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屈臣氏是一种什么体验?心累。在屈臣氏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心累。/知乎网友@honeysuckle
毕竟,这是一个就连收银员都要被迫营业的竞技场。如果你是兼职党,加入屈臣氏大家庭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卖卡。
卖卡任务也深得屈臣氏看人下菜碟的真传:有品牌方撑腰的专柜导购,一天卖卡一张即可,如果是打零工的促销员或者收银员,则肩负一天三到五张的重任。
除了新开卡时能够享有的有限优惠,屈臣氏会员卡的最大作用,便是用积分抵扣消费金额。消费十块钱,可攒一积分;二十个积分,可换一块钱。要是认真算算这笔账,你会发现这根本就是个深坑——你必须要再额外消费四千块,所得的积分才能抵扣你的办卡花费——20元现金,这还没有算上因年度清零而损失的消费积分。
屈臣氏在淘宝官方旗舰店出售的会员卡,价格提高到25元,有800余人下单。/淘宝
要知道,屈臣氏的主要客户群体,是18-25岁凡事向打折促销看齐的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售价20元的会员卡,足以劝退一部分会过日子的他们。
卖出去了没有奖励,毕竟收益有且只有20;可卖不出去?抱歉,你自己掏钱把卡买了吧,毕竟这条是写在咱别名“霸王条款”的劳动合同里的。
即便你完成了卖卡任务,别急着高兴。屈臣氏还有N招在等着你。比如,卖出占总销售额15%的换购产品。是的,领着不及一张卡费的时薪,你不仅要收银,还要卖卡和卖货。
2015年,合肥屈臣氏曾爆发过一次轰轰烈烈的罢工事件:三里庵店的60余名品牌方导购因不满喝水要打申请、午休时间被压缩到半小时、上下班还要被翻包检查等“非人”待遇,与店面管理者闹到了片警上门的地步。
其中最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来自于屈臣氏强迫第三方品牌销售,必须在销售一定比例的屈臣氏自有品牌商品后,才可以销售自家产品。
而这个“一定比例”,据离职的前员工透露,可高达35%至40%。
“只有自有品牌的销售比例达标了,第三方品牌才能留在屈臣氏,相应的品牌方美容顾问才能留住饭碗。”
对于工资和提成由第三方品牌提供的导购而言,帮屈臣氏自有品牌卖货自然是不赚钱的。卖力吆喝费尽唇舌,*却是桩白费力气的赔本买卖,谁能愉快接受呢?
屈臣氏专用表情包,你需要吗?/ 微博@热表情
更何况,屈臣氏的顾客中并没有多少是冲着自有品牌进店的。不论是平庸的包装设计还是无功无过的使用体验,几乎都很难达到让人路转粉的程度。加上早年“屈臣氏面膜疑致人死亡“事件的余波影响,能耐心听完产品介绍的顾客,都算得上是勇士了。
想要带动自有品牌产品的销量,除了常年不断的折扣促销,唯一能依靠的,便是销售那张嘴了。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的屈臣氏植入广告——这可能是徐静蕾少有的走进屈臣氏的机会。/《杜拉拉升职记》
屈臣氏为什么无底线地践行这套近乎刻薄的自有品牌战略?还不是为了更多地赚钱。
据其前高管爆料:“销售占比仅为25%的自有品牌,就能给屈臣氏贡献超过60%的毛利。”利润拳打进口商品,成本脚踢本土品牌,如此超乎想象的吸金优势,对于掏钱的顾客来说,买了印有屈臣氏字样的自有品牌,四舍五入岂不是等于买了吃亏与上当?
而这种只顾自家卖货、不管他人死活的态度,也凉了不少入驻品牌的心。
毕竟,屈臣氏的入场费可不便宜,除此之外,想要在屈臣氏里卖货,品牌方还需要向屈臣氏支付促销费、条码费等一系列后台运营费用:“没有一个品牌可以在屈臣氏赚到钱。”