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教师作为塑造未来、点亮希望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重任,更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近日,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纷纷发声,呼吁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考核体系,并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指出,心理健康的教师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得到关注。他建议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考核与测评,让教师能以健康心态从事工作,同时应避免考核增加教师额外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西安市第二保育院教师白桦表示,当前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制度保障、社会支持和专业服务体系仍不完善,需从政策层面予以系统性关注。白桦建议,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教师法》修订内容,明确教育部门、学校、医疗机构三方责任;优化教师职业环境与评价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帮助教师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这些发声不仅是对教师个体福祉的关怀,更是对教育质量与未来发展的深远考量。
近年来,教师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频发,甚至不乏极端事件。这些现象背后,是教师们承载着课业压力、升学焦虑、家长过度关注等多重负担的真实写照。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从1998年至2022年间,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7.8%,这一数据揭示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个性特点、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校管理、社会期待和自我期待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个性特点:部分教师因追求完美或急躁等个性,在处理复杂关系时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人际关系:教师需要处理与同事、领导、学生、家长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
学校事务:严格的考勤制度、频繁的考试排名、过长的工作时间、职称评定、科研压力、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作业批改、学生个性化辅导、各类考核、报表填写等,都是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社会期待:教师被赋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环,“完美人设”和高期待使他们不敢袒露心事、寻求帮助。
家庭因素:家庭和谐与否,亲子关系、婚恋状况等,都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健康的“蝴蝶效应”
对学生的影响
情绪传染:教师的焦虑、抑郁情绪会通过非语言线索传递给学生。
教学效果:心理状态不佳的教师难以调动课堂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人格塑造: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发展。
对教育生态的影响
人才流失:心理压力过大的教师可能选择转行或提前退休。
创新乏力:心理健康问题抑制教师的创造力和教学热情。
家校矛盾:教师情绪失控可能加剧与家长的冲突。
面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挑战,正如多位委员所提到的,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
1.加强测评与干预:在每年制度性的健康体检中,加入心理健康测评问卷,及早识别并干预教师的心理问题。同时,建立心理辅导机制,让心理辅导成为教师触手可及的资源。
2.优化职业环境与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应规范对学校的考核、检查次数,合并内容相近的考核内容,真正实现为教师减负。改革教师评价体系,降低唯教学成绩的考核权重,增加“职业幸福感”“心理健康指数”等柔性指标。
3.提升心理健康意识与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提升自我调适能力。
4.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教师法》修订内容,明确教育部门、学校、医疗机构三方责任。同时,借助专业机构和AI力量,为教师提供常态化、专业化的情绪关怀服务。
5.保障法定休息权:保障教师的法定休息权,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升职业幸福感。
教育强国建设的星辰大海,始于每位教师的辛勤耕耘。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更通过学生关联着全社会,关系着现在和未来。
让照亮他人的教育者更有“心力”,需要更多关注,给予更多支撑的能量。给教师一片舒展的心灵沃土,才能结出丰硕的教育果实。
参考资料来源:
● 东方教育时报
● 华商网
● 红星评论
● 羊城派
● 光明社教育家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