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西起宝鸡,东至三门峡,南接秦岭,北临黄土高原,东西长达三百千米。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北洛河三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三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图-关中四塞(函谷关与潼关为不同时期的四塞之一)
周公旦对关中的评价是:“被[p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对秦惠文王评价关中:“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关中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苏秦说的关中四塞,是秦国东部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西南的大散关、西北的萧关。

图-秦国的关中四塞
函谷关扼崤函之险,控制关中与中原的往来通道;武关控秦岭东段之险,扼守着关中东南方向的进入通道;大散关扼秦岭西端之险,控制着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交通咽喉;萧关扼陇山之险,守备着关中西北通道。四塞险固,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
【函谷关】
四关之中,尤以函谷关名气最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句话最初是指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函谷关,形容地势极其险要,易守难攻。

历史上的函谷关一共有三座,分别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三国曹魏函谷关,本文将主要讲秦函谷关。
从纵向的格局来看,函谷关附近从北到南有太行山脉的支脉中条山、黄河、秦岭的支脉崤山,整体上拱卫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