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大妈们正聊着天,一个扎着长头发,身穿白色体恤,下身穿黑色牛仔裤,脚穿白色运动鞋的女孩从她们面前走过。
“就是那个,你看见了吗?”一个人指着她对其他人说。
“哪个呢?什么人?”另一个大妈接过话。
“就那个,看见没”说着手指再次指向那个女孩,“那就是谁家换的那个女孩!听说不认她们家人!嫌她们把她给别人了。”
“不认是应该的!”有人说。
……
事情是这样的,邻居家当时想要个儿子,结果,生一个是女孩,再生一个还是女孩,就这么着连生五个都是女孩。由于家里当时也是觉得孩子太多了,养活费劲儿,所以老五就给别人家收养。但老六依然是女孩的时候,直接跟别人家换了个男孩。
这个女孩就是当时跟别人家换的那个女孩。
那个时候,家里一心想要个男孩,可全是闺女。那个年代,闺女还没有现在这么吃香,所以家里虽有不舍,但也不是特别在意,毕竟孩子多,况且都是女孩子。换作某人的话:“我真的是再也不稀奇女孩儿!”
这个事情也不能完全怪人不稀奇,因为只有这样子经历的人才知道那会儿的感情有多复杂。
过了这许多年,也许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换的地方隔得不远,阴差阳错地又认回了亲戚。本来两家处成亲戚,也就那么过下去了。可是让女孩知道后,女孩并不是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有一次去某个地方的时候,就发了脾气不想跟着亲生父母去。
对于这样的事情,作为子女的我们也是无奈。父母没有的选择,特别是选择谁是亲生父母。当然那个年代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确实是没有点家底还真的都难养活。幸亏他们的父亲算是有本事,养家糊口没问题,只是遗憾的是一直没儿子。
可换做孩子的角度,该怎么看呢?突然的身份改变,意味着自己不得不选择自己的角色,是继续留在养父母家,还是不得不回亲生父母家?即使回了亲生父母身边,那能一样吗?能很好地适应吗?
在养父母家,自己能再心安理得的待的住吗?别人是不是议论你,会不会让自己觉得生分了呢?
……
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面前,莫名的感到悲伤与无奈。
认与不认,按理说都应该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既然当初大人们有自己的苦衷,那么理所应当地应该听从孩子的想法。
可有时候,人就是喜欢道德绑架,特别是在子女混的很好的情况之下。
《热爱》中有一个片段:世界冠军魏晓丹认亲。
讲述了一个被送走收养的孩子,在成名之后,两个家庭的、认与不认的矛盾纠葛。
电视剧只是模拟了这样一个场景,但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这就是养子养女们要面对的,不管是家庭还有第三方(社会其他人)的看待。
因为一旦戳破这张窗户纸,无疑是在白纸上的一个黑点,即使不影响全局,但是那也是污点,怎么洗都洗不掉。并且要面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种种议论或者指指点点。
想想都觉得崩溃,也不知道他们这样一个群体,是如何突破这些可能成为心理负担的障碍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种困扰的,因为一般能做出收养的家庭大部分人家是不会亏待孩子的。
以前的社会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多,这种情况比较多,而且成因也很复杂。
但是认亲一般会造成,收养家庭兄弟姊妹之间的隔膜。大家心里会有,他或者她不是亲生的,不能指望的感觉,不自然的就会被某一方或者双方的家庭孤立。
当然,也有相处愉快和融洽的我舅舅就是小时候,姥姥抱养的。到现在都跟我妈妈姊妹三个的感情很好,感觉特别亲切。即使在姥姥姥爷去世之后,姐妹几个说是不行让他认回原来的父母家,他也没去。只因为在本村,两家是远房亲戚,所以到现在也只是礼尚往来。
但要说是感情,他还是跟我妈她们姐妹亲近。有什么事情,都是给她们拿主意啦,全心全意的相处。当然,姐妹几个对于这个弟弟也是照顾有加,我们作为晚辈也是羡慕他们姐弟之间的那种感情。
当然,家庭条件也成了,考验这个事情的一个难关。
如果你过得一般或者还困难点,那么更多的亲生父母只是想见见你,并不指望你能孝顺赡养他们;
如果你过得比较好,那么情况可能就复杂多了。相对于其他人,你就得同时处理两个家庭的事情,也许是有能力,所以就得多付出吧。毕竟这个情况下,谁也会觉得有个有本事的子女是件荣耀;能够帮衬家里的事情,怎么看都是对于本家庭有利的事情。
都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对于陌生人都是这样,何况自己的亲人呢?
当然,这都是从父母角度看待的情况。
还有一部分子女也想认回亲生父母的主要是子女认回亲人一般来说比较容易,只要养父母同意,自己尽孝心就足够了。
不管怎样,认亲原本是好事情。如果两个家庭相处的比较愉快的话,那么作为亲戚或者是子女,相处起来更加容易,没有隔阂;如果两个家庭的三观不同,条件不同,那么融合的难度就会加大,也会加剧认亲的不幸福感,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不相认的好。或者知道了这种情况,尽量地不要有太多的往来,不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