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日常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曾听到过这样的话:
“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要是不好好写作业,周末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你看看你们班第一名的小孩,人家从来不要爸爸妈妈操心。”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许你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而家长们往往不会认为这种说话方式有什么问题,这些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话,仿佛是全天下父母通用的话术。
但这些言语其实是带有“暴力”性质的,常常会引发孩子的痛苦与脆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如果这也是你常常会说的话,那么你应该意识到,也许你一直在和孩子进行“暴力沟通”。
暴力沟通是什么?
暴力沟通是指父母通过不恰当的、居高临下的、并不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
当我们运用暴力沟通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也意识不到我们其实不用通过惩罚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正是因为我们自身无法意识到错误之处,这就使得它成为了“正常”和习惯。
另外,暴力沟通模式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终身无法抹去的伤害,比如:
退缩、自卑、不愿与人交流;自我批判、自我效能感低;无法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无法学会正确的沟通模式,影响人际交往;习得暴力沟通模式,将同样的沟通模式传递给下一代。
暴力沟通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1.道德评判
很多时候,亲子间的矛盾源于父母盛怒之时对孩子进行“贴标签”式的道德谴责。
例如:孩子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父母可能会说:“哎呀你这孩子太自私了,一点都不懂得分享。 ”;小孩不小心摔坏一个盘子,可能也会招来父母的怒气:“端个东西都端不好,今后还能有什么出息。”
当父母的责备和负能量过多,孩子会在投射下慢慢变成父母口中的样子。 因此,父母每一次张口即来的道德评判都会深化孩子的“自我道德谴责”,加速他们自我价值感和道德感的降低。
2.不当比较
“邻居家的小孩”就像横亘在所有家庭中的共同阴影一般,我们总能听到父母直接或间接的比较:
“听说楼上的xxx期末考试考了年级第一名,你什么时候能考这么好,那爸爸妈妈不知道有多高兴。”“我同事的孩子还没毕业,人家就已经找到大公司的工作了,还报名了省考,你看人家多会规划,多优秀。”
暴力沟通并不只存在打骂,还有可能是让孩子一直身处于比较之下的自卑中。
3.强人所难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不服从看作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而这一场景常在“权威型”和“专断型”家庭中上演。父母常常站在自身的立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命令和要求,较少顾及孩子的现实状况。
比如长期用命令式的语气和孩子沟通:“现在就把电视关了,不然有你好看的。”“你再这样试看看。”
长此以往,孩子难以感受到父母的爱,自身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亲子双方的心理隔阂加大。
4.忽视
儿童情感忽视即是通常所说的冷暴力,指父母没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
例如:孩子回家兴高采烈地说自己作文比赛得了奖,父母却毫不在意;发生矛盾后想让孩子先承认错误,故意晾着孩子,对其不理不睬等等。
这些或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