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长沙的商圈
改革开放前,五一商圈无疑是深具历史厚重感的“核心商圈”。
曾经的五一广场,西南是湘绣大楼;东北是五金工具公司大楼;西北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69年于一楼开了家“九如斋二门市部”);东南是凯旋门摄影社、长沙印染厂门市部。
向西有五一路百货公司、湖南剧院;向北有大众游艺场、文华剧院、向群锅饺店、红梅冷饮店、半雅亭面馆;向南有奇珍阁酒家、银星电影院、银苑包点、长沙豆皮店、爱晚楼茶馆、甘长顺面馆……
以及至司门口这段黄兴中路上的许多著名大牌商业门店,例如建湘百货、介昌绸布庄、“国际钟表”、“姊妹花服装”、太平洋百货、九如斋食品店、沁芳水果店、稻香村南食店、长沙摄影社、交电商店,还有“二轻门市部”……
再从司门口及往南至南门口:解放路腊味店、杨裕兴面馆、天津小吃店、长沙金店、南京美发厅、戏剧用品商店、妇女用品商店、寸阴金钟表、四怡堂药店、九江瓷器店、吴大茂针线店、九如新食品店、爱群茶馆、德园茶馆、九芝堂药店、李合盛牛肉馆、强民龟羊肉、石三盛饭馆、中华美发厅、红星冷饮店、新华书店、古旧书店、柳德芳汤圆、双燕馄饨、中华国药局、南北特产门市部、国风食品店、南门口百货店、德茂隆酱园、南方照相馆……
那个年头商店没有现在如此之多,也没有连锁店、加盟店,每家商店皆具有个性化的特质。这也是他们能够“颇负盛名”,并让我们这一代人几十年后凭藉记忆,还能如数家珍的原因了。
五一广场旧影
八九十年代,新业态竞争激烈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商业规模化的发展,长沙市“商圈”的说法正式见诸报端媒体。
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长沙大致形成并规范了如下几个商圈:以五一广场为中心的五一商圈,以五一东路与韶山北路交会处为中心的袁家岭商圈,东塘商圈,火车站商圈,伍家岭商圈,还有河西溁湾镇商圈,这些分别属于圆型商圈或T型商圈;从司门口至南门口的黄兴南路、一整条长长的北正街,则构成两处鱼骨状商圈。
所有这些商圈论其功能,大体上均属于“传统商圈”。
上世纪90年代初,长沙“商业五虎”横空出世:李树生领导下的中山商业大厦(含中山路百货大楼)、周兆达领导下的东塘百货大楼、任智伟领导下的晓园百货大楼、胡子敬领导下的友谊华侨公司、谭永源领导下的韶山路百货大楼。
5家百货大楼为了开拓市场和客源,将长沙的商业氛围打造得热气腾腾,可谓是长沙商业发展史中的老大哥团体。
东塘百货大楼旧影
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促成了“商业五虎”风生水起的激烈竞争态势,当时《湖南日报》作了“五虎斗长沙”专题报道。可有人大概还嫌不够热闹,继而把“五虎斗长沙”拓展为“五虎一狮斗长沙”。新入围的“一狮”,是蓄聚着后发之势的商界新大佬湖南商厦。
那个时期,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和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市民们把休息日和空暇时间逛商场,当成乐此不疲的事情。
“五虎一狮”几大商场,每天早晨开门营业前,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身着仪仗队制式服装的员工,伴随着国歌乐曲声将国旗和公司旗帜、商店店旗,先后分别升上三根高高的不锈钢金属旗杆顶端,引得许多路人驻足观看。
1992年,高29层126.6米顶端建有旋转观光餐厅的中山商业大厦落成营业,成为长沙第一座超高层建筑。不仅如此,而且还因为中山商业大厦与中山路百货大楼系“亲兄弟俩”,强强合一的庞大体量和实力,让其打出“欲问购物何处去,路人同指两中山”这般略带霸气的广告语。
激烈的商业竞争从来没有平息过,而是一浪逐过一浪。1998年,日资的平和堂商厦入驻长沙市五一广场,11月8日开业的那天,竟然有25万人涌进商厦,不少商品被损坏与丢失,一片狼藉……睿智精明的老板现场被媒体采访问及感受时,只是微笑地对着媒体人手中的麦克风说:这么多顾客喜欢平和堂,我非常高兴!
值得一提的是,平和堂地下负一层还建有一个面积不大的超市,由此,长沙市民第一次见识了超市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在这之前,长沙尚没有超市,我是1997年春天出差武汉,在那里平生第一遭去了令我生奇的家乐福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