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山民兵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雷
大泽山以东的海阳县是胶东区党委、行署机关的驻地,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海(阳)莱(阳)边区,西边是敌伪控制的烟(台)青(岛)公路,西南有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部,是敌我顽三方接触的最前沿,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为更好地保卫自己、打击敌人,1943年春,海阳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前往大泽山韭园和北台村,参加了西海武委会举办的为期2个月的地雷训练班,学会了制作和埋设石雷的技术,并且在敌伪奔袭大泽山时参加了实战演练。同年5月,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沙埠前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会上栾晋阶介绍了大泽山民兵利用地雷*伤敌人的经验,提出了在全县开展地雷战的初步方案,并由栾晋阶现场传授了埋雷的基本方法,还向各区下发了部分铁壳地雷。会后,各区武委会接着召开各村民兵负责人会议,介绍造雷和埋雷方法,将地雷下发给敌人频繁*扰的重点村庄使用。
海阳地雷战的创始人栾晋阶(右一)
在学习推广阶段,栾晋阶四处奔走,指导各村民兵。5月底,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将下发的地雷埋在公路上,炸死炸伤行村据点出来抢小麦的5名日伪军,栾晋阶得知后,立即将其写成经验材料,广为散发。不久,小滩村民兵孙纯帆等将领来的1颗地雷布设成夹子雷,埋在行村据点敌人修桥工地上,并故意留下痕迹,次日敌人发现后,在搬开石块排雷时触发夹子,炸死1名伪军。赵疃、文山后等村也相继传来了地雷实战成功的好消息。起初,地雷战只在邻近敌人据点的几个村庄开展,后逐步覆盖全县。海阳民兵在实践中看到了地雷的效果,开始争先恐后学习造雷埋雷,并在随后数十年中与地雷战结下了不解之缘。栾晋阶本人后来担任过胶东军区政治部科长,1946年前往东北,曾任旅大市副市长等职,可惜因积劳成疾,于1949年英年早逝。
创造海阳地雷战首个*敌纪录的于凤鸣,后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
海阳地雷战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该县赵疃乡、行村镇相邻的一小块地区,相继涌现了闻名全国的3位著名民兵英雄。赵疃村的赵守福(《地雷战》中赵虎原型之一),与民兵队长赵同伦等人认真研究布设方法,1943年8月,他们埋设在枣埠顶的两颗地雷成功爆炸,毙伤伪军5名。赵守福等人还针对敌人用探雷器探雷、在可疑之处划圈、强迫群众在前踏雷等招数,针对性地开发了“子母雷”“头发丝雷”“延期自发雷”“长藤雷”等30多个新雷种,研究出“真假雷田”“主动诱敌”“送雷上门”等新战法,破解了敌人阴谋,大量*伤了日伪有生力量。
海阳涌现的三位全国民兵英雄,从左至右分别是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
文山后村的于化虎(《地雷战》中赵虎的另一原型)和同村李树梓一道,首战野虎岭,两颗铁雷全部炸响,炸死敌人7人。他们不等不靠,自行制造大量石雷,仅在一次战斗中,就使用70余颗石雷炸死炸伤敌人17人,在全县掀起了大造石雷的热潮,铁、石雷并用,使地雷战威力倍增。在作战方式上,于化虎等人率先采取“飞行爆炸”的方式,利用民兵熟悉地形、道路的优势,在敌人行进方向上迅速埋雷、挂弦,克服了传统方式中地雷被动待敌的缺点,出敌不意,屡获成功。行村镇小滩村则有一位16岁的女神枪手孙玉敏(《地雷战》中玉兰的原型之一),2颗雷毙敌4人,带动全村40多名妇女学会埋雷。她还将麻雀战与地雷战相结合,袭扰*伤日伪军,多次取得战果,在1945年春夏“反扫荡”斗争中,她与同村民兵与敌人连续周旋105天,*敌1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