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形篇》,篇末句为: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让人不自觉地就会想到“飞流直下”、“势不可挡”等类似的磅礴景象。这是胜利的景象,是战斗决胜时刻的兵形。
决积水之飞流直下
但是,在此决胜时刻之前,怎样的兵形才能保证决战时的百战百胜,常胜不败呢?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修“道”,修的是致胜之道,保“法”,保的是权衡行事的兵法。
01 修道:致胜之道致胜之道,借原文四句话归纳为如下两方面:
先为不可胜,能为不可胜;
胜于易胜者,胜于已败者。
当对手强大,硬碰硬显然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鱼死网不破。
“胜可知,而不可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以卵击石
此时,当如何?
“先为不可胜,能为不可胜。”
明知对手不可战胜时,尽全力先保持己方实力,并养精蓄锐,等待反击的时机。
此时的军形叫做“守”,最厉害的“守”称作“藏于九地之下”。
九地之下,喻指行踪诡秘,所有信息外人皆不得而知,所以能保全自身,并趁机发展壮大。
守与藏
而在敌方那边,因为无法刺探到对手的军情,两眼一抹黑,自然不知道该做何种应对措施,久而久之,必将露出致命的破绽。
破绽百出,败像显现,赋予了对手“攻”的信号。
“攻”是对应于“守”的军形,最厉害的“攻”称作“动于九天之上”。
九天之上,居高临下,扑天盖地而来,从气势上就先声夺人,占了上风。
攻与势
攻守之道,正是制胜之道。
战国末年,匈奴兵强马壮,时常侵扰赵国。戍守边陲的赵国大将李牧总是采用“守”的策略,不与匈奴直接交锋 ,却在暗中训练士兵,养精蓄锐。后来,赵王派人顶替李牧,新来的大将贪功主动出击,接连被匈奴打败。再后来,李牧将复原职,仍然坚持只守不攻,加强战备,等待时机。很多年后,时机成熟,两军交锋中,李牧指挥赵军佯装败退,匈奴不知赵军深浅,上了当,被李牧攻破,歼敌数十万,使赵国边境得到了安宁。
其中,李牧大获全胜,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替将主动出击,是意图“败兵先败而后求胜”,所指望的,不过是侥幸罢了。而匈奴,不知道赵军早已在暗中壮大,不了解自己与赵军的前后差异变化,因此“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
攻守之道
02 保法:致胜法则保法,保的是兵法,是“见胜”——权衡是否可以进行决战的重要依据。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简言为,敌我双方的国土(度)与资源(量),决定了物资与兵源的“数”,敌我双方的物资与兵源进行比较与衡量(称),便可分辨孰强孰弱。
制胜之道与兵法的相互加持,构成了决战必胜的兵形。
故而道: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积”是守,“决”是攻,“水”是实,“千仞之谿”是虚,先守后攻,在“守”中先求胜,称胜而再求战,以实击虚,正是一举制胜之兵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