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这是“只”的繁体字写法,今天常用作量词,比如,一只鸟。《说文》中的解释是“鸟一枚也”,凡是从“又”的字,常常和手有关,所以,“隻”的本义就是用手抓住了一只鸟。
雙:这是“双”的繁体字写法。有了“隻”这个繁体字的知识做铺垫,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字也是一个会意字。最初就是说用手抓住了两只鸟。所以,“双”表示“一对”。
雔:chóu。这个也不难理解了,成双成对的鸟。《说文解字·雔部》:“雔,双鸟也。”说到“雔”字,需要补充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形声字,雠chóu,雠的本义是应答。这是编辑出版中常用的一个字,组词是“校雠”,意思是两人相对校阅,考订版本文字,纠正讹误。我个人觉得把“雠”当成会意字理解也非常有趣,两只鸟叽叽喳喳的形象立刻浮现在眼前了。
雥:zá 群鸟。
雦:chóu 古同“集”。
虽然以上两个字,如果不告诉你读音,你可能不知道读什么,但是,当你知道了“隹”表示鸟,看了这个字形,即使不知道读音,也能猜出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隽:今天常用的词是“隽永”。但很多人知道“隽永”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隽”最初造字时是会意字。从隹,从弓。“弓”用来射鸟。本义:鸟肉肥美,味道好。肥美的味道自然值得反复回味。
焦:金文字形,上面是“隹”,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今天,焦虑的人太多了,焦虑其实就是把像鸟一样,放在火上烤,能不难受吗?
有一些字,虽然有“隹”字,也是形声字,但“隹”不是作为形旁存在,而是作为声旁存在。
堆:从土,隹声。本义:土堆。
帷:形声。从巾,隹声。本义:围在四周的布幕。比如,“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惟:从心,隹声。本义:思考;思念。比如,《三字经》中有“口而诵,心而惟”。
唯:从口,隹声。本义:急声回答声。比如:“唯唯连声”“唯唯诺诺”等。
椎:从木,隹声。本义:槌子,敲击的器具。“椎”有chuí和zhuī两个读音,前者如“椎心泣血”,后者如“脊椎”“胸椎”等。
锥:从金,隹声。本义:钻孔的工具。
碓(duì):石做成的捣米器具。北京有地名“水碓子”。
维,从糸( mì),隹声。本义:系物的大绳。理解了这个字的本意,你看到“维系”这个词时自然会理解得更为深入。
稚:从禾,隹声。本义:晚植的谷类。引申为幼禾。
骓:从马,隹声。《说文》对这个字的解释是“马苍黑杂毛也”。有名的诗句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其实“稚”和“骓”中的“隹”,可以理解为不仅仅是起到声旁的作用,也兼有形旁的作用。“隹”之短尾,不正与幼禾之短小相互联系吗?“骓”这样的名马,难道不也正像是鸟飞一样迅疾吗?
有一些字,虽然有在字形中有“隹”这个部件,但实际上却不是“隹”字,而涉及到形声字的另外一个概念,即:省声。一种传统的简化汉字方法。省略形声字中声符的笔画。
比如:
准:准本为凖的俗字,现为凖的简化字。从水,隼省声。本义:平,不倾斜。
售:从口,雔省声。本义:卖出去。
接着区分两组带有“隹”字的形近字,说说它们的造字理据。
“谁”和“难”
这一组字非常常用,也不难区别,但可以进一步琢磨一下其字源,也很有趣味。
谁:形声字。从言,隹声。金文字形,象鸟在叫。鸟叫叫什么呢?估计是在问“什么人?”,“谁啊?”
难:会意字。从又,从隹。最初就是指一种鸟的名称。后来假借为“困难”之难,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用手(又)抓鸟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
“雎(jū)”和“睢(suī)”
这两个字太像了,偏旁一个是“且”,一个是“目”,字形差别只在“出头儿”还是“不出头儿”。
这两个字前一个还算常见,因为有“关关雎鸠”,也有《唐雎不辱使命》。但后一个则不大常见,不过中学生也应该认识,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的句子:“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雎:形声字。从隹,且声。本义:雎鸠,一种水鸟。
睢:形声字。从目,隹声。本意是“仰视”。《史记·伯夷传》中有“暴戾恣睢”。意思是“残暴凶狠,胡作非为。”
最后,还要区别一组比较特别的带有“隹”的字,瞿、翟、雒、崔、霍,这组字现在常用来表示姓氏,但估计很多即使本身就是这个姓氏的人,也对自己姓氏的本义不甚了了,这里做一点儿字源的追溯。
瞿:会意兼形声。《说文》:“从隹。”本义:惊视的样子。
翟:会意字,从羽,从隹,本义:长尾的野鸡。“翟”是一个多音字,作为姓氏时读zhái,但作为人名用字时读dí,如战国时墨子名翟。作为“长尾的野鸡”这一意思理解时,也读dí。如:翟车(皇后所乘饰以雉羽的车子)
雒:形声字。从隹,各声。鸟名。《说文》的解释是“鵋鶀(jì qí )也。怪鸱(chī)。今称鸺鶹(xiū liú),也叫横纹小鴞(xiāo)。”这么多生僻字,不认识也没关系,其实他们都在说同一种我们熟知的鸟类,就是猫头鹰。
崔:形声字。从山,隹声。本义:高大。崔嵬:崎岖不平的山。亦泛指高山。《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
霍:会意字。从雨,从隹。大雨来临时群鸟奋力飞起,霍然有声。本作“靃”,俗省作“霍”。本义:鸟疾飞时发出的声音。后描述门、水等响声。《木兰辞》中有“磨刀霍霍向猪羊。”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种最常见的“鸟”没有说,就是“燕”,“燕”这种鸟为啥造字的时候不带鸟?因为本身就是象形字,你看下面的“燕”字的字源流变,甲骨文的“燕”,简直就是“燕”的简笔画嘛。
【后记】
原本只是由“鸟”误为“岛”,想起来要写一写“鸟”“乌”的区别,并由此展开来说一说,不过,这一说不要紧,连搜集整理资料,带写文章,就花了七、八个小时,总字数到了近八千字。估计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太会有耐心读完这七、八千字的知识性文章的。那么,写来有什么用呢?
第一个有用是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些对我是已知的,比如,“鸟”和“乌”的字源,“隹”是一种鸟等等,但具体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从字源上来说,是怎么回事儿,就完全把握逐一说清楚了。这么一梳理,温故而知新,就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在给学生讲的时候就更有把握了。而且,我在对这些字做进一步的语境解释的时候,所选择的例子绝大多数都是课文中特别常见的例子,需要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
第二个有用是只有经过这种写作和研究的实践,才具体知道一些基本的研究路径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下去的。这个方法不是我自己作为老师掌握就行了,而是要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掌握这样的一些研究方法,自己去探索。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毕竟知识是无穷尽的,不断灌输给学生知识,远不如教会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路径。
这两个“有用”,能让我透过一个又一个汉字,发现汉字在造字上的妙处,发现汉字之美。当我把这种妙处和美好传递给学生,学生一旦获得了发现汉字之美的兴趣和能力,那么,语文课上,老师教起来,学生学起来,岂不是都会特别开心,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