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当政。慕强的契丹人又重新依附唐朝。这种和平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太久。契丹内部发生了政变,遥辇氏于735年最终取代大贺氏上位,并开始依附突厥。
十年后,契丹又来依附唐朝,契丹首领李怀秀与静乐公主联姻。可安禄山为了私利,在契丹劫掠烧*。李怀秀不堪受辱,*静乐公主,联合奚国一起反唐,从此脱离唐朝统治。而后至唐末,契丹发展迅速,成为唐朝的东北边患。
上图_ 安禄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字轧荦山
吐蕃和契丹同是唐朝的边患,两者和唐朝交战多年。可最后为何是表现强势的吐蕃衰落,表现并不突出的契丹却逆风翻盘成了强国呢?
经济状况
建立伊始,吐蕃改革经济,清查户口,鼓励工商,设立经济官员,保护私有财产。为了保障国家经济运行,吐蕃制定了“六六大计法”、“十万金顶具鹿法”,以及“内府家法”等有关财政的法律。于是吐蕃的经济得到发展。
如果吐蕃一直保持和平,想必也能积蓄一些财富。可《资治通鉴》用这么一句话形容吐蕃:“近世浸强,蚕食它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吐蕃需要计算维持疆域统治的成本,还要开销战争的成本,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吐蕃在战争方面尤其烧钱。在吐蕃中后期,吐蕃史书频繁出现“料集”以及“议盟”的字眼,显示出吐蕃军队急需后勤补给和武器设备。这还是通过正当手段来筹钱,有时候吐蕃实在没钱打仗了,就干脆劫掠某地的人、物,保证军队存活。后期吐蕃衰落乃至灭亡,和频繁的战争支出免不了干系。
上图_ 吐蕃文字
契丹在归附唐朝前,生产方式主要为游牧和狩猎。大贺氏统治时期,唐朝在契丹设立松漠都督,给契丹传授了许多生产知识。契丹人于是渐渐培养了农耕社会的饮食习惯,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遥辇氏统治时期,可汗改革经济,使得契丹内部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契丹的邻国许多实力衰弱,许多人为了逃避战争涌入契丹,契丹人口亦增加上百万。这不仅为契丹提供了发展经济的和平环境,还为契丹提供了劳动力。
与吐蕃相比,契丹的经济状况可谓是好得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的契丹能够笑到最后也不足为奇。
上图_ 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
统治状况
由于宗教问题和政治问题,吐蕃内部的统治不算安定。
宗教方面,西藏地区的人原本多半信仰本土宗教苯教。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选择大力推崇佛教。这就造成了苯教和佛教并存的局面。苯教徒和佛教徒都坚守自己的信仰,于是两教矛盾频发。吐蕃赞普亦有因卷入宗教纷争被*的。
政治方面,吐蕃王室对权臣、外戚等掌握一定权力的阶层压制不足,致使人人对赞普之位虎视眈眈。后来吐蕃灭亡,就是因为外戚分派,支持不同王子夺位。可见,吐蕃内部统治极其不稳定。
契丹强大以后经常劫掠边境人口,与此同时邻国的奚人、室韦人等为了逃避战争涌入契丹。契丹人口管理能力有限,这些俘虏、逃难者便成了扰乱契丹社会的主力。可契丹人一直在摸索治理方法。将流动人口收为奴隶管制,建立城邑并教民耕种等都是契丹人想出来的办法。事实证明,契丹人的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保障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