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天津市旅游局
馇,即捕捞上来的海产品都不剖腹、不去鳞、不炝锅,只不过当今在以前“三不”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洗”,即洗腮。
“八大馇”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不仅代表着汉沽民间饮食习惯,亦是一种民间饮食文化。原料中以鱼、虾、墨斗、海螺、蚶子、八带、蚂蝶、麻线八种最经典最有代表性,所以才有八大馇的封号。
图源:天津市旅游局
“八大馇”,虽说都是家常的海鲜食材,但是可别小看这“八大馇”,无论选料还是制作方法都跟当地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一桌“能吃的历史书”,也只有此地才有“馇”这种技法。
制作“八大馇”要选用大灶大锅,首先倒入海水,而且必须是海水才能保留“八大馇”的原汁原味(这两点在天津市区内都不易操作,因此这也是“八大馇”成为汉沽独特制作技艺的主因之一)。
图源:天津市旅游局
然后不加任何调味料,倒入鲜活的海产品大火断生煮熟,而后改文火“馇”大概2到3个小时,直至熬酥。成菜后颜色偏重,因食材均是鲜活,味道自然鲜美,不过沿袭了传统做法口味依旧偏咸。而且鱼头骨、鱼刺、尾骨酥而不烂、酥而不柴,整条鱼可以从头吃至尾无一弃之。
八大家早年天津的豪门巨富有"八大家"之称。
民间曾流传这样的歌谣:“……天津卫,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华。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
穆家经营的正兴德茶庄 图源:网络
天津八大家的形成,与明末清初天津的海运、粮业、盐务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早在元、明两代,天津就成为漕粮北运的枢纽,并由此形成为华北、东北的粮食集散地。到了清代,海运和粮食贩运业都有所发展,天津的经济地位也日显重要。明万历年间,在盐务上实行“纲法”,将宋代以来的商人凭盐引销盐的制度,改为盐商垄断的引岸专卖制度。因此,在天津,海运、粮食及盐务,就成为富商巨贾聚敛财富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