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福获赠的锦旗奖品和使用过的武器
进入1945年,不甘心失败的日寇垂死挣扎,一方面收缩战线,固守海陆交通干线据点,一方面拼凑兵力,对盆子山区进行疯狂“扫荡”。海阳民兵适时改变战法,利用地雷封锁敌人据点,破袭敌人交通线,同时配合主力部队,在山区大摆“地雷宴”,迫使敌人无法抢粮,也不能久驻。赵守福、于化虎等人设计了对付汽车的“钉子雷”,专炸通过青威公路运粮的敌人车队。敌人见公路不通,便改从何家以南的海岸线运粮,孙藻训、孙玉敏等人又研制了装在葫芦里的“水雷”,布设在青威公路与港流渡口相邻处,7颗雷炸倒趟水搬运物资的敌人13名。赵疃、文山后和小滩,3个村均成为“胶东模范爆炸村”。7月下旬,海阳县委、县武装部在高家庄召开全县民兵英雄模范大会,号召广大民兵对敌展开主动进攻,“把鬼子赶出盆子山区”。会后,地雷战迅速推进到敌据点周边及内部,民兵们还划分范围,由某村或某几村包炸某个据点或哪一片山头,一时间处处皆雷、时时爆响,日伪军进退两难、无法安生,不得不龟缩到县城等几个主要据点中去。
海阳民兵创新创造了众多的地雷品种及战法战术
随着战绩不断增加,海阳地雷战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许世友在其回忆录《在胶东反“扫荡”的岁月里》中指出,“海阳的民兵以地雷战闻名于整个胶东”。为扩大地雷应用范围,在胶东军区指挥下,1944年到1945年间,先后从海阳民兵中挑选赵守福、于化虎、于凤鸣、赵同伦、栾恒月等60多名“爆炸大王”和技术能手,组成远征爆炸队,赴外地配合部队作战,并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地雷战骨干。1944年10月,于化虎率5名队员,到烟(台)潍(县)线开展地雷战,历时4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莱一带,教会1000多名民兵埋雷技术,在蓬莱城一次埋雷20余颗,毙伤日伪军28人。1945年1月,胶东武委会派于凤鸣率4人爆炸组,再赴蓬莱执行任务,10天内教授部队、民兵600多人次,并布雷封锁敌大辛店据点,致敌伤亡40多人,受到胶东武委会的通令嘉奖。同年5月初,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率赵炳昆等5名队员,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赴胶济铁路沿线蓝村一带,配合西海独立团作战,先后3次破坏敌人铁轨,致使敌人铁路运输长期中断。
海阳民兵多次组成远征爆炸队,赴外地配合部队作战
在整个抗战期间,海阳民兵共单独或配合主力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级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其中包括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3位全国民兵英雄,赵同伦、纪中胜、陈桂香等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民兵模范、11名胶东爆炸大王,海阳县先后被授予“民兵工作模范县”、“战斗模范县”等光荣称号。在其带动下,地雷战在整个山东根据地持续推广,沂南、黄县等地相继成为新的群众性爆炸性运动典范。山东根据地的地雷战,不仅为地方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根据地的斗争。一直到解放战争期间,广大山东民兵仍然将地雷作为对敌作战的重要武器,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地雷战光荣传统,在莱芜战役等多次重大战斗中,配合解放军主力,有效迟滞了国民党军队行动,给予其有生力量以重大*伤,书写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的光辉篇章。
授予民兵英雄赵守福的“海阳赵守福一号爆炸队”奖旗
海阳地雷战之所以闻名全国,不仅来自战争年代取得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是电影《地雷战》的持久宣传,更是1960-1970年代全国范围内大办民兵、开展群众性爆破训练带来的深远影响。特别是1966年之后,作为*人民战争思想的成功实践范例,小小的海阳县,曾先后接待过阿尔巴尼亚、巴勒斯坦、罗马尼亚、坦桑尼亚、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参观学习,将地雷战的影响带向了全世界,因此与更早开展地雷战的晋察冀边区等地相比,具有了更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而大泽山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其作为山东地雷战的正宗发源地的历史也就渐渐湮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