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无嗣和志趣、学识之异外,李清照和赵明诚在家国观念上也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作为李家的长女,李清照自幼就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并在父亲李格非的影响下,逐渐觉醒了家国观念。
只是在山河破碎之前,李清照的家国观念更多体现在“家”的层面。
首先,在父亲李格非被卷入党争的时候,李清照敢于为父直言,敢于站出来为李家争取得到宽恕的机会,而不是以出嫁之女的身份置身事外。
其次,在公元1127年赵明诚先行南下奔母丧的时候,李清照敢于独立押送精心挑选出来的十五车藏品辗转千里,于兵荒马乱中抵达建康。
这是李清照对夫家财产的一种保全,也是那个时代其他女子不敢也不能做到的事情。
这是李清照的强势、强悍,也是她对小家的贡献。
而保全了小家之后,李清照又将目光转向了“国”这一层面,此后所有作品再没有完全离开过“忧国”这一中心。
因此,不同于极具家国观念、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的李清照,赵明诚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国”上,都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赵明诚眼中,仅有自己的藏书和自己的利益才是应该尽力去维护的东西。
早在要求李清照独立运送藏书的时候,他就无视了其中的危险性,要求李清照势与藏书共存亡。
而等到公元1129年,听闻金军侵犯汴京后,赵明诚第一时间想到的也只是自己的性命安全和自己的藏书安全,至于退敌安国的责任、保全妻子和百姓的责任,也都被他抛却在脑后。
可以说,在这一个事件当中,赵明诚就犯下了对国不忠、对民不仁、对妻无情的三大过错。
因此,自此之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感情降至冰点,再无回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