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布拉康和青稞田
等松赞干布一统高原后,吐蕃获得了藏北大量适于放牧的草原。
吐蕃国内的经济形势,从之前农耕为主,兼有畜牧,转变为农牧兼营,互为表里的状态。
但即便如此,农业依旧是吐蕃经济的核心。
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的特点,高寒地区的草场,每年生长期只有二至四个月,产草量低,三至四十亩地才能放牧一只绵羊,畜畜量极低,且自然灾害频繁。[7]
这些特定的自然条件,都限制了高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所以,吐蕃在高原本土对苏毗、象雄等国的征服,可以看做是高原农耕部落,对半农半牧及纯游牧部落的征服。
很有意思的是,在“吐蕃”词意的种种猜测中,有一种说法为“蕃”是西藏农业人口的自称,与代表游牧人口的“卓”相对。
正是由于农业对吐蕃经济的重要意义,吐蕃政权在辖区内多次进行田地清查和权属确定。
这种专门针对田地的普查工作,随着吐蕃疆域的拓展,不断向外推广。
永徽四年(653年),吐蕃征服吐谷浑后,大相禄东赞便命人划定田界,按每户籍人口分配土地。
有学者认为,吐蕃效仿了唐朝在边疆区实施的均田制(军屯 民屯的)。
敦煌莫高窟23窟—耕作图
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占领沙州(敦煌)后,实施了突田制和计口授田,并建立了相应的税制和财政体系。
由此可见,吐蕃王朝的农业政策,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因此,吐蕃王朝绝非纯游牧政权,而是一个披着游牧外衣的农耕文明。
所以,它才会兼有游牧文明的爆发力,以及农耕文明的韧性。
参考书目:
[1]、《试论谐拉康碑文及其有关问题》_巴顿;
[2]、《吐蕃工布摩崖碑考释》_常凤玄;
[3]、《吐蕃金石录》_王尧;
[4]、《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_王尧、陈践;
[5]、《西藏山南拉加里宫殿勘察报告》_霍巍;
[6]、《简析吐蕃王朝初期经济发展形态》_罗布次仁;
[7]、《中国人口(西藏分册)》_刘瑞 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