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璀璨的星空幕布下,孩子们用空灵的侗族歌声细细吟唱。妈妈们在一旁手牵着孩子温柔和声,如同她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画面。

这样恬然温暖的氛围,与辛弃疾诗歌中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场景交相呼应。乡土的恬静,让辛弃疾感受心之所向。而在贵州高增乡侗寨,也有这样一片美好的土地,满载着孩子对母亲的思念。
"妈妈你再不回来陪我,我的童年就没有你了。"女儿这声意想不到的召唤,让身为母亲的吴凤英心底一阵疼痛,在她的人生中,也曾经历过亲人的缺席,因此她更能感受到"留守"二字背后的苦涩。为了让女儿的童年不再缺少母亲的陪伴,在外打工十多年的吴凤英毅然返乡了。

回到村寨,她拥抱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这片音乐的热土。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看到五岁的吴欣怡独自拿着侗族的琵琶边弹边唱,吴凤英这时突然意识到,像自己女儿和吴欣怡,这样留守的孩子还有很多,于是她萌生了组建一支小歌队的想法。"饭以养身,歌以养心",唱侗族大歌是家乡男女老少生活的一部分,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沉淀,歌声无疑是祖先赐给他们最好的宝藏。"歌是最好的,让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就这样,吴凤英带着孩子们在歌声中找回童年,放飞梦想。

"我想当医生"、"我想当司机"、"我要当音乐家,我要演奏我们侗族的乐器给大家听"……祖先传承下来的音乐和文化,不仅正在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也在改变着他们父母们的命运。
在吴凤英的号召下,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妈妈回归家庭,借助当地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一边发展家乡的经济,一边陪伴孩子成长。她们联合创办了"妈妈味道"传统零食店,让孩子们尝着家乡的味道长大。除了侗族大歌之外,还有芦笙笛、侗族的稻鱼和糯米,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在为孩子们,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
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正在一步步改变着后代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在这片星空之下,孩子们不再只有自己孤独地歌唱,而是听着家乡的蛙叫,闻着家乡的稻香,在歌谣和陪伴中拥抱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