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拼音:yī yì gū xíng)是一个成语,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一、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意孤行”。
二、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此人文章写得很好,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很害怕,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不是一个拉关系的人。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他们指出,不要把律法订得太苛刻了,要不会带来怨恨的。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一一退还,表示了自己廉洁清正。众人气得肺都要炸了。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笑笑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否则,怎么对得起皇帝的信任。”
三、成语寓意
“一意孤行”表现在偏执,自我,无视。一个人的想法,一个人的行动,是对是错只关乎个人,完全不考虑别人。这样的人往往践踏了别人的好意劝告,也把自己埋进迷雾中,在自己的是非对错里错乱。“一意孤行”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它是一种刚愎自用,是一种自私。
一个人学会去听取别人的思想观念,分析并中合自己的想法,抱着共同的利益和目的,才会取得令人满足的成功。当你只看到自己时,即使行动成功,你也是个孤独者。生活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分享。缠绕在一起的须根才会变成巨大的支柱,集合起来的智慧才是最强大。
四、成语辨析: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一意孤行”与“固执己见”意义相近,两者都有顽固地不肯改变自己想法的意思;区别在于“一意孤行”指独断专行任性,包含着行动;
“固执己见”指坚持己见,主观,不一定有行动。“一意孤行”偏重在不肯变通,不肯改正;“固执己见”,偏重在不肯停止,不肯改变。
第二部分 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拼音:zì yǐ wéi shì)是一个成语,是指自己认为自己正确,形容主观不虚心的态度。主谓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一、成语出处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自以为是”。
二、成语典故
一次,万章在同老师孟子闲聊孔子周游列国,到陈国后想回鲁国的事时,谈论了三种人:狂放之人,狷介之士和好好先生。
孟子对这三种人都是持否定态度。万章问孟子道:对好好先生,孔子竟然认为他是贼害道德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答道:这种人,你否定他,却举不出他什么具体过错来,要批评他,也无什可批评的;他同流合污,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大家还都喜欢他,他也自以为是。但是,他所有这些,与尧舜之道都是相违背的。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孔子说过:他厌恶那种似是而非者,厌恶芳草,因为怕它把禾苗搞乱了,厌恶好邪小人,因为怕他把仁义搞乱了,厌恶花言巧语者,因为担心他把信义搞乱了,厌恶郑国音乐,因为怕它把雅乐搞乱了,厌恶紫色,因为怕它把红色搞乱了,厌恶好好先生,因为担心他把道德搞乱了,君子使一切事物返回到正道上来就可以了。而孟子所说的“众皆悦之,自以为是”则被后人用于形容人主观固执不虚心。
三、成语寓意
自以为是的人,往往盲目骄傲自满,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认真学习新理论,不吸收新知识,不去研究新情况和深入思考问题,不接受新事物,最后害人害己,使自己陷入自危的境地,不能脱身。
即便一个人再博学多识,他所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都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全部。所以,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局势,才能根据局势采取最恰当的举措,才能不断与时俱进。
四、逸闻趣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北宋宋神宗时期有个文学家叫苏轼(号东坡),他年轻时就很聪慧,不仅过目成诵,而且能出口成章,宰相王安石对他十分器重。苏轼自恃聪明,经常在人前卖弄自己。
有一次,他看了王安石《咏菊》诗中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后,认为这两句诗的内容不符合事实。在他看来,黄花(即菊花)敢与秋霜挑战,因为它的花凋落得晚,所以花落时只是焦干枯烂,而不会落瓣。如此一来,那句“吹落黄花满地金”就与实不符了。
想到这里,苏轼就在这两句诗之下又写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两句,意在讽讥王安石。王安石看了苏轼的两句诗后,觉得他太狂妄自大了,于是便将他贬到黄州,当了个小小的团练副使。
转眼间,秋天到了。苏轼看到了黄州菊花凋落时满地铺金的情景,心里颇有感慨地对朋友说:“我当初被谪黄州,还以为是王安石恨我揭他的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并没有错,倒是我自以为是了。
第三部分 当代年轻人思想偏激的原因
有人说,当代很多年轻人特别愿意批判社会,只去看社会阴暗面,思想偏激、言论过火,超出大众的理解接受范围,无法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
一、教育环境下的思维与社会生存环境的矛盾
现时代的年轻人从年龄上分析,都是出生于改革开放十年之后,从小学乃至于大学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教导的一般内容,其中包括了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舍己为人等,而我们在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遇到社会的不公、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使得部分年轻人在面对社会时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进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二、家庭功能弱化后导致的人格缺陷
其实很多年轻人从小到大在家庭中的生活状态并不太乐观,尤其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不足,尤其一些家庭结构不健全或者父母感情状态不好的家庭,这对孩子来说都是家庭功能的弱化,对小孩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形成人格缺陷或者问题儿童。
当他们在社会上遭受挫折时,人格上的缺陷导致他们看待问题更多地是从阴暗面去认识问题,放大了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对社会失去信任。
三、以偏激的眼光看待问题,以自己的个人主观感觉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很多年轻人的心理压力太大,看不到好的未来。
目前年轻人对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的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只会从自我角度认识,被人称为“愤青”的年轻大学生居多,对于社会中影响自我发展的各种问题不能从正面认识解决,而诉诸于喋喋不休的话语。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年轻人都过着一种很丧的生活,吐槽的东西太多,心理压力大,不够积极乐观。
四、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研究生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与大学生、研究生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目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的一个严重的障碍,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缺失存在,社会转型中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就业上的新压力,现如今的就业压力结结实实的压在了大学生、研究生的肩上,而这一压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直影响着年轻人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