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本无异,深情自在心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1 邹楚怡
疫情期间,日本捐赠的抗疫物资上标语频频引经据典,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而中国国内抗疫标语却显得有些粗糙,不尽人意,更有甚者认为“中国人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可我却觉得,标语本无异,深情自在心。
诚然,日本的标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充满着诗意,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好和生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串门就是互相残*,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等这些“硬核”标语大多出现在农村街头,而使用情境的特殊便造成了用语的特殊。众所周知,农村村民尤其是老人,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不高,如古诗词般和风细雨般的宣传和说教对他们来说作用并不大。同时,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也不高,试想,若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挂在村里,有谁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由此观之,农村“接地气”的硬核标语的出现是必然结果。
我们要看到日本标语的深情,更要看中国乡村标语背后的良苦用心。举国抗疫,难道不应该最大限度提高民众思想觉悟,统一民众思想认识,呼唤民众形成抗疫统一战线吗?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类标语本无差异,都显示了深厚的情谊。
但我们发现,有些网友面对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上差异,却发出了“国内传统文化沦丧,唐风在日本延续”的忧叹。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正如《钱江晚报》的社评所言,“语言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农村标深植于我国传统农村的村情乡情,来源于乡土,又属于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土味”标语的出现,显示的绝不是传统文化沦丧,反而是中华语言体系中雅俗共生,雅俗共赏的多元化文化现象,更折射出我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多彩。
疫情来袭,我们早已成为命运共同体,所有人都在“同行一条船”,雪崩之下,没有无辜者。疫情之下,标语就是我们的抗疫宣言。好的标语,寥寥数字,折射出当前工作重任;短短几句,彰显出战胜疫情的决心。中日双方的标语,传达着我们打赢防疫战的决心,传递着万邦协和的睦邻友谊。这些标语,或幽默诙谐,或语重心长,或铿锵有力,虽有不同的表达,却有相同的温暖,彰显出人民的满腔热血,为人们带去了疫情防控的智慧和力量,构建起全民抗疫的严密防线。
总之,不管是日本标语的诗意,还是中国标语的“话糙理不糙”,都传递着相同的温暖和深情。标语本无异,深情自在心。

典雅简明共传情,薪火相传华夏风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2 孙朔
庚子年初起愁云,万里徘徊凝江城。武汉疫情动八荒,五湖四海伸援手。
在疫情席卷全国期间,日本捐赠的物资上频频引经据典,引发了大众的关注,让中日标语来了次同台竞技。笔者认为,不管是古典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标语,还是简明的“武汉加油,天佑中华”中国标语,都承载着人间美好深情,亦蕴含着丰厚华夏文化。
小小标语,传递深情。
日本标语,似雕梁画栋,优美隽永,细品而来,其味如茶,清新淡雅。“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如歌,唱出的是中日两国人民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唱响的是人际关系的温暖,东方世界的友谊。“辽河春暖,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似画,画出的是两国异地冰雪消融,花伴春开,蕴含的是对大众的真挚的祝福,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体现的是东方文化之风润物细无声抚慰人心的魅力。日本标语展现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轻声细语,给头上笼罩着乌云的人们带来一一束束阳光,缓解了在家中等待的焦虑,无法出户的人们心中的恐惧与惊慌。
再观中国标语,不管是“串门就是互相残*,聚会就是自寻短见”,还是“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土里土气的话语中三分逗趣,七分威胁,严厉之意无需言表。的确,与日本标语相比,中国标语有些粗俗强硬,但真的像众人所说的那么不堪,到了文化中断的高度吗?诚然,日本标语婉约柔美,但中国标语也是话糙理不糙。再说,中国标语更简单明了,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就没有了拐弯抹角。“大道至简”。中国标语洗尽铅华,如一位高明的剑客,剑拔出鞘,直指要害,一击命中。前者瞄准的是“麻痹大意大无畏”的人群,后者则针对的是“消息闭塞观念滞后的老人”。通俗易懂的标语如金石之声,清脆铿锵,更能警醒人心。再细思之,严厉背后,不正是默默的关心吗?都言“溺子如*子”,这种近乎严苛的不放纵,是另一种爱的表达。
薪火不断,华夏流风。
不可否认,日本标语如春风化雨,古色古香,如小桥流水般,沁人心脾,而中国标语与之相比言辞粗陋,但有人就此提出“传统文化中断论”,未免也有些鲁莽果断。这些令人夸赞的日本标语,其根起源于中国,据知情人士,它们的使用亦是出于华人华侨的提议。而中国本土亦不缺乏善使笔墨者,就如“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更有不胜其数的诗词颂赋。再者,如果真的是文化中断、传统沦丧,那么我们近些年来各类平台打造的各类高品质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又怎会形成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从最初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大会》到《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一份份文化瑰宝再次翻出,一批批青年才俊承前启后,我们民族的自信力节节攀升,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表现出空前的文化自信。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盘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华夏民族文化从风起云涌中走来,从悠悠历史深处走来,绵绵不绝,薪火相传。
标语虽小,同载美好深情;薪火不断,共传华夏流风。

古韵唐风诚可贵,结合形势价更高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1 黄毓昕
近日,日本援助物资的抗疫标语火了。带有浓浓古韵唐风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直击网友们的心田;反观国内国内抗疫宣传的标语,却成了“拉拉队式的口号”“充满语言暴力的威胁”。于是,“国内文化沦丧论”“中国人失语说”甚嚣尘上,但我以为“捧人贬已实不必。标语拟定,古韵唐风诚可贵,结合形势价更高。”
不可否认,相比日本的云锦天章,中国的土味标语在文学方面确实有所欠缺。从浅层的方面来看,这只是两国日常用语习惯的不同罢了;但是,从更深层的方面来看,这何尝不体现出两国整体文学功底和审美能力的差距?
与日本高等教育普及率高达百分之百、高素质学者比比皆是的发展现状不同,中国目前普及的仅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国人民文化水平参齐不齐。这种现象的背后,更有我们在过去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对国学的重视不足,传统文化教育被摆在了一个并不显要的位置,以致现阶段倒有些“国学静寂”“文化消沉”了。尽管近些年来对于国学的研究与恢复工作已经搞得十分热闹,从官方到黎民百姓,从高等学府到民间协会,“祖宗文化”渐次回归,但这些“热闹”和回归的背后,也多了些市场文化的喧嚣:躁动彷徨,杂乱空洞,恰似满国的花花草草却不能开辟成一处风景。面对五千年文明的浩瀚墨海,我们所说的却仅是“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的确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过度消极,一味悲观,空羡旁人,呜呼哀哉,也着实不必。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中国乡村“土味”标语也自有自价值和道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结合了国情乡情的标语,直指人心,防疫效果甚佳。
一则,疫情当前,土味标语更为硬核。“串门就是自相残*,聚会就是自寻短见”,“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来相会”,在铺天盖地的“硬核”标语背后,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坚强的决心。这种决心,并来自于骈散之美,修辞之雅,而是在于情感的强烈,警示的深刻,维护“共同体”的坚决。于农村内的淳朴民众而言,辞藻华丽的文字并不能触动人心。若果真如日本抗疫标语一样文艺范儿,那反而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格格不入,让人耻笑,收效甚微。
二则,土味标语的存在,也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既有雕栏玉砌的华美无双,锦绣文章的古色古香,小桥流水般沁人心脾;也有民间文化的通俗明畅,网络文化的大众娱乐和针砭时弊。这种多元包容的格局,使我们既可以站在高台上大声疾呼,发出金刚怒目式警世醒世之言;又可以坐在台下浅吟低唱,表现出流觞曲水、出口成章的风流。总而言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又有脚踏实地的真实。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时至今日,我们呼唤古韵唐风的回归,更要有与时俱进、事实就是的思想。国学之发展,不仅在于对五千年文明的继承,更关乎对形势的考量,兼容并蓄的发展心态。今日之世界唯中华文明之不绝,相信老树发新芽,当更为枝叶繁茂,蔚为壮观。

标语解读要有包容的文化心态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1 徐康博
近日,大量抗疫标语不断涌现,为共克时艰再添推力。这其中,既有诗词日标的春风化雨,又不乏土味国标的硬核宣传。针对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标语,我认为:标语解读要有包容的文化心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传承着千年文化的诗句,跨越时空界限,于抗疫之时带给我们最隽永的感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寥寥几字,就引起中日两方的共情。感动之余,我们也无不惊叹于日方对中华诗词文化的深度汲取。相较之下,作为诗歌国度的原住民,看到本国在诗歌传承方面的不足后,更应鞭策自己,做诗词的传薪者,而不是借题发挥,大发“文化沦丧”的谬论,做一个只会抨击来抨击去的“键盘侠”。只有更多人参悟了诗词的纯粹,才会对这些高雅标语产生更强烈的共鸣,更好地凝聚抗疫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多元共生,民间文化也是我国庞大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符号。在抗疫时刻,一系列的土味标语应运而生。部分文艺细胞敏感的网友无法接受土标的盛行,吐槽连连。在我看来,土标虽读之粗陋,但其警示性却不容小觑。通俗易懂,恰恰是抗疫时期最需要的属性。“文章合为时而著”,土标以其通俗风味,落实好抗疫宣传的“最后一公里”。特殊时期,标语的实用性尤为重要,只要能扼守疫情蔓延的风口,掺有些许土味,又有何妨?
其实,诗词标语也好,民间土语也罢,拘泥于标语的形式并无必要,关键是对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核准确把握和标语具体情境下的合理运用。对日标的高端狂热地顶礼膜拜,亦或对国标的通俗大肆地口诛笔伐,都是偏激的文化解读行为。准确的标语解读,不是无脑地附庸风雅,也不是“类文字狱”般地苛刻较真,而是怀着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理性审视,辩证分析,既要看到诗词标语的文字美、情感美,又要理解土味标语的时代语境和责任大爱。
引用唐风诗句的日本标语,站在“友”的方位,以端庄典雅的诗词为纽带,表达鼓励与支持;而我们的通俗土标,立足于战疫主场,发挥防疫宣传的实用功效。一雅一俗,一柔一刚,共同担负防疫鼓劲的责任。美感与真情结合考量,才是文化解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标语风波”或许不久就会过去,但文化传承与解读却不会止步于此。面对千差万别的文化形式,我们更应保持包容的文化心态,恪守时代语境的解读原则,消除文明互通的鸿沟,充分挖掘文化内核,开创多元文化新局面。届时,人类文化亦将百花齐放,千帆齐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