的典故。
这样长歌当哭的惨淡景象,在东汉末年并不罕见。汉室衰微,混战持续了几十年,而瘟疫与战争往往如影随形——战争造成的流民会将瘟疫播向四方,战后尸横遍野,更是病魔温床。实际上,汉末大疫并不只是建安二十二年,而是持续了15年之久,造成约2000万人的死亡。曹操名诗《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疫情的真实写照。
河南南阳医圣祠《张仲景史画》中的一幕,用仿汉代画像砖的浅浮雕手法,描绘了东汉末年疫病流行、百姓死伤流离之状。
关于疫病的文字,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上有条记录:“甲子卜,㱿贞:疒役,不延?贞:疒役,其延?”㱿(què)是商王武丁时一位业务繁忙的巫师,他在甲子这天卜问疾疫会不会蔓延。“疒”是“疾”的早期写法,“役”则通“疫”。疫字其实就是疾、役两字各取局部结合而成。
古代老百姓大多将瘟疫归咎于鬼怪,知识分子倒是给出了更务实的解释:将疫病流行归结于“阴阳失序,寒暑错时”。一句话,人类活动得顺应自然规律才行。
疾与病
疒字,在甲骨文中有好几种写法:
左边是床,右边是躺在床上的病人(左一);通常还会在病人身上加几点,表示出汗(中);有时还给加个屋子(右一)。还有的时候,会把人的肚子画得很大,可能是表现肚子鼓胀或疼痛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