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星大侦探》第五季第八案《X学校“*人”事件》中,那些渴望拥有完美继承人的富豪,利用克隆技术复制了一模一样的“完美小孩”,而另一位则会进入永久的休眠。
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精心设计着孩子的成长,却也让孩子失去了他们原本的人生。

《明星大侦探》第五季截图
关于这种家庭教育关系,节目中出现的诗歌《论孩子》,给出了最好的解释。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自身渴求所得的儿女。
他们借由你们而来,却不源于你们;
他们伴随你们左右,却不属于你们。
……
这首《论孩子》出自纪伯伦的散文诗选《先知》,由果麦文化出品,囊括了小圣经《先知》、智慧箴言《沙与沫》和16封书信 ,附有18副作者亲笔插画,展现纪伯伦式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
《先知》以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直接抒发观点,就像一位博学的“先知”在对世人进行谆谆教诲。这就使得纪伯伦本人的“先知”诗人形象,与《先知》中所呈现出来的作为叙述者“我”的“先知”形象融合在一起。
书中的“先知”言论,实际上也就是纪伯伦本人想要表达的“先知”哲学:在“神圣”失落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树立“生命神圣”的信仰, 建构“爱、美与生命”的美好愿望。

纪伯伦《先知》
1、“先知”意识的形成:内心富足是基础,他人肯定是动力“先知”,原指具有“先知先觉”能力的人,在《圣经》中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规定惩罚,进行教化,劝人补赎等。
在纪伯伦《先知》中,穆斯塔法就是一个“先知"形象,传达神的智慧,教育众人如何面对生死、婚姻、善恶等。
而纪伯伦的“先知”身份,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深藏于潜在意识之中了。
1883年,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的一个偏僻山村——卜舍里。他的家庭并不是那么幸福,母亲卡米拉是二婚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伊萨克·哈利勒,两人还经常吵架。
为了躲避父母无休止的争吵,纪伯伦选择在大自然中寻求慰藉,在这片小山村中寻找精神庇护。
卜舍里美丽的风光,如同那山顶白雪一样始终闪烁着神圣的光辉。
我有我的黎巴嫩,我只满足于它净洁无瑕。
在纪伯伦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黎巴嫩的美丽风光、动人故事等等。纪伯伦从黎巴嫩的独特风情中汲取力量,体会神圣之美,由此,“先知”意识萌芽。

1895年,母亲卡米拉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小山村,开启了美国的生活篇章。但他们的生活依然很困难,刚开始靠沿街兜售商品,后来开了一家小干货店勉强维持生活。
而12岁的纪伯伦也在这里遇上了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三个贵人,加强了他的“先知”意识。
第一位贵人是波士顿先锋派艺术的支持者雷德·霍兰德·戴伊,他非常欣赏纪伯伦在文学和绘画上的天赋,带领纪伯伦进入波士顿的文化圈。来自外界名望之士的肯定,让纪伯伦在贫困生活中又找回了自信,认为自己是东方文学的天才,坚定了“先知”意识。
第二位贵人是约瑟芬,与纪伯伦谈过一段短暂的恋爱。约瑟芬经常称纪伯伦为“我(可怜)的先知"、“我的天才”,营造了纪伯伦“东方先知”的浪漫因素。
第三位贵人是玛丽,是纪伯伦携手一生的好朋友。她不仅给予纪伯伦物质上的帮助,还坚信“他是命定的天才”,在精神上支持他、鼓励他,为纪伯伦践行“先知”意识起到巨大作用。
从最初纪伯伦内心“先知”意识的萌芽,到三位贵人对他的“先知”身份予以肯定,对“先知”意识进行鼓励,让纪伯伦感受到了内心世界的富足和外界的爱与美好,让他在西方社会树立了东方文学的自信,也推动了“先知”文学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