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与地道战、麻雀战等一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尤其是根据地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是抗日战争的象征和标志。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民兵传统教学片《地雷战》,更是将这一独特战法的影响扩大到了几代人。影片中的英雄村庄赵家庄,其原型就是位于胶东半岛海阳县盆子山区的赵疃村。抗战期间,以赵疃、文山后、小滩、小纪、叶家、栾家、夼里等村庄为代表的海阳民兵,积极运用地雷等自制武器,全面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以弱胜强、以土败洋,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电影《地雷战》将海阳地雷战的影响扩大到了几代人
不过,山东根据地最先尝试开展地雷战的并非是海阳,而是与其相邻的平度县大泽山(海阳现属烟台,而平度属于青岛)。1940年7、8月间,八路军山东纵队消灭国民党顽固派沈官忱部,解放了大泽山区,大泽山成为平(度)招(远)莱(阳)掖(县)抗日根据地中心。日寇为包围、“蚕食”根据地,在大泽山周边先后建立起20多个据点,经常进山“扫荡”、*扰抢掠。为保卫根据地,在西海武委会主任傅健吾的领导下,建立了由高家、韭园、南台、北台和所里头5个村庄组成的高家民兵联防,这就是后来被誉为“铜墙铁壁”的民兵联村作战的雏形。
一手拿枪、一手抱雷的大泽山民兵“铜墙铁壁”雕塑
民兵组建之初,枪支弹药极为缺乏,于是大家开动脑筋,积极寻找各种武器来保家*敌。高家村有一个石匠名叫高方和,他从放炮采石中受到启发,在靠近大路的响石壁,凿孔设置了一个爆炸装置。但因为是使用装有黑药的苇管点火,无法精确控制引爆时机,没能发挥作用,只是把准备进村抢劫的日伪军吓了一跳,以为民兵有了准备,半道折了回去。尽管初战并未取得全胜,但民兵们并不气馁,他们参考农闲时打獾的“地枪”结构,将爆炸装置改为拉火点放,又将在固定位置凿孔安设改为用现成的石块打孔装药,方便布设,几经改进终于研制成功拉发石雷,随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又发展出绊雷、踏雷等品种。
傅健吾曾撰写专著《民兵战法20种》,对地雷战进行了科学总结
有了石雷,大泽山民兵就有了用之不竭的与敌斗争的有力武器。1941年秋,高家联防民兵首次大规模使用石雷,在高家村西北的河滩内布下雷阵,炸死炸伤前来“扫荡”的日伪军50余人,取得地雷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1942年冬,日寇纠集1500余人再次“进剿”大泽山区,在不到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接连踏响石雷30余处,伤亡70余人。1943年10月,平度、掖县之敌3000余人再次开展拉网“扫荡”,当地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在韭园、高家两村布雷,炸死来犯之敌250多人。平度县古庙村与日军设立的大田据点隔河相望,该村民兵沿河埋下500多颗地雷,迫使敌人始终未敢过河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