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博学之审问的翻译)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0-29 05:40:14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是修到内圣之学,就是做功夫、得道的境界,你要各种知识了解了,各种修行的方法懂了,所以要博学。这个博学是什么都要无所不知,要书读得多。光是知识渊博了,不研究不行的,要考虑、要慎思。所以禅宗后来讲“参”,真正的参就是慎思,择善而固执。所以要博学,必须要博学;必须要博学以后,光是知识很渊博,那就变成我们经常笑过去有些人书读得很多,照学问搬字,一问就晓得。有几位老朋友,现在都过世了,大家朋友里边有一个事情忘记了,不晓得在那一本书上,找不出来:哎,找那个书柜,找那个书柜去!某某人、某一位老师书读得多,叫做活的书柜,一问他哪一本书上,他可以马上答复你:哦,这是黑格尔的某一个版子、第几页,他都讲得出来;中国书,哪一本书、哪一章、哪一段他都讲得出来;非常博学。但是他自己的见解呢?没有。没有自己的见解;记忆力特强。所以记忆力很强,悟力等于没有。换句话后脑长得很大,前脑大概太小,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要博学之,要审问之,要参究。参究以后,要慎思之,仔细研究。我们把审问同慎思合起来往往叫做审思,就是参究。研究以后还要明辨之,对与不对,不管是圣人之言,也有对,也有不对。不对的在哪里?他当时在某一个环境对某一个人讲的,并不是一定是万古不变的名言。假设他换成现代的,再对别人来讲,他又变了。并不是(不变的),他因时因地有所变动,这些地方都要明辨。

然后,经过上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后,确定了真理——笃行之。就是依此来修行,依一个方法来做,才能够达到诚的境界,诚的境界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以下面要极力鼓励学问,学问就是才能的养成。诚的境界是德业的养成、内圣道德的养成。有德无才能,照样不能做事。假使一个人非常聪明、有才能,没有内养的德性是不能用的,连他自己都靠不住啊!所以才学、知识越高的人越不可靠,因为他没有一个东西,“不诚无物”,中心没有个东西。中心有了这个东西、有这个学问,就对了。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所以下面是鼓励求学的重要:“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些知识我们所不能到达的,天下事有其事我们不明其理,那是自己知识不够,这个理在哪里找不出来,那是知识不够。譬如我们做一个电气的东西,我们做得起来,出了毛病不晓得原因在哪里,这一门的学问没有够。“学之弗能”,既然学就要把它学通,学了不通不放手,“弗措也”,不要把它停掉。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就是要研究,要审问,乃至问老师、问同学、问前辈,再不然问书。天下的书是什么?就是比我们早的前一辈人他一生留下来的经验,所以不读书是很可惜,别人活了一辈子的经验,我们不能接受——这个是占便宜的事啊!所以要审问。问之而不知道、还不彻底,不要摆下,要努力地研究。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他说有些问题是你不去思考它,多去想想就会通了。想不通,你说反正我是个笨蛋、不想了,那永远是不通。非要把它研究通。当然你想得神经的时候是要休息一下,不要再想了。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就是说,这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每一个道理、每一个阶层,就是鼓励我们,到某一个阶层,也许看到自己的智慧打不进去了、停顿了。这里有个原则告诉你,人的体能有年龄的限制,体力也有年龄的限制,智慧不一定有年龄的限制。有诚恳的真修养,智慧是越老越开发得厉害,这是很特殊的事情。所以要慎思明辨。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他说,理论上做到了,用功夫老是不上路——要好好去修行,实行之。那说我实行也没有办法,就摆下了,那你活该!其实你实行没有彻底。真去修行,没有做不到的事。换句话,一路下来说,天下没有做不到的事。

圣人、佛都是人做的,只要你努力去修与学,一定做到的。那么有时候觉得自己很不如人,那么告诉我们一个办法: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不要看自己笨,不要有自卑感。别人学一下、想一下就懂,我承认笨,我来一百下总会懂吧!他只要一下就懂了,我来一百下。人家一分钟懂,我一百分钟总把它弄懂。“人十能之”,像有些人也笨一点,十下、十分钟才懂,我来一千分钟总会懂吧!一千分钟还不懂,一万分钟好不好?不要自馁,不要自卑,不断地努力、学习,总会成功。所以这个道理懂得了,“虽愚必明”。纵然是最笨的人,最后是最高明的圣人。纵然是最没有出息、柔弱的人,最后是强人,永远是高人。这是学问与修道。

看了这一节完了,就是告诉我们,不断地努力,内圣之道修养到诚,是根本。外用的学问、才能,任何一种才能,不管你学哲学、科学、宗教、做生意、做官,四个原则、五个步骤不能变——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不能变动,这是外用。有内圣之道,没有外用之学,那只能做个罗汉、自了汉而已!罗汉者,自了汉。有内圣之道,又有外用之学,可以成佛,为圣人。光有学问,而没有内圣之道——普通人,普通一个学问家,不能成就为圣人。必须有内圣而有外用之道、有学问,才能成圣人。这是这一段。

,

栏目热文

二年级脱式计算怎么写的视频(二年级上册的脱式计算方法)

二年级脱式计算怎么写的视频(二年级上册的脱式计算方法)

来源:钱江晚报 近日, “安徽女大学生频繁掉头发索性剃成光头”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走红,还上了热搜。据当事人称,因多次烫染...

2022-10-29 05:52:18查看全文 >>

脱式计算怎么写六年级(六年级脱式计算的巧妙方法)

脱式计算怎么写六年级(六年级脱式计算的巧妙方法)

六年级数学计算专题!口算 竖式计算 脱式计算 列式计算 应用题!数学是和数字打交道的一门学科,所以至始至终计算都是数学科...

2022-10-29 05:23:54查看全文 >>

一年级脱式计算的正确格式(1年级脱式计算大全)

一年级脱式计算的正确格式(1年级脱式计算大全)

喜欢的可以关注我【严老师小学数学教学】收藏点赞转发,有问题的可以留言,后期会为大家带来更多实用的学习视频和资料...

2022-10-29 06:08:04查看全文 >>

二年级混合脱式计算的格式(二年级混合运算脱式计算)

二年级混合脱式计算的格式(二年级混合运算脱式计算)

夏日炎炎,想要自制一杯高颜值又好喝的网红冰饮,冰块可少不了。如今,有家庭制冰机、冰球壶、异形冰模具等制冰神器,居家也能畅...

2022-10-29 05:53:13查看全文 >>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间的关系(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是学习方法吗)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间的关系(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是学习方法吗)

一个人应该如何学习?是每个人都想弄明白的问题。回溯历史,我在《中庸》找到了我的答案,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2022-10-29 05:21:08查看全文 >>

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含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含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意思)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2022-10-29 05:41:42查看全文 >>

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什么意思(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下一句是什么)

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什么意思(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下一句是什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释义】广泛地学习,深入地追问,周密地思索,明确地判别,切实地践行...

2022-10-29 05:55:17查看全文 >>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什么意思(孔子临死前说的三句话)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什么意思(孔子临死前说的三句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孔子训诫弟子的名言,常被人们当做治学境界,励志格言,中山大学的校...

2022-10-29 06:06:01查看全文 >>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啥意思(审问而明辨之也啥意思)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啥意思(审问而明辨之也啥意思)

新闻立台 文艺强台 人才兴台 融合办台全力打造 书香广电 创新广电 和谐广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01...

2022-10-29 05:42:04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