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从外看火车顶部呈弧形,是类似圆柱体的一小半横截面。其实这里就是每个车厢水箱的所在处,也就是车厢内顶天花板之上的位置。这个水箱容量大,可以储存800公斤左右的水,正常情况下,能满足旅客10小时左右的用水量。为了保证乘客们有水可用,列车出发前都会将各个车厢的水箱都装满。
那么,问题来了。动车高铁都还好说,几个小时,十个小时都还能承受水的用量,可火车呢?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的多得是,人流量大的时候,平时10个小时的用水量可能5个小时就用了个精光。那没水了该怎么办?
其实问题很简单,没水了就补水呗。
以前,火车上的水靠的都是人工搬运,因为各个站点之间相隔几百公里,火车每到一个站点,就会停靠一段时间。停靠的这段时间不仅是等待乘客,也是为了给火车补充水源。
但是这个运输水源方法的效率并不高,火车和火车站之间的距离相隔较远,加上原本停靠的时间就不算长,要是一桶一桶地运,一担一担的挑,恐怕车都要重新出发了,各个车厢的水还没能顺利进入水箱内。而且,因为人工运水的过程比较仓促,短时间内工作量大,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安全性是较为低下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传统的运水方式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每个站点还是人工运输水,但如今是“运水不见水”,水工们只要拿出一个类似水枪的设备,就能静等水箱装满了。
“管道运输”是现在所有火车和高铁的运水方式,列车上有一套完整的供水系统,特别是火车上固定的管道。当列车停靠时,水工们会先对列车上的水量进行检测,如果低于一定的水量,就会将轨道旁的高压水管插进车厢底部的注水口,然后通过固定的管道运输到储存水箱内,这里注水装备的水压是特别大的,只要两个口连接正常,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列车上的储水箱就能灌满。
那么,高压水管里的水源是从何而来呢?
一般上补充水的水量大,绝不是火车站点水龙头那点水。在站点内,有一个水井,该水井就是高压水管里水的来源。水井内的水绝大部分都来自供水公司、调水工程或者市政水源。水井内容量巨大,可以装载800吨以上的水量,可供上万人使用一个月。
所以,乘坐列车的乘客不仅不需担心没水可用,更不用担心水不能喝。根据客运服务管理规定,给乘客提供的饮用水,需要在高温下加热,这也是为什么火车上能喝的只有开水,没有凉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