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家长应该都比较关注,那就是“孩子听话的问题”。今天我们的主题围绕着四个方面来展开:
1、孩子该不该听话
2、帮助孩子听家长的话
3、如何使孩子遵守规则
4、训练关注孩子良好的行为
一、孩子应否听话
很多家长很注重“孩子听话”这个问题。问他们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会脱口而出:“就是孩子不听话!”对他们来说,孩子听话就是“乖”。家长之间的见面问候,经常挂在嘴边也往往是“今日怎么样了?孩子听不听话,乖不乖?”
我经常在亲子讲座上问台下的家长,他们对孩子长远的期望、未来的理想是什么。把他们的回答综合起来,不外乎是以下的一堆:出人头地,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受人尊敬,诚实有礼,有爱心,对家庭负责,事业有成,做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等。我再问家长:“为什么今天孩子不听话,他们就不能做到上面的任何一点?”
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绝大多数的不满意,例如顶嘴、不做家务、爱打电话、贪玩、不爱看(或者看得太多)课外书……这些其实都与孩子他日的成就没有一定的关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家长无须太过执著于孩子今天的一点瑕疵,那不是太大的问题。
“不听话”的情况经常出现,会使家长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但这不正是真正因孩子他日的失败而担心,而是家长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了挑战,家长本身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受到了冒犯。家长表面(理性层面)的道理是:“这样下去,孩子不能成长为成功的人。”而内在(感性层次)的原因,其实是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或是觉得对孩子的失控;或是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所得的教训套入孩子的人生中。
(一)孩子听话也有弊端
我得首先声明,我不是鼓吹孩子不要听话,我是想帮助家长明白,真正需要孩子听话的机会不多。且容我用以下几点作出解释:
1、多听话便少用脑,这是很自然而且简单的道理。多动脑筋,一个人便会多办法、多突破。反之,凡事只要听话便解决了,大脑没有运用的机会,便不能发展出更高的智力。
2、听话是倚赖性格的温床。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做好了安排,孩子只要听话便事事妥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便会是一个软弱无力、凡事都要有人说“话”好让他去“听”的人。想象一下,若你的女儿在成长时十分听话,中学毕业后你送他去英国读大学,她的生活环境一下子改变了,身边没有家长说“话”给她听,她也许会把第一个认识的男孩当做为父母的替代品,而跟定了他。这也许不是最理想的恋爱历程吧?
3、孩子出生时没有半点的自主能力,而18年、20年后,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已经掌握了充分地照顾自己的能力。那就是说,孩子的成长应该每年培养出大约5%的自主能力,也就是每年减少了5%的听话。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也就是发展出孩子的自主能力。家长习惯了享受孩子听话的安心和方便,便会容易忘记这份使命了。
4、家长总是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好。但是,若要孩子完全听话,再好也不会超过自己,更何况模仿另一个人,孩子再好也只会学得八成,那结果更可能会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故此,若真想下一代比自己更好,必须容许孩子不听自己的话。
其实,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明白事情应该怎样做,更因为事情能够给她足够的价值而主动地做。若孩子总是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那又怎样会有听话的需要呢?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虽然是自己的孩子,他也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与你有绝对相同的看法。其实,这也是使他成长后更有成功可能的保证。试问在今天的社会中,有多少事情在20年至30年前的做法,现在仍然有效的?要使孩子在21世纪出人头地,那么头脑更灵活的他,将比事事听话的他,有更大更多的机会。家长应教会孩子怎样去看、听、思考,找出最多的可能性,懂得做出好的决定(三赢,有效),自动积极地执行那个决定,有效果便继续做,没有效果就改变,更能够为自己的决定与结果负责任。这样的孩子便能够有成功快乐的人生,家长也没有“听话不听话”的问题了。
(二)孩子需要听家长的话的情况
家长必须让孩子听话的情况也是有的。
第一类情况就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例如刷牙、倒水喝等。这些情况,在做的过程中加点乐趣便容易做到。家庭中的规条也是一样。规条不要太多,用轻松的态度处理,孩子便容易遵照执行。
第二类就是在紧急的情况里,没有时间做出详细的讨论,家长必须要求孩子对它绝对的信任,就像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接受上级的指令一样。只是要注意,这份特权若经常使用,很快便失去效果(孩子干脆就不听你的),故此,平时没有大不了的事,家长最好避免用“听话”这一招。而在特别情况下,例如可能有危险时,家长便能有效地做出这个要求了。
在一般的情况里,就算孩子只有两三岁,家长也可以避免用“听话”二字去推动孩子。六七岁前的孩子不能明白复杂的道理,只用愉快的感受去推动孩子便已足够。6至7岁以上的孩子,可以与他谈论个中的道理了。
(三)孩子屡不听命表现
很多家长问我:孩子的某些问题,经过多次努力仍无法改变,应该怎样做?
在谈话中我发现家长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持着一个他们认为“对”的方法,虽然没有效果,他们仍然不断重复这个方法、每次运用,期望的效果都没有出现,但是在下一次的同样清况里,仍然本能地使出这个方法。例子数不胜数:
1、“每次要他做事,都要叫他10多次,直到我生气他才动手。”
2、“每次他错了我都会好好地与他坐下来教他一番道理,他也答应改过,可是,不到两天,他又错了!”
3、“我总是无法叫孩子爽快地把饭吃完,每餐都等他1个小时以上才能收拾洗碗,人都快累死了。”
……
也许你也有你的类似版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还是在我们家长身上!别抵触我这么说,这起码能给家长一个安慰:控制权仍未失去,因为关键在于,家长是在反复用一个无效的方法处理孩子的行为。既然已知方法无效,而仍然再用,请家长问问自己:这会有怎样的结果?当然是没有效果啦!
一位家长对我说,他平均叫孩子7次孩子才会去按指令(要求)做事。我问他:“你用了什么方法告诉孩子,你叫他的最初6次是无须听从的?”孩子们都足够聪明,任何指令被重复7次他才去做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的过程只要重复两三遍,孩子便会知道最初6次是无须理会的了。
(四)家长改变以上状况的方式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就是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孩子不听家长的指令而继续他自己的行为,是因为不听家长话没有什么负面的价值(家长用重复的经验告诉了孩子这点),而继续他本来的行为是维持一些他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对家长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价值,孩子根本不会展开那些行为!
明白这个道理,家长要想改变状况,可以考虑以下的方式:
1、家长改变在这件事上的处理模式。就是说,改变所用的语气、文字、态度及行为。因为过去的做法已经证明无效,所ba以不论你怎样改变,都能比重复过去的方法多一个成功的机会。小心:不要以为一改变方法孩子便马上“听命”,他不会相信家长这次是来真的,会看看你是否坚持。
2、假如孩子没有听令,而继续的行为带给他的正面价值是家长可以认同的,例如看课外书、下棋、运动等,那么帮助孩子安排更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得这些正面价值。
3、上上策不是要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认识和感觉到什么行为是他自己应该做的,而且从中有很多的乐趣。
二、帮助孩子听家长的话
前面刚说过不一定要孩子听话,这里的题目却是“帮助孩子听家长的话”表面看来好像有些矛盾,对吗?
事实上,无论怎样说,家长还是会对孩子发出很多指令,要孩子遵从。那么,我们还是一起找一些效果好一点的办法吧。其实很奇怪的是,当家长接受了前面所说的“引导孩子学会自己正确地思考,从而做正确的决定、正确的事,比听话更重要”,孩子反而会更听话!
孩子需要从小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配合家庭的整体生活规律,要改变家长叫孩子去做某一件事而孩子不去做的局面,需要家长和孩子分别改变各自的言谈和行为。
(一)简明地发布指令-易被孩子抗拒的指令
家长发布的指令若属于以下的一种,较容易被孩子抗拒:
1、不清晰。例如:“你要乖一点。”孩子会不知道如何才会做得好。
2、用询问的方式。例如:“你可不可以收拾起那件玩具?”孩子会觉得也可以有“不可以”的选择。
3、附加道理。例如:“你要换衣服了,不然的话,你会迟到。”这给孩子一个讯息:任何事,有个道理便可以支持,孩子会用不同的道理去支持他的不同做法。
4、多个指令(过多指令)。例如:“收拾玩具、整理睡房、洗手,然后来和我们一起吃晚饭。”向孩子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指令,孩子会感到混淆,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索兴放弃。
5、重复指令。同样的指令,重复又重复地发给孩子,孩子会以为发出的指令未必需要遵守。
(二)正确有效的指令
1、用正面词语。这样的语句一般没有“不”字。例如:“不要到处乱走!”对孩子基本没有推动力,而“走过来坐在我身旁”,就清晰做了。
2、清楚明确,即给出实际可以做得到的行为指令。例如:“不要太过分”,孩子往往不会很明白,而“拿了自己吃得下的便返回座位”,便清晰易做。
3、一次一件事,用字不超过15个字,简单易记。指令只发出一次最为有效,发出时应确保孩子正在聆听。
(三)有效地警告
习惯了抗命的孩子未必马上听令,若孩子表示出抗命的态度,家长需要同时发出一个警告。有效的警告应该是清楚、明确、简短的,句式为:“如果(你不听从指令),你将会(得到的惩罚)。”
警告也只应该发出一次,让孩子最终学会遵从“只说1次”的指令。开始时孩子会沿用过去抗拒的态度,家长可以从1数到5,若孩子仍未听命,家长应该实行定下的惩罚。
(四)适度地奖惩
若孩子改变了过去抗拒的态度而听从家长的指令,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喜欢的活动”清单上挑选了一项作为奖赏。若孩子坚持抗拒的态度,家长不应与孩子进行谈判或者做出妥协,而应直接对孩子实施预先定下的惩罚。
惩罚无需重大,轻微即可,目的只是教导孩子明白他应该听话。轻微的惩罚但坚决地使用,会比重的惩罚更有效果。一些轻微惩罚如:罚坐在椅上5分钟,或者收回一些特别的权利,例如不得收看当天晚上某个电视节目。
(五)掌握原则
家长自然渴望孩子听自己的话,但是经过细心分析,会发觉不少话未必需要“听”,或者绝对地、全面地“听”。以下几点对家长想使孩子听话的努力会有帮助:
1、家长发出指令或施行惩罚,都应该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进行。不然的话,孩子只会觉得家长是在发泄怒气,而不是在做一些对孩子有利的事。
孩子在10至12岁之后,常会尝试用一些不同的方法处理生活里的事,这是他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而且是良好的学习自立的途径,家长不要认为这是孩子故意抗拒他的指令。家长应该明白孩子抗拒一两次指令,并不会构成重大的损害,尤其是当家长看到孩子甘心接受惩罚时,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2、接受孩子抗命的习惯,往往自婴儿时代便开始建立,家长理应明白孩子不能一下子便改掉。家长必须有耐性,必须提醒自己坚持,甚至准备经历10至20次后才开始有成效。
3、家长也应反省自己是否有应该注意的地方。有些家长,简直是不停地给孩子发命令,旁人听了都有疲于奔命的感觉,孩子自然而然对命令麻木了。也有些家长处处说孩子的不是,孩子变得一点自信都没有,对家长所说的话,便不知道哪些应该听,哪些不应该听。
4、惩罚完了,事情便结束,家长不应旧事重提。
5、一般来说,孩子年龄越大,越不喜欢接受太多的指令,尤其是经历过10至12岁的阶段。
三、如何使孩子遵守规则
(一)孩子不守规则的原因
1、孩子对家中规则不了解、不明白。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则,有些家长以为孩子已经明白这些规则,而事实上孩子并不明白。家长在对孩子说明家庭规则的内容之前,就期望并要求孩子遵守,孩子当然不会做得很好。家长需要明白,孩子的理解能力未必是家长以为的水平,有效的方法是与孩子正式说明家中规则的内容,然后可以要求孩子解说一遍给家长听。
2、规则太多。繁杂的规则,孩子往往一时无法一一遵守,只好采取不理会的态度。有的孩子会刻意隐瞒犯规的情况,寄希望于不被家长觉察。
3、孩子经常发现规则不一定要遵守。规则是否遵守,孩子的想法主要受两点影响:
·是否经常有人不遵守规则而无须受罚?
·家长是否也经常不遵守规则?
4、特殊年龄的特殊表现。孩子的脑部发育在10至12岁时开始进入一个学习准备他日独立生活的阶段,因此10至12岁或以上的孩子会探索用各种不同方法处理同一件事,并且想知道新方法的结果怎样。家长会觉得有时孩子是明知故犯,或者故意不听话,其实这不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已。对于这类犯规现象,家长可以坚持规则的施行但无须过于生气。
(二)订立规则
1、家长先把认为应该执行的所有规则记下来,这也许需要数天功夫才能完成。
2、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不论孩子是否经常违反,写在“家中规则合约”上。请把数目限制在7条以内,因为这是孩子能够记得住的限度。
3、检查规则是否写得清楚明确。例如:“尽早做完功课”不如“当天的功课在晚上9时之前做完”清楚、准确。
4、孩子习惯了遵守规则后,适当改变其中内容。
5、把其他规则中一些可以勉强容忍的废除掉。反正孩子无法遵守这么多条,让他们知道家长放松了一点管制,容易换取他们遵守较为重要的规则。
6、若家中有一个以上的孩子,应用同一份规则去约束每个人。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孩子在10至12岁或以上,家长在订立关于孩子结交朋友的规则时要特别小心。有些家长会禁止孩子接触某个朋友,而孩子会甘愿冒着受惩罚的“危险”偷偷去见这个朋友。既然禁止孩子与某人交友的规则没有效,倒不如订立孩子与朋友往来的规则,例如可以与朋友去些什么地方、晚上回家的时间等。家长认识孩子所交朋友是一件积极而且有用的事,孩子会感到光荣,能使双方家长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情况,也就能使彼此教为安心。用巧妙的方法处理孩子交友问题,孩子也会明白家长重视他所结交的朋友。
(三)逐条明确签合约
1、找一个孩子和家长都心境平和的时刻,坐下讨论家庭规则。事先准备好规则的复印件分发给孩子及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清楚解释每一条规则的意思。
2、最有效的是家长和孩子都须遵守的规则合约,奖励双方都用同一的标准。全部规则只约束孩子的合约,孩子很快就会有反抗。
3、与孩子相约,遵守规则多久可以得到什么奖励,违背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不同规则,可以有不同的惩罚,但可以有共通之处。把规则及奖罚细则写在“家中规则合约”里。以合约的形式,家长与孩子共同签名。
4、合约上的“备注”栏是为了某些例外或者可以融通的情况而准备的。合约可以贴在方便和显眼的地方。定下检讨日期,刚开始时一周一次,之后一般是在两周至一个月后。
(四)实施规则用奖惩
1、订立合约后,家长不应再处处提起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只要干脆地告诉孩子他已经得到了奖品或者失去了某些特权。
2、奖励可以是让孩子在“喜欢的活动清单”中挑选一项,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例如,孩子想要自己的一套音响,可以把这个目标定为100分。孩子每周没有违反规则可得10分,违反了一次扣3分;累积到100分时便一同去选购。
3、若因违背了规则而要另外施以惩罚,最有效的是取消一些特权,例如:不得使用电话两个小时、不得收看某电视节目一晚、不准外出一天或者不得玩电脑游戏一天等。所有惩罚,不应超过24小时。
(五)坚持执行忌严苛
1、每个人的习惯不容易一天就改变,孩子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故此家长无须因为孩子未能完全做到便气馁。只要见到孩子有诚意同时情况有所改善,便应坚持下去。
2、订下的规则应坚决执行,因此在一开始时所订立的惩罚不要太苛刻。
、有空闲时与孩子谈谈,表示关心他和欣赏他。对你观察到的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
说的时候表现出开心、骄傲的表情:“我的孩子真棒……”
4、斥责或执行惩罚时,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内心没有太大的怒气,最有效的态度是语气坚定而情绪平静。家长处于盛怒或其他不良情绪状态时,应避免处理孩子的过错。
家中规则合约
日期:
姓名: 签名:
姓名: 签名:
姓名: 签名:
理想行为 | 奖励 | 惩罚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备注:1、 | ||
2、 | ||
3、 | ||
检讨日期: |
四、训练关注孩子良好行为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完全成长,就是经历从十分巨大的恐惧到培养出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的过程。因为一个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对世界完全无知,缺乏表达意思的能力,对环境毫无了解,甚至本人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能自己控制,内心有一份很深的恐惧,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力量,更需要身边的人对他加以肯定,以逐渐洗去这份恐惧。孩子的成长当然需要很多次的肯定,但不幸的是,在传统的教导模式中,家长往往忽略孩子的良好行为,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远比肯定多。
家长关注孩子的良好行为并给出肯定——嘉许,是家长在孩子健康成长中很重要的工作。嘉许孩子的良好行为,不但能使孩子增加这类行为,而且还会促进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好行为箱”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嘉许方法:
找一个小箱子,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外面写上“好行为箱”,每次家长注意到孩子有良好的行为时,就把所看到的写在一张纸上,放入箱里。例如:“星期二上午,小明教妹妹做计算功课,很有耐心。妹妹做错事了,小明也没有骂他。妈妈见到了,很开心!”选择适当的机会,告诉孩子你在箱子里放了一张字条。最好每天在孩子睡觉前,与孩子一同查看箱中的字条。
尽量使孩子知道家长注意到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孩子们便会更积极地做出那些行为了。
不管我怎么说,家长还是特别容易注意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忽略他们的良好行为。不少家长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习惯但就是难以改变,因此需要一些针对性的自我训练,在否定不良行为时,一定要从肯定孩子的良好行为开始,使孩子能得以比较和明确方向。
(一) 这个训练有4个步骤:
1、写下良好行为目标。请写下你希望孩子多做的那些良好行为,必须使用正面词语写,即没有“不”或者“没有”之类的负面意思词语,越清晰明确越好。
例如:“不要捣乱”应该换成正面词语“安静地坐下参加游戏”;“要尽快做完功课”不够清晰明确,应该改成“当天的功课在晚上9时之前做完”。
2、列出一张嘉许方式的清单。每当孩子做到良好行为目标中的任何一项,你便采用这些嘉许方式。找机会与孩子谈谈,先问问孩子喜不喜欢这些嘉许,才写下来。可以是这样的一些行为:说嘉许他的话;做一些嘉许性的身体接触,例如拍拍他的头,亲她的脸;微笑地点头;一段愉快的交谈;与他玩某些游戏,例如下棋;描述孩子的行为。
3、列出一些你可以迁就、放任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这一点,认为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怎能迁就和放任?家长应该明白,有很多比这些更急需改变的行为,需要优先处理,例如与弟妹争吵、打架、大声骂人等。家长若想孩子更快有所改变,应该容忍这些行为,待更严重的行为改变了,才处理这些行为。
4、定出你会如何迁就或放任这些孩子的不良行为。例如每当这些行为出现时,你的反应是自动地忽视它们,停止对孩子的注意,走开或者做自己的事等。
家长必须要有这样的心态:孩子不能一下子全部改变,他跟家长一样,都不是、也不会是完美的。比较普遍的一个例子:孩子也会生气并说些负气的话;有怒气时大力关门,有的时候大力摔玩具;不开心时把自己关在房中。上述训练使你正视到孩子的良好行为,并且加以肯定,同时使你认识到轻微不良行为出现时,你可以忽略它们。如此,你不但给了孩子更大的空间,还可以引导孩子注意并且加强他做出更多良好行为的动机。
(二)注意孩子喜欢的活动
大人有大人的事情,孩子有孩子的情况,而家长能够主动关注孩子喜欢的活动并给予支持,对于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改善孩子的行为模式、约束孩子并使孩子学到新的技巧非常有帮助。具体可以这样做:
1、与孩子一同经过讨论列出孩子喜欢的活动。这些活动必须是孩子自己真正喜欢的,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这些活动也必须确定没有实际上的困难。例如:
·允许孩子吃他最爱吃的甜品;
·去孩子最爱去的餐馆进餐;
·做特别的小吃或蛋糕;
·制作某些小玩具;
·获得某一种运动器材;
·购买某歌星的唱片或影视光盘;
·重新收拾、装修孩子的房间;
·家长无要求地陪伴孩子30分钟;
·邮寄信件、做某些家务;
·准许看某些电视节目;
·就寝时间推迟30分钟;
·邀请某个朋友来家吃饭或者留宿;
·获得与某一位家人或朋友单独相处的时间;
·一同去看戏;
·参加演唱会或者音乐会;
·去参观某个博物馆;
·去某个特别地方,如某条街道、某个商场、海边或者乡村;
·允许参加某次大型活动;
·准许孩子去露营;
·在家举行聚会;
·某个亲戚或朋友家里过一夜。
一份有10至12项活动的清单已足够了,这就是孩子“喜欢的活动清单”。
2、每当孩子达到了规定的良好行为指标,就允许他从清单上选出一项作为奖励。
3、如果孩子想得到一份格外巨大的奖励,可以定出一个得分制度。例如:孩子想让家长买一套他专用的摄影器材,家长与孩子共同选定了他心目中的牌子和款式后,可以把这个目标定为100分,同时定出一系列良好行为及其得分标准。重要的是孩子每天都可以凭做一点事而得分,使他保持积极高昂的情绪。
4、奖励不一定是“额外”的东西,对一些孩子享有的特权,为了使他不会觉得本来就是应得的,家长可以先行收回,再运用上述的订分制度让孩子在把它“赚”回来。例如借用家长的电脑玩电子游戏。
5、奖励无须一定是物质上的。物质奖励会很花钱,而且多用会失去吸引力。事实上,孩子们很喜欢有与家长一起和谐融洽的时间,与家长一起做某些事对很多孩子来说,是很令人开心、很有吸引力的奖励。
6、除了和孩子一同列出的清单外,家长还需要私下准备一份后备清单。孩子会对一些活动感到厌倦。每当这个情况出现,家长便应与孩子一同检查现有的清单,看看需要作出那些更换,然后从后背清单中选出新的作为补充。
让孩子“听话”,并不是听家长的话,而是建立一种适合孩子,家长易操作的行为规则,在规则建立的基础之上家长与孩子共同遵守,从而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家庭的气氛更为和谐融洽!
今天的主题分享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有家长有关于孩子教育或者主题相关内容需要提问的,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