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问题是认识论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的哲学派别对认识的本质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旧唯物主义者把人等同于生物,把人的认识类同于动物的反映特性,把认识活动看做纯生物体受到对象和环境的刺激而引起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主张“蜡块说”,认为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它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正如蜡块一样,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人类的认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旧唯物主义者在认识论上都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先有被反映者,然后才有反映。
但是,这些观点带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没有看到意识的能动性,没有看到人们是在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来认识世界。
针对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局限性,唯心主义者强调人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人的感觉经验和实践活动而存在的,主张先验论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识论又可以区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来源归结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力量,如上帝、神灵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决定的。
柏拉图就认为,所谓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一种“回忆”。他认为人的认识的源泉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独立存在着的神秘的“善的观念”,所谓“回忆”也就是回忆这个“善的观念”。
康德的先验论承认感觉之外的“自在之物”,并且明确地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他说,如果没有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就不能产生观念。可是他并没有由此得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样一个必然的结论。
在他看来,这种感觉经验只不过是一些偶然的杂乱无章的知识的“质料”,它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
要构成真正的知识,还必须在感觉经验之上加上人的认识能力所提供的先天形式(即概念、范畴等)。
他认为,这种知识的先天形式,不是并且也不能是从经验中来,相反地,它是先于经验而为我们理性本身所固有的。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头脑里固有的,即主观自生的。
孔子也明确地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认为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经验、先于实践而存在的。
孟子提出了一整套先验论的认识论,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在人“心”中,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具有的,并不是后天从外面学习来的,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范围的不断扩人们对认识本质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与克思主义认识论从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一中把握认识的本质,指出人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